小学科学教案活动方案
教学目的:
1、能够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认识草原上的鹰、兔、草的生态平衡
关系。
2、能够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认识沙尘暴生成的原因。
3、为维护生态平衡,明确应该做些什么和怎么做。
教学重点:知道草原上的鹰、兔、草的生态平衡关系。
教学难点:能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
教学准备:活动手册、有关草原和沙尘暴的图片、影视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在生态瓶中哪些因素会影响其中动植物的生长?”
“生态瓶中的某些条件改变了,就会使整个生态瓶内生物的正常生长受到影响。在自然界里也一样,一些条件因素发生了改变,也可能使整个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被破坏,有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维护生态平衡这个话题。”
二、探究过程
1、研究鹰、兔、草的生态平衡关系。
·草原上的鹰、兔、草之间有着怎样的食物关系?
·设想事物链的一个环节发生了变化,会发生什么现象?
(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2)如果兔子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连锁反应。”
推测:如果上述现象发生了草原最终会变成什么样子?
·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子、草的减少?
让学生讨论后作出分析。
(对老鹰、兔子的猎杀;防止兔子与牛羊争牧草而进行的猎杀和驱赶;为了发展经济而过度的放牧;环境的恶化导致草的生长困难。)
2、沙尘暴发源地之一的资料介绍。
让学生阅读P57,介绍宁夏腾格里沙漠的有关情况。
师介绍:发菜是一种藻类,因风干的发菜形状,色泽酷似妇女的头发而得名。它大多生长在干旱的草原、荒漠、平滩荒地和低山小丘,我国的甘肃、陕西、青海、x疆均有生产,而宁夏最为。
猎隼又叫鹘,是一种凶猛的鸟,上嘴钩曲,背青黑色、尾尖白色、腹部,驯熟后可帮人打猎。猎隼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近年来,由于猎隼在中东一些国家是王宫贵族的宠物,一种身份的象征,在境外1只经过驯化、体型高大的猎隼价格很高,因此在我国西北地区猎杀、猎捕和走私猎隼的情况非常严重。猎隼的数量急剧下降,严重影响当地生态平衡,引发鼠害泛滥,给当地牧民生活和经济带来了很大影响。猎隼现在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自主学习资料后,鼓励学生提出想了解或不清楚的问题。
三、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
思考:是人类的哪些行为引起的草原生态系统失衡?
这些行为的后果是什么?
最终结果是什么?
我们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课后拓展:
在维护大自然生态平衡的活动中,我们该做什么?我们怎样做?
4、小结。
三、板书设计
小学科学教案活动方案篇2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太阳的光和热对植物的生长、动物和人类的生存有着重要影响。
太阳东升西落,面对太阳升起的方向时,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2.科学探究目标
会描述太阳每天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位置变化。
会利用太阳的位置辨别方向。
会举例说明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3.科学态度目标
对利用太阳的位置来辨识方向感兴趣。
能按照要求进行合作探究。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懂得地球上的生命离不开太阳的光和热,人类可以利用太阳的光和热为人们更好的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会利用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来辨识方向。
2.教学难点
懂得地球上的生命离不开太阳的光和热,人类可以利用太阳的光和热为人们更好的生活服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太阳示意牌,分别写着“东、南、西、北、清早、中午和傍晚”的7张大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预设3分钟)
1.学生猜谜语,激发兴趣。
有位老公公,一副红面孔,天亮就出工,从东忙到西,傍晚才收工。
2.出示太阳的图片,引出探究主角“太阳”。
二、聚焦(预设10分钟)
1.学生观看视频,欣赏:日出日落钱塘江(1分03秒)
2.聚焦提问:我们观察到的太阳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由发表,回忆和交流自己对太阳的认识。
3.小结:太阳为我们的地球家园带来光和热,它在天空中的位置会不断变化。我们能根据太阳的位置辨认方向吗?(出示课题:太阳的位置和方向)
三、探索(预设15分钟)
1.观察太阳的东升西落
学生根据课件上的图片,指出“清早”、“中午”和“傍晚”时太阳所在的位置,并在此基础上补充“北”的位置。
2.提问:清早出来,面向太阳,我们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
学生回答后出示:清早出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同样句式去说一说在中午和傍晚怎样利用太阳来辨别方向。
3.介绍“利用太阳辨别方向”游戏步骤和注意事项
①以小组为单位在操场上找一块阳光能照到的地方;②小组根据当时上课的时间以及太阳的位置先确定“东”“南”“西”“北”方向;③小组商量分工,7张卡片让7名小组成员分别拿着,小组剩余的一名学生负责指挥卡片的摆放位置,大概是一个圆圈上的四个点的形状;④站在圆圈中的同学尝试面对不同时间的太阳所在的位置,辨别自己前后左右的方向;⑤小组成员轮流站在圆圈的中间辨别方向。
注意事项:不要用眼睛直接观察太阳,以免灼伤眼睛。
4.室外辨别方向:带上太阳示意牌和写着“东、南、西、北、清早、中午和傍晚”的7张大卡片,根据上课时间完成学生活动手册第三页的活动记录表。
小学科学教案活动方案篇3
一、科学教育理论指导: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方法梳理:
上课之前我在网上搜索土壤与植物的相关教学资料,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本节课堂教学需要,搜索关于土壤与植物的图片以及视频,课堂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大多数学生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我强调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以往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地,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实验也没有充分地让学生去做,学生的实验能力得不到发展,活动时常常耗时低效,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
四、学习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并做实验记录;并能学会做到主动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喜欢大胆想象;能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自然中获得美得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关心日常生活中的新科技、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3、知道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
4、继续完成“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认真观察,做好记录。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设计研究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并知道土壤与植物的关系。
2、教学难点:
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六、教学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活动材料准备:有关植物与土壤的资料、赞美土壤的诗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的植物等。
七、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搜集的土壤对植物生长作用的有关图文资料,了解学生课前搜集资料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猜想假设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猜想与假设,并做好记录。
(三)制定方案
应用各种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与假设。汇报讨论结果。
(四)实验探究
1、交流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
小组同学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师引导学生在交流中观察、思考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
总结:土壤对植物的生长作用。
2、探究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教师出示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的植物,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并积极思考“相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在肯定学生想法的同时引导学生设计一个对比实验进行探究:不同种类的土壤对同一种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引导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参与到各个小组中,引导学生注意的问题:
(1)要选择哪种植物与哪几种不同的土壤?
(2)要保持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
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把同样大小的豆苗分别种植在三个相同的花盆中,里面装有同样多的砂质土、黏质土和壤土,浇同样多的水,放在相同的环境下。
动员学生:(实验需要长时间的观察,要坚持不懈的管理与记录。每一个月我们要召开一次
成果展示会,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发现多。
本实验学习效果不明显,需要长时间观察。作为教师要提示学生进行中长期科学探究思想准备,要有坚持性,有目的对此方面加以训练。
设计意图: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氛围,让学生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自行设计实验、大胆猜想及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的能力,并让学生学会倾听的良好学习习惯。
(五)展示交流
1、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资料。
2、教师展示教材上的资料卡。
让学生开阔视野、增加信息量。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赞美土壤。如,诗歌、手抄报、唱歌、演讲、绘画等等。也可以合作进行。
4、评价活动,主要开展自评与互评来评价,从搜集资料,方案设计、猜想与预测、表达与交流等方面进行。
(六)延伸创新
1、继续观察、记录实验情况。
2、到田间地头去采访、调查《土壤与植物的关系》,并写出采访记录或调查报告。
设计意图: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相关知识,尤其是新科技方面资料,努力使活动落到实处。
八:教学评价设计:
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自评、互评、教师评,实物奖励,发放标志性科学奖章等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都可应用到科学教学中去,以此,调动小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而且这也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九:设计特色简述:
1、把科学课程的目标落到实处。
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2、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
我本着就近的原则给他们分组,每组学习的那个学生为组长,字写得的那个学生为记录员。组长负责小组活动纪律、安全、组织、分配带材料等工作,记录员做好实验记录。在教学中逐渐教会他们怎样组织实验、交流、带材料、作记录,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评价,原则上让学生先自评、再在小组内评,再推荐优秀学生在班上评。
小学科学教案活动方案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放大镜是不同于普通镜片中间厚两边薄的镜子。而且它还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2、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3、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增强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了解放大镜的特点和功能
教学难点: 学生正确、规范使用放大镜,体验到放大镜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还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
教学准备:
演示材料: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三种)、教学课件。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有不同放大倍数的)、小六字号的字条、树叶、普通的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学方法:实际操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请了特殊的宝贝过来和大家一起来玩,想必这节课会很有意思,(伸出用布包的镜子来)你们猜这是什么呀,那有谁可以过来摸一摸这是什么啊?
生:可能是个小镜子,硬硬的……
生:可能是只笔。
师:那我们怎么才能知道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生:打开看看。
师:对。当你从表面不知道这是什么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打开的方法看一看。(郑重的把包的放大镜放在展示台上慢慢打开上面一点)师:现在猜一下,这里会是什么?
生:镜子。(再打开下面一部分)
师:这是什么?
生:木棒,木棒。(再全打开)
生:是把的圆镜子。
师:到底叫什么名字呢?
生:放大镜。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见我爷爷拿过。
生:我家里有。师指着另一个知道的孩子: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师:对,它真的就叫放大镜。(板书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放大镜的秘密好不好。(把放大镜的图片放到黑板上,把放大镜的名字放上去)
二、活动一:认识放大镜的构成
师:平时玩过放大镜的举手。生举手。你是怎么玩的?
生:老师我拿着放大镜去照蚂蚁来。
生:我去照字来。
生:我没玩过放大镜。但是我玩过我奶奶的老花镜来。
师:每个小组长的桌洞里,我给每位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放大镜(3个低倍,1个高倍)大家想不想玩?
生:想玩。
师:想玩可以。但是老师有要求,会玩的才能玩。老师的要求你能做到吗?
师:小组长轻轻的拿出来。注意要求一 放大镜是玻璃做的,我们要轻拿轻放。要求二不要拿着放大镜对着太阳,那样会灼伤眼睛。 明白我的要求了吗?
师:老师就喜欢遵守规则的小朋友。
师:好。那我们先看一看摸一摸它和我们普通的玻璃片有什么不一样?生看摸。
师:你们有什么新发现了吗?
生:中间厚两边薄。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
生:我一摸就摸出来的。
师:那你给大家摸摸看看吧。
生:我摸中间时两手有这么大的距离,而摸这里边上就有这么大的距离。
师:你们都摸摸自己的放大镜都是这样的吗?
生:我发现放大镜的外面都是有个塑料框。
师:他说的是真的吗?赶快举出你的放大镜看看是不是这样的呢。
师:哦,都有个塑料框。太棒了,他把每个放大镜都有的共性告诉大家了。你是一个会总结的孩子。(板书名称)其他小朋友还有什么发现?
生:还有个把。
师:看看是不是都有个把。我们把这个把称作镜柄。
三、活动二:学习放大镜的使用
师:孩子们真聪明我们认识了放大镜。大家想不想运用上它来观察新事物?想。
师:先别着急观察之前我们仍然有要求。大家来看一下大屏幕,(使用放大镜时,手持放大镜柄,用放大镜慢慢的靠近想观察的事物,直到看清物体为止,观察你想要观察的事物和之前有什么不同,注意放大镜不要晃动哦)
师:现在你明白了吗?明白了。
师:谁再展示展示应该怎样来使用放大镜。生展示。
四、活动三:运用放大镜去观察新事物
(设计目的:学会借助工具观察事物)
师:真不错。你是个活学活用的小孩子。好现在我们就去观察个字条。能玩出新发现的孩子老师才喜欢。
师:组长拿出1号袋,拿出里面的字条。开始玩吧。师下去观察孩子的发现。
生:能把物体放大
生:我的放大镜放的大。
师:放大?是吗?那你上来演示一下它怎么放大的吧。(孩子来展示台先把字条放上去。
师:你们记住多大小了吗?你放大给其他同学看看。生放上放大镜来看)
师:放大了没有吗?真的能放大。
师:有没有小朋友感觉你放大的比他的还要大呢。高倍的放大镜上来演示。
师:老师这还有个放大镜,老师也试试。再放上一遍。刚才我们发现放大镜放大字了,那它除了能放大字它还能放大别的吗?同学们想不想研究一下?生:想。
师:你们想放大什么?
生:(发散思维说)放大指纹。
师:可以放大你身体的任何部位。
生:可以放大字体
生:可以放大笔,文具盒
师:你们想用放大镜观察这么多的东西啊。你们感兴趣的这些东西都可以用放大镜来观察。但是很遗憾,今天老师没有把小朋友们想观察的东西都带过来。但是每个小组老师都给大家准备了(课件招打出来)昆虫的盒子,里面有小蚂蚁、瓢虫、树叶或标本。同学们用放大镜来观察这些事物,来看看它们放大后到底是什么样子好不好?好。观察。
五、观察交流。
(设计目的:知道放大镜能观察物体的细节)
师:记住观察的时候要告诉我放大了之后他们是什么样子。
师:谁有新发现了。有两个以上发现的先上来展示。生把东西放上实物展台。先说你发现了什么。然后用放大镜在展台上展示一下。生展示观察蚂蚁。
生:我看到了蚂蚁肚子上有斜纹了。
生:我看到腿上的花纹了。
生:我看到蚂蚁的嘴巴了。
师:本身我们不用放大镜看不大清楚这么多细节,而用了放大镜我们能看到这么多的细节。(板书:放大镜可以帮助我们观察物体的更多细节)
师:谁还观察了蚂蚁。你还有不一样的发现吗?那你也上来展示一下吧。我们今天是运用放大镜观察了我们想观察的事物,你知不知道生活当中,叔叔阿姨是用放大镜观察什么了呢?你们想不想知道?(放视频看放大镜的应用,望远镜是变形的放大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发明了各种特殊的放大镜,他们的作用就更大了。
六、拓展布置作业(让学生继续保持爱探索的精神)
科学家利用放大镜制作了这么多的工具。那我们能不能利用身边的事物来制作一个放大镜呢?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滴管和水,你知道吗,用他们也能做出放大镜来。这是滴管,我把它放到水里使劲一捏,滴管就吸饱了,然后我把里面的水放出来,它有可能就会变成一个放大镜,你们信不信、你们试一试,你想放大什么,你就把吸饱的水滴在你想放大的小物品上(注意小物品不要比水滴大)
生开始操作。
师:怎么样你成功的发现放大了吗?生:看到了
原来水滴也是天然的放大镜。看来科学无处不在,在我们的身边就有。
总结:我们这一节课都在玩什么呀?放大镜。玩放大镜你都发现了什么呀?我知道了……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一种科学上观察的工具—放大镜,以后还会有更多的工具帮助你们进行科学观察你们愿不愿意继续学科学呀?让我们一起一下口号。”我们爱科学”。
小学科学教案活动方案篇5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土壤上生长着许多植物,土壤表面和土壤里生活着许多动物。
2.科学探究目标
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在土壤表面和土壤中生活的动植物进行细致、全面、有顺序的观察和记录。
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并交流对土壤以及生活在土壤上的动植物的发现。
3.科学态度目标
对探究土壤以及生活在土壤上的动植物感兴趣。
细致观察、乐于表达。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懂得保护生活在土壤上的动植物。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在土壤表面和土壤中生活的动植物进行细致、全面、有顺序的观察和记录。
2.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并交流对土壤以及生活在土壤上的动植物的发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土壤,放大镜,橡胶棒,小铲,塑料饲养盒
【教学过程】
一、导入(预设5分钟)
1.出示一盆土壤,提问:土壤里有什么,你知道吗?
学生自由发言,可以从土壤的成分和居住在土壤里的生物两个方面回答。
2.观察土壤
提供放大镜、橡胶棒和一盆土壤,学生分组进行观察。
组织交流,说说自己的观察发现。(说明:没有橡胶棒也可以用筷子、镊子等工具,主要是用来翻看土壤,土壤里有小石块、沙子、黏土、草茎、落叶、蚂蚁等。)
二、聚焦(预设5分钟)
1.聚焦:大家都说,土壤是地球家园的重要资源,那你们知道土壤有什么作用吗?
学生自由回答,比如可以用来盖房子,制作砖瓦、陶瓷,另外还可以给植物提供营养,给动物提供栖息地等。
2.过渡:今天我们将到校园里进行观察,看看生活中那里的动物和植物。
三、探索(预设20分钟)
1.讨论活动要求和注意事项
提问:你们觉得,校园土壤居民会有哪些呢?我们去观察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学生自由推测和发言。
2.教师进行活动提示:细致,全面,有顺序,不伤害
(细致是指能够耐心、仔细地观察土壤中动植物的特点。全面是指能够全方位地观察土壤上的动植物,包含土壤上的和土壤里面的。有顺序是指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比如先观察土壤上直接可见的,再观察落叶下的,最后观察土壤里面的,观察动植物可以先观察整体再观察局部。不伤害是指不要伤害小动物和植物。)
3.学生到校园里进行观察,及时记录。
校园观察活动指导提示:
(1)携带材料:学生活动手册人手一份,放大镜、橡胶棒和小铲小组一份,观察时小组同学有机合作使用。
(2)活动场地:教师提前踩点安排,选择有多种植物和小动物的土壤,并事先对该场地的植物进行识别,以便学生提问时可以答复。
(3)分组要求:以组长为首,小组成员集中在某个点进行观察,禁止单独行动和胡乱奔跑。
(4)观察顺序:先观察土壤上直接可见的,再观察落叶下的,最后观察土壤里面的,观察动植物可以先观察整体再观察局部。
(5)记录要求:在学生活动手册上记录动植物的名称、数量和发现地点,遇见不认识的动物或植物,可以记录特征或画简图记录。
(6)注意事项:遵守纪律,注意自身安全,不要伤害小动物和植物。
小学科学教案活动方案篇6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天气现象有阴、晴、雨、雪、风等。
降水、光照、风等天气要素会影响农业灌溉、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在内的人们的生产生活。
2.科学探究目标:
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阴、晴、雨、雪、风等天气现象的区别。
会描述天气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3.科学态度目标:
对探究天气现象带来的影响感兴趣。
愿意倾听、乐于表达。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懂得天气的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体会到只有掌握天气变化的规律,才能趋利避害,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教学重点】
区分不同的天气以及不同天气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要从有利和不利的两方面描述天气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各种不同天气的卡片、小组活动卡片、教学课件、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说说我们知道的天气)(预设3分钟)
1.师谈话:谁能说下现在的天气是怎样的? 学生交流。
2.师:你还知道哪些天气?(板书贴:雨、晴、雪、阴等天气文字)
3.师:我们地球家园上的天气变化还真多,今天我们一起和大头儿子来学习《各种各样的天气》(出示课题或板书)。
二、探索(预设21分钟)
1.情景引入:为什么大头儿子要学习了解各种各样的天气呢?因为双休日他们一家要到萧山湘湖来游玩。妈妈说:“大头儿子你是小学生了,要学会照顾自己,这次外出你要根据当地的天气情况自己做好准备。”大头子说:“好的妈妈!”
师:可是这么多的天气,我们如何来区分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天气的图片。(投影3组图片,说说这是什么天气?它们有什么特征?)(晴、阴)(雨、雪)(多云)
2.根据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说出各种不同天气的主要特征。
(一)区分常见的天气符号(3分)
同学们真能干,大头儿子也学会了区分不同的天气,他很聪明,还从网上查找了出行时萧山的天气情况,在查天气时他发现一些天气符号,(ppt)你知道它们分别表示什么天气吗?请同学上台贴图。
小结:根据不同天气的特点人们确定了不同的天气符号,刚才这些是常见天气的符号。
(二)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15分)
1.引出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大头子认识了天气符号,查到这个假期里萧山天气是这样的,你看他穿着这样的衣服可以吗?还可以准备些什么?(ppt出示图)
生指名说。
2.师:看来天气对我们生活影响很大,有利的,也有不利的。(贴板书)你能举例说明吗?
生指名答,师Ppt举例说明。
3.我们能把这些有利的和不利的影响找出来吗?下面,以小组为单位一起讨论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每个人可以写一种的天气,并请组内同学帮助补充)填表时把这些天气影响以关键词句或画图的形式作好记录。
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天气影响(写关键词句/或画图)
晴天 是有利的
是不利的
4.学生讨论填表,教师巡视。
5.点名集体交流汇报(游戏:正反大挑战),教师黑板填写关键词。
6.小结:各种不同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很多影响,有些对我们的生活是有利的,有些是对我们的生活是不利的。
小学科学教案活动方案篇7
教学目的:
1、通过对植物丛的考察活动,了解认识生活在植物丛中的动植物。
2、经历对植物丛的考察活动过程,学习考察的方法,通过活动记录反映考察的成果。
3、希望学生能从多角度、多方位观察植物丛,能在一定时期内坚持进行观察。
教学重点:观察植物丛中的动物,记录它们的食性。
教学难点:对植食动物、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进行记录。
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要考察植物丛,确定还大致区域提供学生选择进行考察活动。
分组材料:学生活动记录本、放大镜、小铁铲等考察工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校园的蔷薇花丛在哪里?你留心观察过花丛中的动植物吗?以前我们曾多次到校园里进行观察活动,如对一棵树的观察,今天将再次到校园里去进行观察活动,
二、探究过程
1、观察蔷薇花丛里的生物。
(1)说说考察的准备工作。
(2)说说考察的注意事项。
提醒学生不要破坏自然环境。
(3)说说怎样考察,准备考察些什么?
让学生看看教材,了解考察时需要观察的内容。如花丛中有哪些植物?花丛中生活着哪些动物?哪些动物“住”在这里?哪些动物来这里“玩”?它们的主要食物是什么?
(4)学生分小组进行考察。
2、整理完善考察记录。
(1)了解认识植食动物、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
(2)对蔷薇花丛里的动物按食性进行统计。
小学科学教案活动方案篇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看清更多细节的作用。
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厚,边缘薄;镜片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3.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学习、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工具共同点和不同点的对比活动,探究放大功能器具的的特点。
2.学会使用放大镜,对比肉眼观察和使用放大镜,能发现更多的细节。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培养持续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事物的兴趣。
2.了解放大镜的发明史,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乐于与人合作,共同探究。
【教学重点】知道放大工具的结构特点,了解放大镜能放大物体图像,看清更多细节。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探究具有放大功能器具的特点,明白放大镜是“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每生一面)、信封、钱币;十种对比观察的器具;烧杯、水、记录纸。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课前视频导入
1.思考:你看到了什么,它与我们看到的实物有什么不同
2.组织学生回答,导入新课。
二、探究器具放大的秘密
1.出示10种不同的器材,分别用它们观察文字,寻找哪些器具具有放大功能。
(1)将器具按能否放大分成两类。(预测-实测)
(2)比较能放大的器具,找一找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3)比较能放大的器具,比一比,想一想,怎样的器具能放得更大?
2.交流学生的发现。
通过比较发现能放大物体图像的器具具有“透”“凸”(中间厚)不能空心的特点。能放大的器具如果中间越厚,边缘越薄(凸度越大)放大物体的图像也就越大。知道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3.拓展活动: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不具放大功能的器具也成为一个“自制的放大镜”。
4.小结,并介绍放大镜的历史。
三、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了解放大镜的用途,让学生谈谈生产、生活中,你知道哪些人、哪些工作要用到放大镜?
2.用肉眼和放大镜正确的操作方法进行物体观察,比较肉眼观察和在放大镜下观察有什么不同。并记录在记录纸上。
3.组织学生观察,教师巡视。
4.组织学生汇报各自的发现。
5.小结放大镜的作用。
四、总结延伸
1.你还想用放大镜观察什么?你还希望用什么工具观察物体?
2.总结。
小学科学教案活动方案篇9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让学生知道我们的身体在不断变化长大的相关事实。
2.科学探究:会收集我们在生长变化的感性事实,学会测量身高、体重、手脚、胸围、肺活量,学会观察记录测量数据,能够对结果作初步统计。
3.情感态度:意识到人的生长发育与饮食、锻炼、睡眠有关,形成科学的健康观和人文精神。
活动器材:
体重秤、皮尺、直尺、三角尺、气球、吸管、胶管、自制仪器表格、小医生服装、帽子及红袖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上课前咱们先来聊聊天吧!这些时天气变冷,我看到好多同学都穿了新衣服。买的衣服是大一点的还是刚刚合适的?衣服为什么要买大一点的呢?
2.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们在生长》。
二、知道人的身体是不断生长变化的
1.提问:你用哪些现象来说明感觉到自己在生长呢?
2.学生汇报:个子长了、体重变重、手脚长大、胸围大了。
三、测量自己身体生长变化情况
1.提问:是呀,我们的个子长高了,体重变重了,手、脚也变大了,胸围也变大了,长了多少呢?你用什么办法来了解生长变化情况?
2.四人小组讨论。
3.指导测量方法
①身高怎么量?谁会,请你来教教我们。
②体重怎么测?你是怎么读出来的?
③手、脚大小有变化吗?怎么知道手、脚变大了多少?
④胸围大了怎么测?你们认为这样测准确吗?
⑤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用测身高、称体重、测手、脚大小以及量胸围的办法来了解身体的生长变化。
⑥学测肺活量: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两边分别派出1名同学参加吹气球活动,这两名同学必须个子差不多,吸一口气吹完为止,看看你能吹多大?
a.提问:两个人个子差不多,吹的气球大小怎么不一样?
b.谈话:肺装气的多少,我们称为肺活量,他们俩谁的肺活量大,大多少知道吗?怎么知道?
c.活动:我们现在就来测测这两个同学的肺活量。
4.讲述:今天玩了这个小游戏,我们又学会了一个新的测量办法叫什么?你想知道自己身体的生长变化吗?现在,我们就要运用这些办法进行一次体检。
①体检总得有小医生,怎样才能当好小医生?被检查的人应怎么做?
②谁会测身高?请你来当小医生(发服装、帽子)……
手和脚的大小请每个同学按照刚才的办法自己测量。
③体检还要有体检表吧!班级姓名……可不能漏掉哟,检查时做好记录,测完后,从表上找一找身体有哪些变化?
5.学生体检活动。
四、意识到人的生长发育与饮食锻炼、睡眠有关
1.提问:你们检查得可真热闹呀,观察测量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汇报。
3.提问:你怎么发现长高了?长了多少?
你有多重?长重了多少?
为什么有的人长得快,有的人长得慢?(与营养均衡、锻炼、充足睡眠有关。)
4.小结:祝同学们都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希望大家隔断时间能继续坚持测量,这张表格保存好,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用到它。
小学科学教案活动方案篇10
教学目的:
1、通过讨论、分析活动,认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联系——食物链。
2、通过画、找食物链,认识食物网,意识到食物网反映了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间复杂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3、经历讨论分析的活动过程,提高归纳综合的思维能力,注意在讨论分析活动中及时吸收别人的学习成果。
教学重点:掌握蔷薇花丛的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
教学难点:理解食物网所反映群落和生态系统中动植物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谁能说说蔷薇花丛里的小动物们吃些什么?
二、探究过程
1、讨论:它们谁吃谁?
(1)动植物之间有着怎样的食物关系?
(2)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
树叶蚯蚓鸟
(3)分析这条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认识生产者和消费者。
(4)找出蔷薇花丛这个生态系统中的其他食物链,写在活动手册上。
2、水田里的食物网。
(1)看看水田里有哪些生物,你们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
(2)阅读竹林村的同学们写的观察报告。
(3)对照报告,看看他们记录的食物链。
(4)有没有他们没观察记录到的食物链?请补充记录在图中。
(5)回过头整体看一看水田里的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你们有什么发现?
(6)认识食物网。像这种错综复杂成网状的食物链就组成了一个食物网。
3、扩展与思考。
(1)出示一组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态系统,让学生找出其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2)让学生们观察身边的群落,画出一个食物网。
4、小结。
三、板书设计
小学科学教案活动方案篇11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影子的产生和特点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他们知道影子的产生必须要有光和物体,影子随着光的改变而改变,等等,但是他们的这些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有必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实际地去观察、去发现光和影子之间的规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影子产生的条件:光、遮挡物和屏;
2、可以之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3、影子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4、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5、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
6、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过程与方法
按教科书要求有目的、有步骤地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用线条和图形准确地进行记录。能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子间的关系。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善于合作交流。
【教学重难点】
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实际地观察,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光和影子之间的规律。
【教学思路】
从生活现象出发,引出相关概念,然后通过活动探究规律,最后用规律解释现象,同时深化对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器材准备】
每组一个手电筒(自带)一张4开的白卡纸、一块5厘米高的小木块,铅笔、尺子各一。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新的单元——光,我们学习第一课。板书课题“光和影”。
二、探究影子的秘密
1、影子产生的条件
教师:同学们做过手影游戏吗?你们会做什么样的手影?今天我们也来做一做影子游戏,做这个游戏需要什么器材呢?我们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手影呢?
(后两个问题一方面是提示观察的器材准备和方法,另一方面是了解学生的初始想法。学生可能说需要光源、物体,忽略了需要“屏”,也不一定会说出物体要挡住光才能产生影子。这时教师不要急于纠正,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总结影子产生的条件)
教师:各组准备好器材后可以开始实验了,还缺什么,可以到讲台上领取。实验成功的小组要准备汇报:看到手影了吗,怎样做才能看到自己的手影的,影子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准备材料,开始实验。教师巡视。
大组汇报:通过汇报讨论,得出影子的产生需要光、挡光的物体、屏。
教师:刚才同学们提到影子的产生需要光,我们平时看见过哪些发光的物体?其中哪些是自己发光的呢?大家把见到的发光物体写出来,然后在自己能发光的物体上做记号。
小组活动。
汇报、总结:像电灯那样自己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强调:不仅自己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影子的特点
教师:在影子游戏这个活动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现吗?
下面我们再通过一些活动继续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大家能看懂教科书上三个活动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吗?
活动一影子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提示:光源位置的改变包括光线照射的角度和方向。角度可通过目测光线和水平桌面之间的夹角大致估计,方向用左、右、前、后描述。
教师示范并演示实验和记录方法。
活动二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提示:光屏和光源位置一定,只改变遮挡物离光源的距离。
活动三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
提示:当光源垂直照射在物体的上面时,要使物体离开桌面才能看到影子。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记录。
总结:
(1)、光源的位置发生改变时,影子的方向和长短都会发生改变。光源照射角度小时,影子就长;光源的角度大时,影子就短。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光源的方向相反的。
(2)、当屏和光源位置一定时,遮挡物离光源越近,它挡住的范围越大,在屏上形成的影子就越大。
(3)、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
教师:像活动三中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比如街道上的交通标志。
三、巩固运用
教师:回顾一下我们今天学习了光的哪些知识?我们再做一次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
1、改变光源的位置,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2、改变物体离光源的距离,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3、让光源照射自己的手的不同侧面,得到的影子有什么不同?
小学科学教案活动方案篇12
教材分析:
《日食和月食》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月相成因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的知识目标是指导学生认识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能力目标是要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科学思想教育目标是要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相信科学不迷信的态度。本课是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典型课例,探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是有层次的,探究日食的成因是重点,探究月食的成因要充分体现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解决新问题。在探究日食的成因中根据事实材料推测分析是谁挡住了太阳光是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文字、图片或声像资料。
2.月相形成的实验材料。
3.CAI课件
①日食和月食发生时的情境动画。
②日食和月食发生时三球位置示意图。
教学过程:
一、组织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提出问题。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日食和月食的文字、图片资料,初步谈谈对日食和月食形成的认识。
2.分小组汇报交流情况。
3.教师小结:同学们能收集到这些有价值的资料,为学好本课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刚才有同学谈到据老人们说日食和月食是天狗在吃太阳或月亮,每到这时,人们都要拿出锅碗瓢盆来敲敲打打,好赶走天狗,真有天狗吃日、天狗吃月这回事吗?当然没有,我们就用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这是怎么一回事吧!
4.板书课题。
二、指导认识日食的成因及种类。
1.教师课件演示日食发生的动画,学生观察。
2.教师发给每一组一张日食发生时的一组照片图及我国历曾发生过日食的时间记录表。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日食发生时都有哪些现象和规律。
3.学生分小组汇报,教师逐条板书。
4.教师根据以上学生汇报,组织学生讨论:是什么挡住了太阳的光?你的理由是什么?
5.学生汇报,教师形成如下板书
现象:分析
①呈弧形渐缺→是球体
②自西向东渐缺→自西向东运动
③有时整个太阳被挡住→从地球上看,两球大小差不多
④发生在农历初一→三球在同一直线上。
6.学生实验证明以上分析是否正确。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太阳,学生手持乒乓球当月球自西向东运动,把学生头部当地球,看看在怎样情况下看不见太阳。要求学生实验后画出太阳、地球、月亮三者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7.教师组织学生汇报实验情况,并抽查学生所画示意图。
8.教师课件演示日食成因示意图,学生想象日食形成过程并把研究结果写下来(小组相互交流完善)。
9.学生利用教材认识日食的种类。
三、研究月食的成因。
1.谈话:刚才我们已经研究了日食的形成原因,月食的形成原因又是怎样的呢?老师想让同学们首先自主研究,然后通过相互讨论交流进行合作研究。
①月食发生在农历的什么时候?这时候地球、太阳和月球的位置是怎样的?
②月食时,月亮的哪一边先出现阴影?为什么?
③月食是怎样形成的?
2.教师组织学生根据以上问题讨论交流。
四、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日食和和月食的形成,使我们知道了任何自然现象的产生都是自然事物运动变化的结果,因而我们要从小相信科学不迷信,从小培养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