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总结网 > 考试 > 学历类考试 > 高考频道 > 高考科目 > 高考地理 >

高考地理知识点

时间: 玉莲2 高考地理

  不只是在高中时期,我们用地球仪是从学习地理的时候开始的。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考地理知识点,供大家参阅!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

  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5.等值线凸向规律:凸高则低。

  6.地球上两点间的最短航线:球面上两点间的最短距离为两点所在大圆的劣弧。大圆是球面上任意两点与球心所确定的平面与球面相交所得的圆。(注:特别大圆有赤道、经线圈、晨昏圈等)。

  若:①两地处于同一经线圈上,最短航线过北极或南极——最短航线向正北或正南。

  ②两地处于赤道上,最短航线在赤道上——最短航线向正东或正西。

  ③两地处同一纬线上,经度差不等于180°,最短航线趋向极点——在北半球最短航线先偏北再偏南;南半球先偏南再偏北。

  7.经纬度差计算实际距离:纬度相差1°= 实际距离相差111千米;某纬线上的经度相差1°= 实际距离相差111千米×cosΦ. (注:Φ为纬度数)。纬差法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关系:正午太阳高度相差多少,纬度相差多少

  8.赤道上:每年有两次直射,正午太阳高度有两次最小值(66°34’)。赤道上无地转偏向力,不能形成台风。赤道地区终年高温多雨,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赤道经过:太平洋、南美洲、大西洋、非洲、印度洋、亚洲。赤道经过的国家:印度尼西亚、瑙鲁、厄瓜多尔(基多赤道纪念碑)、哥伦比亚、巴西(亚马孙河河口)、刚果(布)、刚果(金)、肯尼亚、索马里、马尔代夫。(新加坡在赤道附近)

  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

  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地慢上部的软流层为岩浆发源地;2地球外部各圈层的特点:①大气圈高度愈增大气密度愈降;②水圈由液、固、气三态组成,连续而不均匀分布;③生物圈与地壳、大气圈、水圈交叉分布且相互渗透,是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最活跃的圈层。

  1.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各层的基本特点:

  (1)大气层虽然有数千千米(一般认为有2000~3000千米),但其质量的3/4以上却分布在离地面十几千米的低层。依据各大气层温度(如图5-1)、密度和运动状况,我们可以将大气层分成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2)大气层的基本特点见下表:

  2.大气受热过程

  (1)“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

  (2)了解大气受热,需要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是大气根本的热源,地面(包括陆面和海面)是大气直接的热源。

  (3)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其中,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是需要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

  (4)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为理解大气运动打基础,所以,大气热力环流是需要阐述的另一个基本原理。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不均匀受热的结果。大气不均匀受热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性质差异引起的。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大气热力环流则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性大气环流,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

  2.大气热力作用

  (1)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体,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使地面增温;大气

  对地面长波辐射却是隔热层,把地面辐射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截留在大气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又将热量还

  给地面。人们把大气的这种作用,称为大气的保温作用。

  据计算,如果没有大气,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为—18℃,实际为15℃。大气的保温作用,使地面温度提高了33℃多。

  (3)太阳辐射透过地球大气到达地球表面,在地面和大气之间进行一系列能量转换。

  如上图,其过程包括:①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一部分能量被大气吸收、反射和散射而削弱,只有一半左右的太阳辐射能量到达地面。②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向外放出地面辐射。③大气吸收了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同时向外释放出大气辐射,大气辐射除极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绝大部分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而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4)大气热力作用原理应用:

  ①阴天的白天气温比较低的原因?

  这主要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引起的,厚厚的云层阻挡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所以气温低。

  ②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蔚蓝色的?

  这是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引起的,蓝色光最容易被小的空气分子散射。

  ③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为什么是明亮的?

  这是由于散射作用造成的,散射作用将太阳辐射的一部分能量射向四面八方,所以在黎明和黄昏虽然看不见太阳,但天空仍很明亮。

  ④霜冻为什么出现在晴朗的早晨(晴朗的夜晚气温低)?

  这是由于晴朗的夜晚大气的保温作弱,地面热量迅速散失,气温随之降低。

  ⑤沙漠地区(晴天)为什么气温日较差大?

  沙漠地区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气温高;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

  ⑥青藏高原为什么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

  青藏高原的海拔高度,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所以太阳辐射强。

  (2)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

  ①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②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3、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4、气温的空间分布:

  (1)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2)气温的水平分布:

  ①纬度分布:气温都从低纬向两极递减:在南北半球上,无论7月或1月,这是一般规律,∵低纬地区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多,气温就高;高纬地区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少,气温就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说明:南半球同纬度地区气温变化不大。∵南半球海洋比北半球广阔得多。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北半球同一纬度上,一月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出。(7月份正好相反)。∵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气温比海洋低,夏季大陆气温比海洋高。【记法】:一陆南凸;高高低低。

  ④7月世界最热在北纬20°-30°的沙漠地区。1月北半球最冷在西伯利亚。世界最低温在南极洲大陆上。

  5、气温年较差:

  (1)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2)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3)气温年较差低纬小,高纬大(∵低纬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小;高纬相反)

  (4)注意: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①纬度(纬度低气温高,纬度高气温低);

  ②地形、地势(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降低6℃。);

  ③下垫面性质(海陆位置、植被状况);

  ④天气状况(白天晴天比阴雨天气温高,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气温高)。

  6.热力环流

  (1)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形成:冷热不均(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3)理解热力环流应注意的问题:

  ①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柱的质量,因此在同一地点,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②通常所说的高气压、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高低状况。比较气压的高低要在同一水平高度上进行比较,垂直方向气压下面高于上面。

  ③等压面是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等压面突起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地面受热均匀等压面一般呈水平状态,地面受热不均匀,则往往因其等压面的上凸或下凹。

  ④判断气压高低,既要考虑高度因素又要结合等压面的凹凸状况。

  (4)大气运动在生活中的运用:

  ①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大气运动形式。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高空气压升高),形成“海风”;夜晚情况正好相反,空气运动形成“陆风”。

  ②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强烈增温,导致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因山

  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

  ③城市风: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并不断增多,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消耗大量的燃料,释放大量的废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当大气环流微弱时,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称为城市风。研究城市风对于搞好城市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外,绿化带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内。

  (5)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①从热力环流可以看出,冷热不均的直接后果之一是使得水平面上产生了气压差异,从而促使大气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由此可见,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要认清影响风向的三种力的相互关系。

  ②不同情况下风向特点: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空中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7、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平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平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8、水平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9.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叫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10、风向:

  (1)风向-—风的来向;

  (2)风向与等压线关系:

  ①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②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3)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A点的风向及其受力

  ①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11.等压线图的判读

  (1)等压线图:同一海拔高度上气压水平分布情况。

  (2)等压线图判读:首先识别气压场的基本形式,其次判断风力大小和风向;最后分析天气变化。

  (3)判读规律:

  ①等压线的排列和数值:

  低压中心—— (中心为上升气流);高压中心—— (中心为下沉气流);

  高压脊(线)——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脊(脊线);低压槽(线)——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谷(槽线)

  ②等压线的疏密程度:(决定风力大小)

  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等压线稀疏——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

  ③在等压线图上判定风向(任意点)和天气形势:

  A.在等压线图上,任一地点风向的画法如下:

  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做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用来表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右或向左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过该点的风向。以北半球为例如下图:

  B.天气状况:包括气温高低、湿度大小、风向、气压等指示。

  a.由高纬吹向低纬的风——寒冷干燥

  b.由低纬吹向高纬的风——温暖湿润

  c.低气压过境时,多阴雨天气;高气压控制下,天气晴朗

  12.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①概念: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②作用: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调整全球的水份和热量分布

  -直接控制各地气候类型的形成。

  (2)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①影响因素: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②情况:低纬环流(0°~30°),中纬环流(30°~60°),高纬环流(60°~90°);

  ③地面表现: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赤道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中间为风带;

  ④三圈环流(垂直分布)画出右面三圈环流循环图

  ⑤气压带、风带(水平分布) 画出右面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北撇南捺”)

  ⑥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窗口要避开东南方向;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窗口要避开东北方向。

  (3)气压带与风带影响下的世界降水的地区差异:

  高考地理重点知识点

  1、地球自转

  (1)意义:①昼夜更替 (周期24小时,一个太阳日)

  ②地方时(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 。经度差1°=时间4分钟

  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例如:与河流侵蚀岸、堆积岸的关系,与河流建港的关系,与三角洲的发展关系。【注意】:弯曲河道的河流凸岸是堆积岸,缓坡岸;凹岸是侵蚀岸,陡坡岸。

  右图中的D岸侵蚀最厉害;A岸比B岸侵蚀厉害。

  ④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北极不动,在北半球,北极星与地平面的夹角(仰度)=所在纬度。

  ⑤地球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形状(因赤道离心力较大,向两极递减)

  2、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6:00,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为18:00

  3、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1)自然因素: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于纬度和地势 ③地形平坦开阔;

  (2)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3)实例:①太原:技术力量强; 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 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4、地球公转

  (1)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2)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形成

  5、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1)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纬度与所求点的纬度差)

  (3)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为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为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为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为一年中最小值。

  (4)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5)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日影越长,楼房间距越大。

  (6)正午太阳高度(H)因纬度而不同:同一时刻,H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近,H就越大。

  夏至日: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地,H达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地,H达最小值。

  冬至日: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地,H达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地,H达最小值。

  春秋分时:太阳直射在赤道,H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注意:等太阳高度分布规律——以直射点为中心,呈同心圆分布。昼半球的中心点是直射点

  6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①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②确定房屋的朝向。为了获得更充足的太阳光照,确定房屋的朝向与正午太阳所在位置有关。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

  ③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日影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日影越长,且日影方向背向太阳。

  ④根据正午太阳高度判断所在的地区,并进而判断该地区的其他地理特征。

  ⑤计算楼距。为了使楼房底层获得充足的太阳光照,一般来说,纬度较低的地区楼距较小,纬度较高的地区楼距较大。解题关键是计算当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即一年中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并计算影长。

  ⑥计算热水器安装角度。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资源,应该合理设计太阳能热水器的倾斜角度,使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与太阳光线垂直,提高太阳能热水器的效率。

  ⑦判断山地自然带在南坡和北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情况下,由于向阳坡正午太阳高度大,得到的光热多,背阳坡得到的太阳光热少,因此在相同高度,阳坡温度较高,阴坡温度较低,从而影响到自然带在阳坡和阴坡的分布高度。

  ⑧影响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因素:纬度、气候、地势高低

  7、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1)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该半球昼长夜短,为夏半年;如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3.21—9.23),北半球的昼长夜短,此时北半球夏半年。9.23---次年3.21为北半球冬半年。

  (2)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如北半球:12月22日最短,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渐长,3月21日昼夜平分,6月22日昼最长。之后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昼渐短,12月22日昼最短。

  (3)南北回归线之外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在同一天出现;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4)不同半球的纬度数相同的两地,昼长=夜长。

  8、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1)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2)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

  9、昼长计算

  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24小时—夜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1)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2)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10、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出现昼夜现象

  (1)地球自转—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2)地球倾斜着公转—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11、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1)黄赤交角存在: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2)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3)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4)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12、太阳直射点

  (1)地球上每时每刻,只有一个地方得到太阳的直射;

  (2)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一定是正午12点;

  (3)太阳直射点出现在当地的天顶时,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H = 90°。

  (4)太阳直射时物体的影子长度为零。

  (5)太阳直射点以一个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80°

  90°

  直射在10°S

  70°

  90°

  直射在20°N

  (6)太阳直射点与晨昏圈的关系:直射光线始终与晨昏线(面)垂直。

  (7)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极昼极夜范围的关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数,与极昼极夜现象的最南、最北界限度数之和互余。例如: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与地轴的夹角=极点的太阳高度=90°-刚好出现极昼的纬度=½×刚好出现极昼的纬线的正午太阳高度=½×(极昼区域内任纬度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最小值)

  (8)太阳直射点移动与太阳升落方向的关系:3.21~9.23: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西北方向落下(适合于南北半球); 9.23~次年3.21: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西南方向落下(适合于南北半球)。

  (9)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正午太阳在天空的方向关系:

  ①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终年在正南方向;物体影子指向北方。

  ②南回归线以南:正午太阳终年在正北方向;物体影子指向南方。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太阳直射点在某地南侧,正午太阳在其正南方向;太阳直射点在某地北侧,正午太阳在其正北方向。

  A

  C

  B

  D

  A

  C

  B

  D

  13典型的季节现象

  

看过高考地理知识点

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