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评说高考试题汇总
高考是一个分分必争的战场,人物史选修模块在高考历史考试中占有10分的分值,该怎么拿下这10分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历史人物评说高考试题汇总,仅供大家参考!
历史人物评说高考试题汇总一
1.(2009年广东高考32题)(9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据《论孔子思想》
材料二 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奴隶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
——据《略论孔子思想的阶级性》
问题:
(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3分)
(2)材料一、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2分)
【答案】
(1)私人办学;教育及于平民;推出了合理的教学方法。(3分)
(2)方法:阶级分析、一分为二。(2分)
结论:材料一中的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政治上是落后的;材料二的孔子代表地主阶级,政治上是进步的。(2分)
(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2分)
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点拨】
第一问注意对孔子贡献的设问仅限于教育领域,而且要多角度认识孔子的教育贡献。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主要有三:教育原则,如有教无类的思想;教学方法,如因材施教的观点;和学习方法,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主张。第二问和第三问实际都涉及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基本方法问题。评价历史人物与评价历史事件是一样,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也是生产力标准,方法是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用阶级分析法和一分为二的辩证观加以评判。
历史人物评说高考试题汇总二
2.(2012江苏)(10分) 孔子和柏拉图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可分别称为“仁一礼社会”和“理想国”;关于理想社会的秩序及其个体品德,他们的观点惊人相似。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圣贤孔子和著名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观点中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不免叫人惊讶。„„两者都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但却都相信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两人都相信只有那些已经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创建一个井井有条、和睦的政治社会。 ——(美)肯·沃尔夫《大历史视野》
材料二 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揭示两位先哲的观念中关于社会秩序和个体品德方面的共同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礼”和“仁”在构建“仁一礼社会”秩序中的不同作用,并列举柏拉图理想国中各等级的品德。(7分)
(2)按照材料二的思路,概括两位先哲观念相似的原因,并以具体社会背景加以说明。(3分)
【答案】(1)共同性:社会的和谐;个体的美德。
礼的作用:明晰等级;仁的作用:缓和矛盾。
品德:智慧;勇敢;自制(节制)。
(2)原因:社会关系冲突: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雅典民主政治弊病显现。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孔子与柏拉图的相关内容。第(1)问中“共同性”的回答,紧扣材料信息“都相信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即可判断得出。关于“不同作用”的回答,紧扣书本内容,难度不大,关键突出“礼”与“仁”的不同作用,突出“礼”强调等级,而“仁”强调缓和社会矛盾。而“品德”的分析,主要联系柏拉图理想国中的相关内容,注意语言表述即可。第(2)问明确材料二的思路,即强调社会关系的角度,进而组织语言回答,要求学生注意综合归纳。而关于“具体社会背景”的说明,联系书本知识,明确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而柏拉图生活在雅典民主政治弊病日益显现的时期。
历史人物评说高考试题汇总三
3.(2013年高考全国Ⅰ卷48题)(15分) 韩愈是唐中后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当时皇帝崇信佛教,耗费大量财富。韩愈力加谏阻:“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当时士大夫热衷于辞藻绮丽、对仗工整但空洞无物的骈体文,朝廷亦将之作为选才重要标准。韩愈首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仿先秦散文,“文以载道”。在他看来,由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孔子、孟子依次相传的“道”,在孟子死后失传,他承担起了重续“道统”的责任。
韩愈提倡的“道统”就是孔孟的仁义道德思想,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阐释。他一面讲博爱,一面又讲“义”。他所说的“义”,主要是指“君臣、父子之道”,旨在论证儒家的仁义道德是惟一合法思想,为其反佛提供理论根据。韩愈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提倡古文运动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韩愈对儒家发展的作用。(7分)
【答案】
(1)唐朝由盛转衰;内容空洞的骈体文流行;佛教盛行,华夏传统受到冲击。
(2)排斥佛学,弘扬儒学;提出“道统”论,承上启下;成为宋代理学的先声。
【点拨】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解读信息,对材料进行分析并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涉及知识点为必修三中的三教合一和复兴儒学、选修四中关于历史人物评价的相关内容。
题目材料以唐中后期韩愈反佛兴儒的相关内容为情境,要求学生从中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文运动的背景及对儒家发展的作用。在材料中主要提供了以下信息:当时存在的崇信外来的佛教之风、浮华文风盛行等问题,根据必修三的相关内容可知,佛教的盛行挑战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对此韩愈提出了反佛、古文运动和道统等主张。
本题两个问题都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引导词和关键词分别是:指出背景和说明作用。第(1)问中的背景分析一要结合韩愈生活的时代背景,二是要从材料中提取信息与韩愈提倡古文运动相关的信息,三是要调用所学知识中与韩愈提倡古文运动相关的内容。第(2)问“说明韩愈对儒家发展的作用”也要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同时理解韩愈反佛对儒学的发展和理学的形成所起的作用。
历史人物评说高考试题汇总四
4.(2013年高考全国Ⅱ卷48题)(15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有功臣配享制度,即一个皇帝逝去后,要在已故臣僚中选取功勋卓著的大臣陪祀其庙庭。功臣配享皇帝,是朝廷对该大臣的最高评价。北宋神宗时,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度”,主导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哲宗绍圣初年,诏“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庙庭”。南宋建炎初,有人提出“自绍圣以来,学术政事败坏残酷,致祸社稷,其源实出于安石”。于是,“罢安石配飨神宗庙庭”。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宋史》记熙丰(宋神宗年号熙宁、元丰)事实者,成于南渡以后史官之手,而元人因而袭之,皆反对党之言,不可征信。今于其污蔑荆公(王安石)处,皆一一详辩之„„荆公不仅为中国大政治家,亦为中国大文学家。
——摘自梁启超《王荆公》(1908年)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两宋对王安石的评价及其主要理由。(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重新评价王安石的目的及采用的方法。(9分)
【答案】
(1)北宋褒扬王安石,认为王安石变法对朝廷有功;南宋贬斥王安石,认为北宋灭亡根
源于王安石变法。(6分)
(2)目的:弘扬历史上的改革精神;推进改革,挽救民族危亡。(4分)
方法:重视历史记录者的态度;考订历史材料的真伪。(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