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总结网 > 考试 > 学历类考试 > 高考频道 > 高考科目 > 高考历史 >

历史人物评说高考真题汇编

时间: 刘惠2 高考历史

  人物史虽说所占分值不高,但也不低,这分数依旧很重要,那么高考时该如何拿下这题型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历史人物评说高考真题汇编,仅供大家参考!

  历史人物评说高考真题汇编一

  (2013·天津文综·11)凯末尔说:“我们希望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我们的头脑愿意接受现时代思想,但我们仍得保持自身不变。”为此他推行的改革有( )

  ①废除政教合一 ②用拉丁字母拼写土耳其语

  ③走苏俄发展道路 ④大力发展农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考点】凯末尔改革

  【答案】A

  历史人物评说高考真题汇编二

  (2013·重庆文综·14)(3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凯末尔采取的一项激进措施,就是取消费兹帽,代之以西式礼帽。费兹帽是一种红色圆柱形的帽子,是当时穆斯林土耳其人的特殊服饰。他认为,土耳其人的这种装束是非常不合时宜的,是一种与现代文明社会格格不入的打扮,土耳其的社会(世俗化)改革必须从服装入手。他说:“自认为是文明的土耳其共和国人民,必须用他们的思想和他们的精神状态,用他们的家庭生活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来表明和证明他们是文明的。”

  ——摘编自钱乘旦《沉疴猛药―土耳其的凯末尔改革》

  (2)根据材料二,指出凯末尔为什么认为“土耳其的社会改革必须从服装人手”; (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凯末尔改革的政治前提,(2分)概括凯末尔改革对土耳其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4分)

  【考点】凯末尔改革

  【答案】

  (2)费兹帽等装束非常不合时宜,与现代文明社会格格不入。民族独立战争的胜利,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或“凯末尔革命”的成功)。推动了社会的世俗化,促进了社会的现代化。

  历史人物评说高考真题汇编三

  (2013·福建文综·41)(16分)历史

  在A、B、C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答题时请在答题卡对应位置上填涂选答的题号。

  C.[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找到了一条推动中国革命走向复兴和胜利的道路。结合图15,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1928年秋)

  图15

  材料二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梁再现。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 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毛泽东《清平乐·蒋桂战争》(1929年秋)

  材料三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毛泽东《如梦令·元旦》(1930年1月)

  (1)根据材料一,将“西江月”后□□□处省去的内容填写完整并指出该词创作的历史背景。(6分)

  (2)上述毛泽东诗词展现了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场景。从材料二、三中找出相关的词句并以此论证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0分)

  【考点】毛泽东

  【答案】(1)井冈山;秋收起义后,《清平乐·蒋桂战争》。

  (2)军阀重开战(蒋桂战争)——军阀混战,为红军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分田分地真忙——土地革命,唤起民众。路隘林深苔滑(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直指武夷山下等)——偏远农村是敌人统治的薄弱地区,红军有回旋余地。

  历史人物评说高考真题汇编四

  (2013年高考全国Ⅱ卷48题)(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中国古代有功臣配享制度,即一个皇帝逝去后,要在已故臣僚中选取功勋卓著的大臣陪祀其庙庭。功臣配享皇帝,是朝廷对该大臣的最高评价。北宋神宗时,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度”,主导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哲宗绍圣初年,诏“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庙庭”。南宋建炎初,有人提出“自绍圣以来,学术政事败坏残酷,致祸社稷,其源实出于安石”。于是,“罢安石配飨神宗庙庭”。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宋史》记熙丰(宋神宗年号熙宁、元丰)事实者,成于南渡以后史官之手,而元人因而袭之,皆反对党之言,不可征信。今于其污蔑荆公(王安石)处,皆一一详辩之……荆公不仅为中国大政治家,亦为中国大文学家。

  ——摘自梁启超《王荆公》(1908年)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两宋对王安石的评价及其主要理由。(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重新评价王安石的目的及采用的方法。(9分)

  【答案】

  (1)北宋褒扬王安石,认为王安石变法对朝廷有功;南宋贬斥王安石,认为北

  宋灭亡根源于王安石变法。(6分)

  (2)目的:弘扬历史上的改革精神;推进改革,挽救民族危亡。(4分)

  方法:重视历史记录者的态度;考订历史材料的真伪。(5分)

19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