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总结网 > 考试 > 学历类考试 > 高考频道 > 高考科目 > 高考历史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总结

时间: 刘惠2 高考历史

  历史上发生过的几次重大改革在高考中是比较容易考核到的内容,对于这类题目,考生该如何解答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总结,仅供大家参考!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总结(一)

  1. (2010高考安徽文综20题)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是

  A.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C.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

  答案:D考查点:殖产兴业解析:

  本题关键在于读懂材料,本题主要考查明治维新殖产兴业政策,国营企业转让私人,发挥企业的自主独立的积极性。涉及知识点:殖产兴业

  2. (2010年高考重庆文综16题)近代重庆总商会会所楹联曰:“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纵目环球,好凭此数千年创局力挽利权。”该楹联所反映的主张,最早提出的是

  A.洋务派

  答案:B

  考查点:早期维新派思想

  解析:阅读材料,号召商战,争夺利权,主张商战,挽回利权的主张是早期郑观应的主张。

  涉及知识点:早期维新派思想

  3. (2011年高考安徽文综17题)奥利维尔·克里斯汀说:法国的宗教改革迈出了犹豫不决的步子。这时,对福音的向往、路德教的影响、激进派的诱惑等都交错在一起。”与之相关的正确史实是

  A.法国由镇压胡格诺派最终转为宗教宽容

  B.法国因笃信上帝在新旧教之间摇摆不定

  C.法王因尊重教皇权威而不愿改革天主教

  D.胡格诺战争后新教在法国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A

  考查点: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宗教宽容的相关内容,1598年,法国国王颁布了《南特赦令》,宣布在法国全境有信仰新教的自由,法国由镇压胡格诺派最终转为宗教宽容,这与题干“迈出了犹豫不决的步子”的信息吻合。所以选A。法国因笃信上帝在新旧教之间摇摆不定的提法与题干“迈出了犹豫不决的步子”的信息不吻合。排除B。法王因尊重教皇权威而不愿改革天主教。与题干“法国的宗教改革迈出了犹豫不决的步子”的信息不吻合,排除C。1598年,法国国王颁布了《南特赦令》,宣布在法国全境有信仰新教的自由,但仍然把天主教作为法国国教,可见胡格诺战争后新教在法国并不占据主导地位,排除D。所以选A。 涉及知识点: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4. (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20题)在1878年的日本,儿童玩拍球游戏时,用10种最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数字,它们分别是汽灯、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和轮船。这主要反映了日本

  A.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

  C.全盘西化的生活方式

  答案:D

  考查点:文明开化

  解析:1878年的日本正处于明治维新的时代,儿童拍球游戏用的新事物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对日本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表明日本推行文明开化政策,用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全面改造封建文化,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

  题中涉及10种新事物的出现是在日本明治维新过程中向西方学习的结果。10个新事物,大多和社会文化息息相关,例如照相机、电报、报纸、学校、信箱等等,不是简单的经济,而这些内容又不足以确定全盘西化。富国强兵固然是明治维新的目的,但和这份材料还有些距离。文明开化指的是明治维新时期,西洋B.富国强兵的奋斗目标 D.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 B.早期维新派 C.康梁维新派 D.民主革命派 B.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 D.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

  的文明传入至日本,引致在制度及文化上出现巨大转变的现象,其实质反映的是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对日本封建文化的改造。

  10个新事物,大多和社会文化息息相关,例如照相机、电报、报纸、学校、信箱等等,不是简单的经济,而这些内容又不足以确定全盘西化。富国强兵固然是明治维新的目的,但和这份材料还有些距离。文明开化指的是明治时代,西洋的文明传入至日本,引致在制度及文化上出现巨大转变的现象。答案:D。 不过,10种新事物的一一列举,并不能彻底否定A和完全吻合D。存疑。只能说题干问的是“主要”反映了,比较而言,D比A要更为贴切一些,而且材料本身体现的也是儿童广泛地接受新事物,这也属于文明开化。

  涉及知识点:文明开化

  5. (2008年高考天津文综14题)王安石变法解决“积贫”的指导思想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此他制定的新法是( )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免役收庸法 ④方田均税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考查点: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解析:纳庸代役是唐代实行的政策,和王安石变法无关。

  涉及知识点: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6. (2010年海南高考历史15题)1864年,有人称:“当今光气大开,远方毕至”,欧洲诸邦“胥聚于我一中国之中,此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所谓不世出之机也”。这一“变局论”

  A.奠定了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

  C.反映了对西方文明的抵制态度

  答案:D

  考查点:早期维新派思想

  解析: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是康有为的文章,排除A,材料中撑西方列强为欧洲诸邦,不是沿袭传统的夷夏观念,排除B,从材料中无法看出对西方文明的抵制,排除C. “变局论”是王韬在1864年《代上苏抚李宫保书》中提出。主张同外国进行商战,进行变法。

  涉及知识点:早期维新派思想

  7. (2011年高考上海单科17题)在现代化进程中,各国对土地所有制的处置方式不一,有的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有的废除土地私有制。以下分别对应这两种方式的是

  A.圈地运动/明治维新

  C.十月革命/1861年改革

  答案:B

  考查点: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各国土地政策。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日本明治维新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废除土地私有制的只能是十月革命,因此只有B项对应正确。

  涉及知识点: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

  8. (2010高考广东文综13题)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

  A.井田制得以恢复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答案:C

  考查点:土地兼并,均田制(选)

  解析:题眼: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次的使用更普遍的原因。

  考点:均田制与“庄园”的关系——土地兼并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D.庄园由中央集中管理 B.明治维新/十月革命 D.1861年改革/圈地运动 B.基本沿袭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D.反映了变法自强思想的出现

  解析: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程度相当高的经济、政治、文化单位。 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地主依旧圈占的成片土地,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涉及知识点:土地兼并,均田制(选)

  9. (2009年高考浙江文综)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10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材料二: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荀子●议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6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法的原因。(4分)

  答案:

  (1)因为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利其田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经过几年的努力,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

  (2)是商鞅变法实行的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等奖励军功措施的结果;使三晋之人为秦所用,而秦得以专心应敌于外。

  考查点: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和评价

  涉及知识点: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和评价

  10. (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16题)基于“大凡国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财产之多寡”的认识,明治政府开始

  A.实行地税改革

  C.引进欧美科技

  答案:D

  考查点:明治维新的举措

  解析:测量目标: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考试内容:明治维新。分析:民富则国强,要民富就要增加私产,这是题干材料的主旨。而增加私产的最佳途径就是鼓励民众从事工商贸易。此题考察第4分册第17课明治维新的具体内容,在经济上鼓励工商,嘉奖贸易。材料并不是新材料,学生在日常的练习中多次使用过这一材料。

  涉及知识点:明治维新的举措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总结(二)

  11. (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7题)人们在一座古老建筑的墙上发现了一幅画(右图)它反映了西欧中世纪某个阶段的政教关系。其特征是

  B.开化社会文明 D.鼓励工商贸易

  A.教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B.教皇成了君主的人质

  C.教皇和君主各执权柄、互不干涉

  D.教皇和君主相互依存、相互利用

  答案:D

  考查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欧洲宗教改革的背景,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

  解析:此题考察第1分册第14课王权与教权的关系。测量目标: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考试内容: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下)/中世纪教会与西欧社会。分析:图中,君主手执宝剑,教皇手握权杖,一前一后,坐在同一权力宝座之上。这不是相互利用,又是什么?

  涉及知识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欧洲宗教改革的背景,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

  12. (2008年高考四川文综16题)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对当时中国国内的“立宪”,“专制”之争产生了很大影响,立宪派和主张君主专制的人对战争结局抱有不同期望,立宪派普遍希望

  A.日败俄胜 B.日俄俱败 C.日胜俄败 D.日俄休战

  答案:C

  考查点:《大日本帝国宪法》及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

  解析:该题考查提取和调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涉及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这一新增加的考点。立宪派反对革命,也反对清朝统治的现状,要求清政府向他们开放政权,从1903年起公开呼吁实行君主立宪,日俄战争爆发后,立宪派希望立宪的日本打败专制的俄国,以推动清朝推行宪政。

  立宪派是20世纪初,随着“新政”和“预备立宪”而崛起的资产阶级上层及其政治代表所组成的政治派别。代表人物:国内为从事实业的大资本家和绅士(如张謇),国外为已沦为保皇派的康有为,梁启超。基本主张:召开议会,建立责任内阁,以便上层民族资产阶级参政。同时当时康有为和梁启超在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也希望学习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故当时立宪派希望日胜俄败,正确答案为C。 涉及知识点:《大日本帝国宪法》及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

  13. (2008年高考四川文综21题)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是

  A.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

  C.改变了旧的政治体制

  答案:A

  考查点: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解析:该题考查对俄国农奴制度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分析能力。俄国只废除了农奴制,沙皇的专制统治依然存在,所以BC项错误,改革前两国都已经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通过改革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所以D项错误,其方式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故选A。

  俄国农奴制改革主要是使农奴获得一定的人身自由,因此排除B。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工业革命,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因素在俄国农奴制社会内部逐步发展起来,因此D项说“开始发展资本主义”错误。改革既没有改变封建专制政权的阶级实质,也没有改变地主土地占有制,因此排除C。

  涉及知识点: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14. (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15题)《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

  A.百日维新

  答案:B

  考查点:戊戌政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发动镇压戊戌变法运动后,新政中除京师大学堂等保留外,其余全部班废除。本题实则考查了百日维新中变法的内容,变法中文化上:废八股、乡会试及生童岁、科考试,改考历史、政治、时务及四书五经,以及定期举行经济特科。联系本题某历史事件后,各类各级科考得到恢复,经济特科被“停罢”,此事件应指戊戌政变,戊戌政变后各项新政中除京师大学堂等被保留,其他全部被废除,据此本题选B项。C项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内容涉及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无科举考试相关内容;D项预备立宪是清政府1911年搞的一个骗B.戊戌政变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 B.优先进行经济改革 D.开始发展资本主义

  局,也和科举制无关。

  涉及知识点:戊戌政变

  15. (2008年高考上海文综9题)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发生,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

  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

  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

  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

  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

  答案:D

  考查点: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解析:联系中世纪欧洲的状况,我们可以知道,宗教改革前,教权大于皇权,甚至皇帝的权力需要经过教皇的认可才具有合法性。材料中也可以看出:宗教改革前,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而我们知道月亮的光辉胜不过太阳,而且依附与太阳;改革时,可以看出教权和皇权相对独立了,皇权在一定程度上不再依附与教权。综合这些可以看出皇权上升,教权下降;所以D.

  涉及知识点: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16. (2010高考安徽文综19题)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答案:

  C

  考查点: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解析:

  本题考点有两个,一是近代化的概念,二是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近代化包括经济,政治和思想。材料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来说明改革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B,D不符合史实。A仅仅是从经济一个角度来说。 涉及知识点: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17. (2009年高考宁夏文综26题)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众人集体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

  答案:C

  考查点:均田制(必),均田制(选)

  解析:均田制下仍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所以是个体农耕这一形式。

  涉及知识点:均田制(必),均田制(选)

  18. (2010年海南高考历史9题)梭伦在一首诗中写道:“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该诗反映的梭伦改革的基本原则是

  A.维护多数公民利益

  C.关照少数公民利益

  答案:B

  考查点:梭伦改革(必),梭伦改革的基本特点

  解析:梭伦是在平民和贵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出任最高执政官。其改革的具有很强的折中色彩,因此选B。 涉及知识点: B.兼顾不同公民群体利益 D.重视男性公民群体利益 B.田庄规模生产 D.官府募民耕作 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梭伦改革(必),梭伦改革的基本特点

  19. (2008年高考四川文综14题)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该法令是

  A.青苗法 B.均输法 C.免役法 D.市易法

  答案:D

  考查点: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解析:该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王安石变法内容的理解、准确把握的能力。材料要求回答直接损害商人利益的法令,A项限制了高利贷的盘剥,B项均输法教材没有讲到,C项损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D项限制了商人对市场的控制。青苗法内容是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以后偿还。均输法设发运使总管东南六路的赋税收入,掌握供需情况以及需要供办的物品,存储备用,既保证了朝廷在物资方面的需要,又节省了购物钱钞和运费,还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但均输法只在局部地区试行。免役法规定,各行商铺依据赢利的多寡,每月向市易务交纳免行钱,不再轮流以实物或人力供应官府。市易法平价收购市上滞销的货物,从而防止商人垄断的出现,故D项符合题意。

  涉及知识点: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20. (201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综30题)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

  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

  答案:C

  考查点:顺乎世界之潮流,大众报业的发展,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解析:此题体现19世纪中——20世纪初“日本新词”的变化,由来自中国到影响中国,这时期起决定作用的是日本自身的发展并为亚洲邻国提供启迪和经验。考查在比较中得认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测量目标:历史阐释/用比较的方法解释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变迁。考试内容:大众传媒的发展(近现代报刊)?分析:参考答案选C。B呢?假如中国的洋务运动的成效也很显著,甲午之役,中国并没战败,那么题干材料提供的20世纪初年的这一现象会不会出现呢?甲午之役是近代中国由学习英德转向学习日本的转折点,这个可从甲午前后中国留学生的流向可以看出。且20世纪初大量“日本新词”传入中国,主要也是这些留日学生的功劳。

  涉及知识点:顺乎世界之潮流,大众报业的发展,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19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