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总结网 > 考试 > 学历类考试 > 高考频道 > 高考科目 > 高考历史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汇编及答案

时间: 刘惠2 高考历史

  高考历史经常考到历史上的几次重大改革,对于这类题目,考生该如何解答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汇编及答案,仅供大家参考!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汇编及答案(一)

  1. (2009年高考山东文综33题)(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

  (1)材料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2分)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2)为了“打破鸡蛋”,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4分)

  答案:(1)含义:必须改变旧的政治制度,改革才能成功(或“改革必须除旧才能立新”)。

  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或“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2)改革措施: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废除等级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实现四民平等。

  考查点:戊戌变法的评价

  解析:第一题第一问难度为中,通过比较发现中日改革最主要的区别在政治方面,也可以结合明治维新的特点——“除旧布新”理解材料话的含义。但答案部分我觉得应该表述为“必须较彻底地改变旧的政治制度”似乎更科学。第二问难度为易,考查了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该题的设问在烟台市二练中已有类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

  似表述),根本原因应从内因的方面加以考虑,即自身的软弱性。但该题的设问上似乎不很严谨,如果改我“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原因是什么?”才能使学生答出所谓的标准答案。

  第二题难度为易,考查了基本知识中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的改革措施。第一问可以结合明治维新的特点——“除旧布新”理解材料话的含义,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应从内因的方面加以考虑,即自身的软弱性。第二问注意限定词“政治方面”。

  涉及知识点:戊戌变法的评价

  2. (2008年广东高考31题)(9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徒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

  ——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二 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魏书》卷一百一十

  问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2分)

  (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那些改革措施(3分)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溯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4分)

  答案:

  (1)按人口分配土地。

  (2)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迁都洛阳。

  (3)汉族先进文化;鲜卑民族传统。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土地制度数百年;其他措施加速了鲜卑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考查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主要内容

  解析:

  (1)可直接读取材料信息,“计口授田”和“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看相同之处是按人口分配土地。

  (2)可依据所学知识,回顾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涉及服饰、姓氏、语言、婚姻、制度、文化等方面的改变。

  (3)溯源可从汉族文化的先进性与鲜卑族传统。对后世的影响可从中国土地制度的变迁、加速民族融合方面思考。

  涉及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主要内容

  3. (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25题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材料一 早在战争开始之前,朕难以忘怀的先皇便曾向我国所有忠实臣民以及世界各强国庄严地发表过声明,消除对我们东方教友的迫害和保卫他们的权利是他唯一的目的和愿望。……俄罗斯人!你们的劳动及牺牲不是白费的。伟大的事业已经实现了,虽然这是通过另外一种不能预见的道路来实现的,现在朕可以问心无愧地结束流血牺牲,将宝贵的和平归还朕可爱的祖国。

  ——《结束克里米亚战争的宣言(1856年3月19日)》

  材料二 然而到了19世纪60年代,它的弱点暴露无遗,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亚历山大二世所推行的改革与其说是振衰起敝的灵丹妙药,不如说是暴露疾病的症状。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请回答:

  (1)就战争目的、结果和影响批驳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的观点。(5分)

  (2)为克服材料二中的“关键弱点”,俄国统治者采取了哪一重大举措?它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并指出这一举措的局限性。(5分)

  答案:

  (1)目的:争夺地区霸权;摆脱统治危机。

  结果:战败。

  影响: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导致俄国国际地位下降。

  (2)举措:推行农奴制改革。

  积极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农奴获得了一定的自由,生活有所改善。

  局限性:改革措施缺乏全面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考查点:克里米亚战争,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特点

  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对克里米亚战争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目的——对外争霸,对内维护统治;结果:战败;影响:激化矛盾,导致国际地位下降。

  (2)此题考查的是对俄国浓浓制改革的评价。第一问:举措推行农奴制改革;第二问:可以从经济、生产关系等方面考虑;第三问可以从措施内容缺乏全面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涉及知识点:克里米亚战争,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特点

  4. (2007年高考宁夏文综42题A)(15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摘自《戊戌变法》)

  材料二: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工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 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

  材料三: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摘自《梦蕉亭杂记》)

  回答下列问题。(15分)

  ⑴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5分)

  ⑵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10分)

  答案:⑴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

  ⑵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

  考查点:戊戌变法的评价,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解析:

  ⑴结合材料中西方以及日本变革而强大的事实以及甲午战争给中国造成的影响来分析背景。⑵认真分析材料,从材料中得出结论。材料一中三年对于三十年和三百年而言,太快;材料二中变法内容过于繁杂,很难一下实现,维新派内部意见不一致;材料三体现的是变法触动了许多既得利益者。这些都是变法失误的地方。

  涉及知识点:戊戌变法的评价,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汇编及答案(二)

  1. (2007年高考江苏单科25题)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宋史》

  材料二 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 (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三 (王安石 )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 ,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材料四 (司马光 )请更张新法 ,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①北宋“积贫”原因 ,除材料一中涉及的以外,还有重要一项是什么?(1分 )

  ②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 ,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4分 )

  ③依据材料三,材料四,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2分)

  ④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 。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发表评述。(3分 )

  答案:①冗官。

  ②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农民得以安心生产(保证生产时间);政府财政收入大为增加。

  ③主要原因: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

  其他原因:新法在执行中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变祖宗之法,遭到保守派阻挠。

  ④持肯定意见: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对于改变北宋“积贫”状况起到一定作用。 持否定意见:王安石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其变法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实际。

  考查点: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解析:

  ①北宋“积贫积弱”的原因在于“三冗”,阅读材料容易看出材料已经指出了“冗费”和“冗兵”两点,还有重要一项当然就是“冗官”了。

  ②第一问调动、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即可回答,第二问通过细读材料,可以从“民”和“国”两个方面概括。 ③本问理解材料需要有透过现象看本质和阶级分析的观点,苏辙和司马光反对变法都是站在大地主大官僚的阶级立场上的。

  ④本问设问具有开放性,只要言之有理,做到史论结合即可。

  涉及知识点: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2. (2009年江苏高考25题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

  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材料二 (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谙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丰张?(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4分)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

  答案:

  (1)范仲淹: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苏轼:主张考诗赋;

  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

  (2)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 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

  考查点:育才措施,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解析:此题比较简单,以这几年的教育改革为大背景,以北宋改革科举考试为切入点,考查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第⑴、⑵问考查考生提取、概括信息的能力,第⑶问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涉及知识点:育才措施,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3. (2007年高考山东文综33题)(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对此却评价不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二 司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宋史》

  材料三 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1)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条)?(4分)

  (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三中“非大坏则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的理解。(6分)

  答案:

  (1)士:改革科举制度 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 商:市易法,均输法

  (2)“非大坏则不更造”指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适应于时代”指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

  考查点: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解析:

  (1)对“士”的改革措施是指官僚体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具体的措施即可,其他几个方面容易理解。

  (2)司马光作为保守派的代表,政治思想很显然不主张变法改革,所以反对王安石变法;而梁启超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当然主张变法维新,因此借用王安石变法来阐述自己的变法思想。

  涉及知识点: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4. (2011年江苏高考24题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19世纪中后期,日本政府大力推行殖产兴业政策,迅速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阅

  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志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

  ——守屋典郎《日本经济史》

  材料二 自明治初年,渐行所谓奖励工业。……(工部省)开拓矿山、制造机械和造船一不计利息,不计减损……产品不能销售之物,则自行标价,尽藏库中……故而穷于支付工资与购入材料,只能以补贴营业金的名义从大藏省申报领取。即或是矿山、造船等需用几十万元的官营事业也都是如此弊病。 ——高桥龟吉《日本近代经济形成史》

  材料三 经济学者田口卯吉……(1880年)发表评论说:“政府之制造,已确实妨碍民间同种产业之兴起,……应该中止劝奖保护之政策,使政府的事务限定在适当的领域之内……日本人民业已足以同外国人竞争,业已能够经营制造商业,何须政府自身为之?”

  ——米庆余《明治维新——日本资本主义的起步与形成》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治维新之初政府殖产兴业的方式及原因。(3分)

  (2)19世纪80年代,日本殖产兴业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二、三,概括这种变化的原因。(5分)

  (3)日本大地震引发福岛核泄露事故以后,政府对东京电力公司实施了监管。据此并综合上述材料,请就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谈谈你的认识。(2分)

  答案:(1)方式:官营。 原因:民间缺乏创办企业的意愿;发挥官营企业的示范效应。

  (2)变化:由官营转变为政府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原因:官营企业经营不善、亏损严重;官营企业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妨碍;民营企业迅速发展,竞争力增强;经济学界对政府官营政策的不满。

  (3)认识:政府有必要对经济实行干预;政府干预的方式要因势而变。

  考查点:殖产兴业

  解析:本题考查了日本明治维新、80年代日本经济发展方式等知识点,时间跨度比较大,近代到现代,在解答过程中材料的分析和理解作用较大,还需要对时事有一定的了解。第1问,要求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治维新之初政府殖产兴业的方式及原因,回答时注意分析概括材料。第2问根据所学回答19世纪80年代,日本殖产兴业的方式发生的变化,依据材料二、三概括原因。日本殖产兴业的方式发生的变化主要指由官营转变为政府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原因根据材料概括来回答即可。第3问就日本大地震后政府的活动,谈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可根据理解来回答。

  涉及知识点:殖产兴业

19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