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原创押题试题历史及答案
天高鸟飞,海阔鱼跃;高考这舞台,秀出你独特的精彩;一宿好的睡眠,精神能百倍;一颗淡定的平常心,沉着应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7年高考原创押题试题历史,仅供大家参考!
2017年高考原创押题试题历史选择题
1.(2014·浙江金丽衢十二校联考)1912年,高尔基在致孙中山的信中写道:“我们,俄国人,希望争取到你们已经取得的成就;我们,在精神上是弟兄,在志向上是同志……”高尔基希望“争取到你们已经取得的成就”,其目标就是( )
A.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B.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C.争取民族独立
D.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答案] A
[解析] 解答时注意题干时间“1912年”,中国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而当时的俄国仍是沙皇专制国家,高尔基希望“争取到你们已经取得的成就”是指推翻沙皇专制,故A项正确。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建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B项错误;此时俄国并没有受到外来侵略,C项错误;1917年十月革命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故D项错误。
2.(2014·荆州)1917年4月,列宁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主张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1917年7月,列宁又提出取消“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代之以“夺取政权”的口号。列宁政治主张发生转变的历史背景是( )
A.临时政府统治危机加深
B.布尔什维克对夺权政权方式存在分歧
C.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
D.布尔什维克对苏维埃影响力发生变化
[答案] C
[解析] 七月流血事件的发生,宣告政权完全落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这样革命和平发展的可能性就此消失。针对形势的变化,列宁及时改变斗争策略,提出“夺取政权”的口号,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当时实际情况不符,故排除。
3.(2014·全国大纲卷·21)1928年初,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 )
A.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B.建立城乡市场交换关系
C.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
D.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题干材料中“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小农经济”的信息说明当时俄国农业的落后性,为了满足工业化发展的需要,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活动,故本题选择C项;A项属于工业化;B项属于商业方面;D项也属于工业发展信息。
4.(2014·新课标Ⅰ·34)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答案] 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新经济政策允许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可由外国资本家经营。本题中的“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与新经济政策的这一规定相符,故选D项。
5.(2014·江苏·15)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阅读该表,造成苏俄(联)农民年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 1920~1921 | 1921~1922 | 1922~1923 | 1923~1924 |
平均税款(卢布) | 10.30 | 6.11 | 3.98 | 3.06 |
A.余粮收集制的推行 B.固定粮食税的实施
C.实物配给制的废除 D.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答案] B
[解析] 表格中的时间“1921年”以及表格中农民年平均税款数字的下降,说明苏俄当时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其中体现出的是固定粮食税的作用,故选B项。
6.(2014·陕西西工大附中)肖洛霍夫曾给斯大林写信说:“许多区,没有完成粮食征购任务,也没有储备籽种……集体农庄庄员们和个体农民们由于饥饿现在正濒临死亡……工作人员正暴力征粮。”斯大林回信说:“庄稼人在‘耍滑头’,他们要让工人、红军没有饭吃。庄稼汉们实质上是向苏维埃政权宣战。”据此分析,两人观点的主要区别在于( )
A.是否看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
B.是否看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C.是否要维护苏维埃的利益
D.是否要维护农民们的利益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苏联农业集体化方针下,对农民过多的索取所造成的农民生产生活困难的情况。肖洛霍夫的信如实反映了这种情况,而斯大林却认为是农民在“耍滑头”,忽视了农民的切身利益。分析选项,在对待A、B、C三项上,二者是一致的,但在D项上二者不一样。故应选D。
7.(2014·南京)斯大林说:“苏维埃经济制度则具有许多优点,这些优点是任何一个资产阶级国家,即使是最‘民主的’、‘全民性的’……资产阶级国家所不敢梦想的。”这一制度( )
①建立了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
②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绝对领导
③开创了一种新的现代化模式
④确保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材料中主要论述斯大林模式的作用,该模式下重点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畸形发展,故④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8.(2014·南通)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从美国进口包括拖拉机、汽车、电力设备、金属加工机器、挖掘机等,约有2/3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援助下建成的。这表明该时期的苏联( )
A.社会主义工业化得以迅速实现
B.得到“马歇尔计划”的大力援助
C.利用西方经济危机推动工业化建设
D.鼓励外国资本家租借经营工业企业
[答案] C
[解析] 一五计划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而非实现了工业化,所以排除A项;马歇尔计划又称为欧洲经济复兴计划,实行于二战后,所以排除B项;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存在鼓励外国资本家经营工业企业的可能性,所以排除D项。所以选C。
9.(2014·台州)苏俄(联)一位国家领导人曾说:“在一个经济遭到空前破坏的国家里,在一个破产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里,如果没有资本的帮助,要保持无产阶级政权是不可能的。”下列选项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经济遭到空前破坏”主要是由于经历了卫国战争
B.“资本的帮助”直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为得到“资本的帮助”,国家实行“加速发展战略”
D.“资本的帮助”有利于突破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苏俄(联)的新经济政策。根据所学知识,“经济遭到空前破坏”主要是由于经历了国内战争;“资本的帮助”有利于突破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为得到“资本的帮助”,国家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所以答案选D。
10.(2014·江西4月联考)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位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历史的原因”是指( )
A.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B.美苏激烈争霸的压力
C.斯大林模式的禁锢
D.个人品质缺陷
[答案] C
[解析] “历史原因”主要指已经存在的且带有全局性的客观状况。
11.(2014·扬州)李鸿章曾自嘲自己为“大清朝这座破屋的裱糊匠”,下列哪个人的作为与李鸿章比较一致( )
A.列宁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斯大林开创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
C.勃列日列夫推行“新经济体制”
D.戈尔巴乔夫推行“加速经济发展战略”
[答案] C
[解析] “大清朝这座破屋的裱糊匠”的意思是在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的前提下进行局部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清朝的封建制度;勃列日涅夫推行“新经济体制”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因此与之相似;A、B两项是政策或体制的创新,D项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12.(2014·百校联考)1987年,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与新思维》中说:“在近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国民收入增长速度下降一半还多,在80年代初期之前又降到实际上使我们接近经济停滞的水平。”这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
A.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B.首要目的在于摆脱苏联经济衰退局面
C.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
D.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信息的获取能力。材料中的时间是1987年,这是戈尔巴乔夫阐述改革必要性的一段表述。所以答案选B。
2017年高考原创押题试题历史非选择题
13.(2014·甘肃天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历史表格包含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材料一 1953~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 | 粮食总产量 | 年份 | 粮食总产量 |
1953 | 82.5 | 1957 | 105.0 |
1954 | 85.6 | 1958 | 141.2 |
1955 | 106.8 | 1959 | 124.7 |
1956 | 127.6 | 1960 | 133.2 |
——樊亢、王金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七十年》
材料二 1953~1964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 | 粮食总产量 | 年份 | 粮食总产量 |
1953 | 166.83 | 1959 | 169.68 |
1954 | 169.52 | 1960 | 143.85 |
1955 | 183.94 | 1961 | 136.50 |
1956 | 192.75 | 1962 | 154.41 |
1957 | 195.05 | 1963 | 170.00 |
1958 | 197.65 | 1964 | 187.50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
年鉴(1953~1964)》编制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提炼1953年至1961年中国和苏联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两个主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答案] 信息一:1953年至1956年,苏联粮食产量增长迅速。1953年至1958年中国粮食产量增长迅速。
说明:苏联是由于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放在农业生产上,一定程度上改革了斯大林模式。中国是由于“一五计划”的实施,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开始,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
信息二:1957年至1960年,苏联粮食产量时有起伏。中国1959年至1961年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
说明:苏联是由于自然灾害,也有脱离实际等因素影响,导致垦荒地区上交的粮食减少。中国也是由于自然灾害,也有决策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苏联背信弃义等因素的影响。均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关。
14.(2014·南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常会遭遇瓶颈现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官督”是官督商办企业的成功之处,但同时也埋下了失败的伏笔。……从19世纪90年代起,尤其是甲午战争后,“官督商办”企业的官权越来越重,其内在矛盾越来越深、越来越尖锐。曾经大力主张并亲自实践“官督商办”模式的郑观应无奈地写下了《商务叹》:“轮船招商开平矿,创自商人尽商股”,“办有成效倏忽变,官夺商权难自主”,“名为保商实剥商,官督商办势如虎”。官督商办模式的历史使命,到此的确已经完成。
——摘编自雷颐《历史的裂缝》
材料二 在19世纪末,当进程走到一定的距离时,还是遇到了瓶颈。可是,总体而言,英国的企业家是在等待别人来解决瓶颈问题的。……至少在1870年以后,衰退的迹象和活力的表现均已明显可见。
——摘编自查尔斯·P·金德尔
伯格[美]《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
材料三 政府为发展冶金、采矿和电力工业而建立了大量的工厂,使俄国成了独立于西方控制的世界银行和贸易模式之外的工业国家。……和以前一样工业化的核心是依靠俄国强大的自然资源和为与希特勒的德国进行战争做准备的重工业。斯大林不相信价格竞争,而是依靠正规的集中的资源配置来分配设备和物资。这导致了瓶颈现象和浪费,因为给各个工厂的配额是在莫斯科制定的。不过毫无疑问,迅速的工业增长正在发生。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也就是到1937年之前,同一时期的西方正陷于经济萧条,苏维埃的机器产量和金属制造业增长了14倍。苏联已在德国和美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三大工业强国。
——摘编自皮特·N·斯特恩斯等著《全球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中国官督商办模式失败的原因和英国遇到瓶颈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斯大林时期工业化建设采取的措施和遇到瓶颈的原因及其启示。
[答案] (1)原因:企业所有制问题产权不明,官商矛盾尖锐;企业管理不善多有腐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抵制。
表现:企业创新乏力;经济衰退明显;科技中心地位丧失。
(2)措施:制定完备的五年计划;建立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之外的经济体系;依靠强大的自然资源优先发展重工业。
原因:排除市场体制,倚重计划体制;国际形势的变动,如西方经济危机的恢复等。
启示:适时调整经济政策与模式;积极利用国际机遇,与世界经济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