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总结网 > 考试 > 学历类考试 > 高考频道 > 高考科目 > 高考历史 >

2017年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 月丹2 高考历史

  2017年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题2分,共计48分)

  1.2002年发现的一件西周中期的青铜器“遂公盨”上,铸有以下铭文:“天命禹尃(敷)土,隓(堕)山浚川,乃厘方设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享,民成父母,生我王作臣。厥贵唯德,民好明德,忧在天下,用厥邵好,益求懿德,……豳公曰:民唯克用兹德,无悔!”其铭文内容有助于( )

  ①证明大禹存在的可能性 ②了解西周青铜器的生产水平

  ③丰富甲骨文的研究资料 ④研究中国“德治”思想的渊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2.孔子认为周礼是理想之制度,“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一思想提出的政治背景是( )

  A. 诸侯不满封号,纷纷改称“王” B. 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C. 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 D. 王室衰微的迹象开始出现

  3. 秦始皇历是一位充满争议的帝王。董仲舒批评秦王朝“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而唐太宗则评论说“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

  A. 董仲舒去秦不远,他的评论应该更接近于历史事实

  B. 唐太宗着眼国家统一的历史大趋势,评论更为准确

  C. 两人没有认识历史规律,对秦始皇的评价均不准确

  D. 出发点和标准不同,对同一历史事物的评价就不同

  4.“为人君者,取象于天”。该语应出自( )

  A. 《论语》 B. 《韩非子》 C. 《春秋繁露》 D. 《荀子》

  5.西汉初年部分将相及其出身一览表

  姓名 官职 出身

  萧何 相国 县吏

  樊哙 左丞相 狗屠

  灌婴 太尉 布贩

  出现这种现象与哪种制度有关( )

  A. 世卿世禄制 B. 军功爵制

  C. 察举制 D. 九品中正制

  6.秦汉时代,南方的郡面积都比北方的大得多。例如,秦朝北方的河东、上党、太原等五郡才相当于今山西省,而南方的长沙郡就相当于今半个湖南省。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秦汉时期( )

  A. 北方地区开发的程度更高

  B. 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更重要

  C. 南方驰道等交通设施更完善

  D. 北方地区实行郡国并存制度

  7.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

  A. 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 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 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 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8.唐太宗说:“隋末无道,上下相蒙,主则骄矜,臣惟谄佞。上不闻过,下不尽忠,至使社稷倾危,身死匹夫之手。朕拨乱反正,志在安人,平乱任武臣,守成委文吏,庶得各展器能,以匡不逮。”这段材料说明唐朝统治者( )①吸取隋朝灭亡教训 ②重视人才的选拔任用

  ③鼓励群臣直言进谏 ④重文轻武以拨乱反正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9.开元时(713-741年),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聚如山,舶深六七丈”。从材料中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

  A. 广州是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B. 唐朝时海外贸易十分繁荣

  C. 唐代的手工业很发达

  D. 指南针运用于航海

  10. 近代一位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这反映出( )

  A. 领事裁判权 B. 片面最惠国待遇

  C. 居住及租地权 D. “门户开放”政策

  11.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

  A. 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 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 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 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12. “共和建设之初,所以艰难不易现实,往往复反专制或帝制之理由,乃因社会之惰力,阻碍新法使不易行,非共和本身之罪也。其阻力最强者,莫如守旧之武人,及学者。”陈独秀这段论述表明他认为辛亥革命后出现帝制复辟现象主要是由于( )

  A. 辛亥革命并未真正确立民主共和制

  B. 康有为等守旧保皇党人的支持推动

  C. 广大人民群众没有真正理解民主制

  D. 近代中国社会存在复辟帝制的基础

  13.下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收集到的关于 战国时期的资料,指导教师认为它不能当成原始史料使用。其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农业劳动的场景

  B.使用的生产工具

  C.“废井田开阡陌”的措施

  D.文字的字体与书写方式

  14.读图,导致1849到1885年数据变化的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 B.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

  C.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D.戊戌变法的深刻影响

  15.阅读下列材料,可以看出当时( )

  ①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能

  ②新中国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

  ③妇女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④新中国学校教育制度初步建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6.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彼特拉克主张“以人学对抗神学”,康德强调“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可见( )

  A.民主法治是人类的共同诉求

  B.社会发展中功利主义色彩浓厚

  C.人们逐步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D.人们对自由事业不懈追求

  17.“这是对上帝的宣战书,它像一把利剑刺向上帝的心脏,又如一颗重型炮弹,打破了被宗教神学长期盘踞着的顽固堡垒,沉重地打击了神权统治的根基,从根本上推翻了‘神创论’。”这段话评论的是( )

  A.牛顿的近代力学 B.路德的因信称义

  C.卢梭社会契约论 D.达尔文的进化论18.某经济学家指出:“先行工业化国家在19世纪后期就已经转入现代增长模式。”这里的“转入现代增长模式”主要是指( )

  A.以资本原始积累为主要手段

  B.利用殖民扩张发展经济

  C.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发展经济

  D.依赖世界市场发展经济

  19.先秦诸子站在不同立场,提出了多种形态的国家起源论。有先秦学者认为原初民始生之时,人各持己义,“天下之乱也,至如禽兽然,无君臣上下长幼之节,父子兄弟之礼,是以天下乱焉。……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上述材料体现的是( )

  A.老子的“自然生成”说

  B.荀子的“止争息乱”说

  C.墨子的“除乱尚同”说

  D.孟子的“与民教化”说

  20.赵翼《廿二史札记》曾说,汉人“上书无忌讳”,“多狂悖无忌讳之语”,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同时“汉诏多惧词”,诏书中经常有“朕甚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不明”等语。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儒生群体进入政权 B.皇权接受儒家指导制约

  C.士人官僚的“规谏” D.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

  21.明人宋应星说:“(缙绅)稍有羡金,必牢藏,为终身与子孙之计。其在今日有钱闲著者,惟恐子息不生,耽耽访问故宦之家,子孙产存而金尽者,与行商坐贾有能而可信者,终朝俵放,以冀子钱”。从中可以看出( )

  A.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B.缙绅借款无资格限制

  C.通货膨胀使货币贬值 D.商业资本渐趋于活跃

  22.下图反映的是1980年和1990年的中国经济成分统计,图中表格数据的变化说明( )

  A.公有制经济已逐步失去主体地位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D.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23.近代中国交谊舞最初还局限于上流社会的少数人,但到20世纪20年代初,跳舞之风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兴起。早年认为男女合群手舞足蹈“男女杂沓,大败风纪”“与中国美俗良法有所背离”避而不观的中国人,随跳舞潮流由临海一带向内陆澎湃涌来,其旧有之念渐次华离犋碎(支离破碎)。这反映了

  A.西方生活方式冲击了国人的传统观念

  B.儒家的传统观念被国人完全抛弃

  C.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D.国人接受西方生活方式全盘西化

  24.下表是16-17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及其成就简表,从中能够分析得出的信息有( )

  姓名 生卒年代 著作

  李时珍 1518-1593 《本草纲目》

  徐光启 1562-1633 《农政全书》

  徐霞客 1586-1641 《徐霞客游记》

  宋应星 1587-? 《天工开物》

  ①中国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

  ②当时中国科技成就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

  ③当时中国科技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取整理典籍和总结经验的方法

  ④当时中国科学家缺乏勤奋研究精神,没有产生近代自然科学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第II卷(非选择题)

  25.(25分)凯尔森说:“妥协是民主本性的组成部分。”许多国家的民主进程中都体现了妥协的存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宪政制度能够在英国产生有赖于英国传统习惯和中世纪分封制度中有丰富的妥协因素:分封制度本身接近契约关系;继承制度和婚姻关系在扩张领土上的广泛应用等等都是某种协商和妥协的产物。最为关键的因素是盎格鲁-萨克逊的贤人会议的传统,教会的制约和习惯法的限制使得国王几乎从来都没有演变为东方式的完全不受限制的专制君主。 克伦威尔在内战后借助议会军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使得英国人充分认识到,通过圣洁的革命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比传统君主制度危害更大。

  ——王从圣《各国民主制度的建立途径》

  材料二 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群体)因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

  材料三 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如喻大华的《新论——兼探溥仪潜往东北的一个原因》即指出,《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妥协”现象在不同国家民主进程中频频出现的原因。(16分)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归纳“妥协”对人类历史发展的积极影响。(9分)

  26、(12分)近代中国在逐步融入世界大潮的过程中,先后产生了一批通商口岸。它们见证了近代中国艰难成长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外国资本主义除向中国倾销棉纱外,也向中国倾销洋布……七十年代后,沿海、沿江一些通商口岸穿洋布的人已相当普遍,以至有的记载说,八十年代江苏一些商埠穿土布者“竟至绝迹”。……上海、杭州等口岸盛产棉花,这些棉花,除运销本国各地外,有很多都出口到国外。……南方闽、广一带,还有大批破产农民流离国外。如1879年厦门一地,有二万一千余人出洋。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八十年》

  材料二 西方的市政管理、经济模式的传入,使商埠最先脱出中国传统政治城市的模式,率先迈向近代化。沿海通商口岸发展起之后,其影响力不断向内陆腹地辐射,带动更多的中国城市走向了近代化。……被迫开埠被视为这些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因为对外经济联系的建立和租界的开辟,直接与此相关。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三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对东方国家侵略的过程中,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他们“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导致通商口岸社会面貌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2分)

  (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通商口岸的开放为例,论证材料三的观点。(10分)

  (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2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科学、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并非资本主义所独有,而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只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国家,它的实现形式和途径各不相同,没有统一的模式,这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是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正是这种多样文化的并存、交汇和融合,促进了人类的进步。要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不同文化之间不应该互相歧视、敌视、排斥,而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形成和谐多彩的人类文化。

  ——温家宝:《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

  请回答:

  (1)分析法国启蒙运动高举科学、民主、法制、自由、人权的旗帜的原因。(6分)

  (2)简述这些价值观对近代前期的中国产生的影响。(9分)

点击下一页分享的是2017年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答案

37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