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
高考历史的选择题的主要题型进行总结,分析解题思路,并提出个性化解题技巧,旨在为我国的高中历史教学提供理论帮助。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关于2017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2017高考历史试卷
2017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
1、A【解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根据材料“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一个家族内体现的是血缘宗法,“长幼有序”“男尊女卑”体现的是宗族内的尊卑秩序,受三代以来宗法制度的影响,A项正确;根据材料“福建民居……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土楼属民居,楼内住着一个家族的人,与皇权无关,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家族内的长幼尊卑,与相信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的宗教无关,C项错误;根据材料“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体现的是家族内的关系,非邻里关系,D项错误。故选A
2、A【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及史学理论。依据材料信息“尔乃其人,自造奇锦……发文扬彩,传代无穷”可知,西汉时期蜀锦就已经闻名了,并被文学作品所记录,所以A项正确;
依据题干“有学者认为蜀锦闻名晚于齐鲁,东汉末蜀锦才驰名天下”,可知蜀锦起源时间不能确定,认为已经有了定论是错误的,所以排除B项;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当时的历史状况,但文学作品源于生活,依托于现实,但不能完全反映历史事实,存在部分虚构成份,不可作为信史,所以C项不正确;学术研究固然需要查找资料,埋首文籍,但这个仅仅是一种方式,不能成为学术研究的正途,所以D项也不符合。故选A
3、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制瓷业。根据材料“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市铜官镇发现—处烧制釉下彩瓷的唐代窑址”,它是目前已知最早使用釉下彩瓷技术的窑址,A项错误;根据材料“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和肯尼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出土过长沙铜官窑瓷器”、“器物上标出‘天下第一’等广告语”、“有的还把卖价制作在器物上”,都表明铜官窑经营者注重营销,产品远销世界多地,B项正确;根据材料“长沙铜官窑经营者为占领市场”,结合所学可知,该窑为私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产品不面向市场,C项错误;根据材料“有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和肯尼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出土过长沙铜官窑瓷器”,表明其产品远销世界多地,但不能说明主要面向海外销售,D项错误。故选B
4、D【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根据材料“五代十国时期”,而程朱理学产生于宋代,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体现了重义轻利的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读书与入仕的关系,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蓄道德则福报厚”“信交朋友,惠普乡邻”“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体现了儒家重视道德,重义轻利,诚信和善等理念,故D项正确。故选D
5、B【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工商业市镇的兴起。根据所学,自然经济于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与材料“明清之际”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原为稻米之乡松江嘉定一带棉织业发展迅速”、“县不产米,仰食四方”,明清之际松江嘉定地区,由原来农业为主,转为棉纺织业为主,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仰食四方……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表明松江嘉定与境外贸易往来频繁,材料未涉及交通问题,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县不产米,仰食四方”说明该地区稻米要靠境外供应,而不是所有生活资料,故D项错误。故选B
6、D【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根据所学,鸦片战争爆发时,英国已经是成为海上霸主、完成工业革命,是“世界工厂”,A项错误;根据《南京条约》议定五处为通商口岸,这一阶段并未增加,B项错误;香港的确可以便利中转,但不是英商对华商品输出增加的主要原因,C项错误;根据材料,1842—1844年,英国对华商品输出不断增加,主要原因是英商进出口贸易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共同协商,便利了英商对华出口,D项正确。故选D
7、D【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根据所学,闭关锁国政策是在西方不断入侵下,被动放弃,A项错误;根据材料“首为昧外,次为畏外,继为媚外”,都不是对待西方文明的正确心态,带有很大的感性色彩,B项错误;根据材料“首为昧外,次为畏外,继为媚外”,都是在西方重重侵略之下,国人的心理变化,并非主要由西学东渐引发,C项错误;根据材料“昧外……畏外……媚外”,反映了国人由贵华贱夷,到自愧不如的心理变化,D项正确。故选D
8、C【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根据材料“宣统年间……赞助真实立宪”,表明了改良主义的宗旨,A项错误;根据材料“赞助真实立宪……以世界之眼光、精确之议论,指导政府,不使政令偏颇”,该报注重对政府立宪的支持,为政府立宪提供建议,材料不体现该报舆论监督的功能,B项错误;根据材料“赞助真实立宪,提供爱国精神,以世界之眼光、精确之议论,指导政府,不使政令偏颇”,该报明确了自己的政治导向,为政府立宪谏言献策,为挽救民族危亡做力所能及的事情,C项正确;根据材料“引诱国民,勿令责任卸弛”,希望国民能够勇于担责,救亡图存,非引领民间风尚,D项错误。故选C
9、C【解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民革命运动。根据材料“垄断事业”“政治捣乱”主要指官僚军阀,“侵占利益”指帝国主义,根据所学辛亥革命主要反对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未明确提出反帝国主义,A项错误;五四运动,不以三民主义为指导,它是由巴黎和会外交失败而引发的学生反帝爱国运动,B项错误;根据所学,国民革命斗争矛头直指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与材料“垄断事业”“政治捣乱”和“侵占利益”相符,C项正确;根据所学,开展土地革命时北洋军阀基本被消灭,D项错误。故选C
10、D【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依据题干,日本侵华长官松井石根在接受英美媒体采访,讲述日本侵华,目的在于向世界传达日本侵华的意图,并非重视英美关系,所以A项不正确;题干并未涉及侵华司令长官对媒体的态度,所以B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这不仅是为了支那本国,也是为了整个东亚”,可知松井石根通过媒体在美化日本的侵略,并非真正追求东亚地区的和平稳定,所以C项不正确;依据材料信息“当务之急是,如何将支那从共产主义势力中拯救出来”,可知松井石根假借拯救中国、维护东亚和平,掩饰转嫁危机、发动战争的真实意图。故选D
11、D【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及新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根据图示,前两个阶段生产关系的调整,明显超过了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故A项错误;前两个阶段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水平发展,不符合我国具体国情,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故B项错误;前两个阶段,由于不符合当时生产力水平的要求,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三年经济困难的重要原因,故C项错误;第一阶段,实行农业的公有化改造,第二阶段公有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第三阶段依旧保留了集体土地私有制,只是实现了家庭承包,经营权下放,它们的共同点都实行公有制,故D项正确。故选D
12、B【解析】本题考查“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一国两制”的内涵很明确,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国家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材料涉及的是中央与特别行政区的关系问题,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央确实是不干预特别行政区的具体事务的……如果中央把什么权力都放弃了,就可能会出现一些混乱,损害香港的利益”,中央对香港有所管、有所不管,为防止香港出现混乱,中央要适度进行管理,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如果中央把什么权力都放弃了,就可能会出现一些混乱”,表明香港的自治不是完全脱离中央,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消除香港分裂势力的信息,故D项错误。故选B
13、B【解析】本题考查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材料中“他”强调“理性而非感觉才是人最重要的品质”,在教育方法上“不断地提出问题让人们去思考”,由此推断“他”是苏格拉底。A项属于智者学派的观点,故A项错误;B项属于苏格拉底的主张,B项正确;C项是康德的主张,C项错误;D项属于启蒙思想家的主张,D项错误。故选B
14、C【解析】本题考查英国《权利法案》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材料中英国民主进程是削弱而非彻底废除国王的权力,没有体现出革命性,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英国民主确立进程中削弱国王权力的方式,没有体现出和平性,B项错误;“直到19世纪后期确立普选制时,才实现这一目标”,可见英国民主确立经历了相当长时间,体现出渐进性,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英国民主进程是否有各派利益的妥协,D项错误。故选C
15、A【解析】本题考查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依据题干信息“1820年到1860年间”,棉制品数量急剧增长主要得益于工业革命中棉纺织领域机器发明的使用,极大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A项正确;18世纪中期英国已取得世界殖民霸权,但海外市场广阔不是棉制品数量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B项错误;交通运输革新拓宽产品销路,但不是棉制品数量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C项错误;工人数量增加能够提高产量,但不是棉制品数量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D项错误。故选A
16、C【解析】本题考查苏联“斯大林模式”。私人土地仍然存在,还没有建立单一公有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当时农业实行集体农庄生产,是斯大林模式在农业上的表现,不符合新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农民对集体农庄生产的不满,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显现,故C项正确;余粮收集制扩大出现在国内战争结束后,新经济政策实施前,此时农民并没有在集体农庄生产,故D项错误。故选C
17、D【解析】本题考查美苏“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古巴导弹危机出现在“猪湾事件”之后,A项错误;该事件只有美国的参与,没有北约集团的武力干涉,B项错误;1961年处在美苏争霸第一阶段,美国实行战略进攻,C项错误;随着冷战局势加剧,美国在利益攸关地区不惜采取武力,该事件就是两大阵营对抗升级的表现,D项正确。故选D
18、C【解析】本题考查战后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的调整。依据材料无法推断出该政策对于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影响,A项错误;该政策的制定主要是为了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而非推卸政府的社会责任,B项错误;该政策的制定改变了福利支出完全由政府承担的运行方式,改由政府、雇主、工人共同承担,C项正确;“雇主可以减少国民保险的缴纳数额”,可见雇主的税收负担没有增加,D项错误。故选C
19、D【解析】本题考查战后美国的“新经济”。上述现象被称为“新经济的胜利”。此时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适当减少,A项错误;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不是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B项错误;第三产业的兴起属于经济结构的变化,不是材料中经济增长模式变化的主要原因,C项错误;第三次科技革命中,信息技术推动美国经济增长模式变化,是材料中所述现象的主要原因,D项正确。故选D
20、A【解析】本题考查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将现实的‘丑’和大自然的‘美’来对比”、“对现实的诅咒和对自由的憧憬”,体现出浪漫主义文学对“理性王国”的失望,以及夸张的手法。A项是浪漫主义文学作品,A项正确;B项是现实主义文学作品,B项错误;C项是苏联现实主义文学作品,C项错误;D项是现代主义文学作品,D项错误。故选A
21、答案
(1)措施:兴办太学;实行察举制;重用儒学家。(3分)
(2)制度:九品中正制。(1分)
作用:通过考试录用打破特权垄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2分)
(3)内容: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国事。(1分)
原因: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理学的形成;士人主体意识的觉醒。(3分)
(4)启示:官员的选拔注重选贤任能;调动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治理。(2分)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汉到元的察举制、太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1)根据材料一“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并结合所学可知,受国家大学教育即兴办太学,太学生源部分来自地方郡国举荐的全国优秀青年,即实行察举制,汉武帝推崇儒学发展在政治方面重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这三个措施共同推动了西汉政府成为“士人政府”。(2)第一小问制度,根据材料二“地方推举制还……差别(门第)”可知,以门第作为标准的选官制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第二小问作用,根据材料二“基于考试录用原则,……士大夫实际已失去了与君主分庭抗礼现实与心理的任何依据”可知,科举制的作用在于通过考试录用打破特权垄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3)第一小问内容,根据材料三“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制约君主的力量,……,参与治理国家政事”可知,宋代政治文化的中心内容是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国事;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三,由“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对于文官队伍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之改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得出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由“新儒学思潮的振兴”可得出理学的形成,由“作为凝聚群体的号召、制约君主的力量,……参与治理国家政事”可得出士人主体意识的觉醒。(4)据材料一汉代察举制的推行促使“士人政府”的形成,据材料二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据材料三北宋科举制完善促使士人主体意识的觉醒,推动了国家的有效治理,可以概括出:官员的选拔注重选贤任能,调动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治理。
22、答案
(1)原因: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重商主义思想的发展;清政府重视发展工商业。(4分)
(2)态势:民族面粉业继续发展;(1分)
动因:民族资本家积极投资实业。(1分)
影响:推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促使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2分)
(3)政策:创办国家资本工业;扶植奖励民营轻工业。(2分)
效果:轻重工业均得到较快发展,但重工业仍然落后。(2分)
【解析】本题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1)根据材料一“一些官员以官方代表的身份担任了监督、经理等职位”可知,官方代表身份经营的近代工业表明是洋务企业,即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的影响,“并在政府的鼓励下充当了投资者”可知,个人身份投资的近代工业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即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先后有王韬、郑观应等人不断鼓吹新的社会价值观.对商业的重视甚至有点夸张”可得出重商主义思想的发展,“这种新的价值观终于在1903年得到官方确认”可得出清政府重视发展工商业。(2)第一小问态势,根据材料二1914—1918年一战期间,1919—1923一战以后,商办面粉业的厂数与资本都有所增加,可得出民族面粉业继续发展;第二小问内在动因,从材料二民族面粉业继续发展重要原因是的荣宗敬、荣德生等民族资本家的积极推动,可以得出民族资本家积极投资实业;第三小问影响,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民族工业在1914—1923年十年的发展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影响表现在促使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为五四运动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提供了阶级基础,即推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促使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3)第一小问政策,根据材料三,由“原则上重工业、基础化学、基础矿业归中央政府举办”可得出创办国家资本工业,由“轻工业由人民经营,政府予以扶植奖励”可得出扶植奖励民营轻工业;第二小问效果,根据材料三,由“棉纱进口下降至1928年的38%,棉布进口下降至20%。”可知轻纺工业发展较快,由“钢铁机器进口各约增加20%”可知重工业也得到较快发展,但是其发展依赖进口,与轻工业比较发展相对落后,即轻重工业均得到较快发展,但重工业仍然落后。
23、答案
(1)原因:儒家思想的理性精神有利于反对神权统治;传统仁君政治可用来开展反对欧洲君主专制。(2分)
学说:君主立宪制;“三权分立”学说。(2分)
(2)评分表
等级观点方面论据方面论证方面
8—9分文明的交流推动中西文明的进步。(1分)推动欧洲的发展:推动欧洲启蒙运动的开展;开展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专制王朝。(2分)
推动近代中国的进步:维新运动促使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救亡图存;新文化运动动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1分)
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1分)论证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行文流畅。(1分)
文明的交流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分)启蒙思想家过度美化儒家文明。(1分)
新文化运动过于批判旧传统。(1分)
6—7分观点明确;能从上述两个方面提出部分论据;论证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2—5分观点较明确;能从上述1-2个方面提出部分论据,且表述较为准确;论证表述清楚。
0—1分观点不明确;不能合理提出论据进行论证;表述不清楚。
【解析】本题考查启蒙运动、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中西文明的双向交流。(1)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由“儒家学说以‘道’这一理性为基本原则,……理性主义的基本来源”“反对神权统治下……”可得出儒家思想的理性精神有利于反对神权统治,由“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更是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扩张所追求的社会楷模”可以得出传统仁君政治可用来开展反对欧洲君主专制;第二小问学说,根据材料二“革命与改良两派都取法于西方,向西方学习”并结合所学,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汲取伏尔泰和孟德斯鸠君主立宪的政治学说,资产阶级革命派如孙中山主张汲取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2)首先根据题干概括马克的观点,有两个观点:一、文明的交流推动中西文明的进步,推动欧洲文明发展的论据有:根据材料一“通过对中国……的赞美,表示了反对……欧洲君主政治的残暴统治,而把一个具有崇高理性……的政治制度作为理想目标”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启蒙思想家利用儒家思想推动欧洲启蒙运动的开展,开展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专制王朝,推动近代中国的进步的论据有:根据材料二“自维新运动起,……怀忧国忧时之思,为中国寻找出路”可以得出维新运动促使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救亡图存,“革命派以一往直前之气推翻了清王朝,产生了中华民国”可以得出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那么‘五四’新文化运动则使中国人从孔子儒家为轴心的传统文化的束缚下挣脱出来”可以得出新文化运动动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观点之二:文明的交流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论据:根据材料一“伏尔泰认为人类文明、科技的发展史都是从中国肇始,而且长期遥遥领先”可得出启蒙思想家过度美化儒家文明,没有看到儒家思想维护封建专制的本质,对社会发展有阻碍的作用,根据材料二“倡导新文化的人们在重新审视旧传统时也往往是批判的激情多于批判的理性”可得出新文化运动过于批判旧传统。
24、A【参考答案】
(1)措施:废藩置县;加强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确立代议制;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4分)
(2)特点:自上而下推行;盲目西化;学习西方庸俗化;发展不平衡。(4分)
启示:提高中央政府的国家治理能力;在坚持开放的前提下,立足传统创新文化。(2分)
【解析】本题考查明治维新。(1)据材料一中“在全国设置了3府72县,由中央政府任命各地长官”得出废藩置县,据材料一中“天皇亲临正院万机,各官直接对天皇负责”得出加强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据材料一中“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得出确立代议制,结合所学得出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以伊藤博文为首的日本政要狂热地为西化造势,在鹿鸣馆西化的示范下”得出自上而下推行,据材料二“西化主义泛滥”得出盲目西化,据材料二“皆以西洋为高尚,甚而主张人种改良”得出学习西方庸俗化,据材料二“基本限于东京等大城市,而在农村”得出发展不平衡;第二小问启示,据材料一“在全国设置了3府72县,由中央政府任命各地长官”得出提高中央政府的国家治理能力,据材料二“西化主义泛滥达到了文明开化的顶点”得出在坚持开放的前提下,立足传统创新文化。
24、B【参考答案】
(1)观点:利用西方国家的生产与人力资源;发展实业关乎世界经济恢复与发展;须掌握发展实业的主权;发展实业事关中国存亡。(4分)
(2)主张: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2分)
影响:有助于实现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2分)
(3)价值:重视民生;集成创新中外经济思想。(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孙中山。(1)据材料一中“利用(西方)战时宏大规模之机器,及完全组织之人工”得出利用西方国家的生产与人力资源,据材料一中“发展中国之富源,以补救各国之穷困不可也”得出发展实业关乎世界经济恢复与发展,据材料一中“惟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存”得出须掌握发展实业的主权,据材料一中“此后中国存亡之关键,则在此实业发展之一事也”得出发展实业事关中国存亡。(2)第一小问主张,据材料二“涨价部分归公,与民共享”结合所学得出平均地权,据材料二“使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成为自耕农”结合所学得出耕者有其田;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二“在中国共产党帮助和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影响下进一步发展”结合所学得出,有助于实现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3)据材料二“涨价部分归公,与民共享”得出重视民生,据材料二“在传统儒家思想熏染和历史启示下,结合西方社会主义土地学说,创造性地提出”得出继承创新中外经济思想。
24、C【参考答案】
(1)特点:属于象形文字;独具特色,较难破译;由音符和意符组成;在美洲水平最高;主要有祭司主持雕刻描写;主要记录玛雅历史和文化的特权。(任答3点,6分)
(2)理解:玛雅众神可简单归纳为龙、虎天神;龙形羽蛇神是天地的创造者,是诸神与万物之主,同时又是王权之神的化身;虎形天神主管阴间,掌控生死命运。(任答2点,4分)
【解析】本题考查玛雅文明。(1)根据材料一“20世纪初, 学者们辨认出少量玛雅文字, 但没有从根本上涉及语音和真正语言的识读。学者们长期没有找到研究玛雅文字的正确方法,始终认为玛雅文字只是一种‘象形图画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玛雅文字属于象形文字;独具特色,较难破译;由音符和意符组成;在美洲水平最高;主要有祭司主持雕刻描写;主要记录玛雅历史和文化的特权。(2)据材料二“神话为解释世界而生,用于表述宇宙的原型,而宇宙的原型又源于对自然观察的抽象——中美洲人赖以理解其世界的分类方法全凭神话使人如耳闻目睹,转又造生出此世界观”并结合所学得出玛雅众神可简单归纳为龙、虎天神;龙形羽蛇神是天地的创造者,是诸神与万物之主,同时又是王权之神的化身;虎形天神主管阴间,掌控生死命运。
24、D【参考答案】
(1)特点:整体性;结合传统文化。(2分)
说明:整体性;明十三陵每座陵墓各居一山之下,中有神路沟通各陵。形成一个整体;各陵的格局都采用“前朝后勤”的形制。(2分)
结合传统文化:尊卑有序,以长陵为中心;将山水云树的自然美和皇家建筑雍容华贵的人文之美巧妙结合(陵区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统一达到完美契合)。(2分)
(2)玄宫制度:前、中、后三殿与故宫布局类似;中殿两侧还有左右配殿,供死去的皇帝和后妃“生活起居”。(2分)
史料价值:发现的金冠凤冠、龙袍礼服、金壶玉碗、青花瓷器等文物,为研究当时的工艺,宫廷生活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2分)
【解析】本题考查北京明清故宫和皇家陵寝。(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明十三陵的建筑之所以极富于整体性”得出整体性,据材料一“他们充分利用地势,并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和‘天人合一’思想充分的赋予了陵园建筑”得出和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小问说明,结合所学知识,整体性体现在明十三陵每座陵墓各居一山之下,中有神路沟通各陵,形成一个整体,各陵的格局都采用“前朝后勤”的形制,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体现在尊卑有序,以长陵为中心,将山水云树的自然美和皇家建筑雍容华贵的人文之美巧妙结合。(2)第一小问玄宫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前、中、后三殿与故宫布局类似;中殿两侧还有左右配殿,供死去的皇帝和后妃“生活起居”;第二小问史料价值,考古发掘发现的文物,为研究当时的工艺,宫廷生活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欢迎访问“高中试卷网”——http://sj.fjjy.org
猜你感兴趣:
1.2017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
2.2017高考文综试题答案
3.2017高考全国卷文综试题及答案
4.2017年高考真题历史
5.2017年高考历史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