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总结网 > 考试 > 学历类考试 > 高考频道 > 高考科目 > 高考历史 >

2017浙江高考历史真题

时间: 德豪2 高考历史

  高中历史高考图表题是历史材料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图形材料是量化了的历史材料,是反映社会问题的重要载体,是表现形势、环境、资源、产业、事物、发展过程等内容的重要信息。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关于2017浙江高考历史真题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2017浙江高考历史真题

  第I卷(选择题54分)

  一、 选择题(每一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54分)

  1、学者丛日云在从多种维度来考察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及两者的个性之后,将其概括为“一”与“多”。并认为古代中国的政治主体对任何外界事物都要将其纳入“一”的框架,面对有悖于“一”的秩序,就会激发出改造与整合它使之归于“一”的冲动。古代中国有悖于“一”这个秩序的制度是

  A.郡县制 B.郡国并行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2、史学家钱穆在论及唐代的科举时说:“唐代门第势力正盛,在那时推行考试,应考的还是有许多是门第子弟。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已早懂得许多政治掌故,一旦从政,比较有办法。如是积渐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他们除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门第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钱穆认为唐代的科举制

  A.摧毁了门阀政治 B.扩大了政权基础

  C.促进了社会公平 D.与人才培养脱节

  3、学者哈罗德·伊尼斯在《传播的偏向》中这样评价梭伦:“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梭伦改革时,“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主要得益于

  A.实行财产等级制 B.废除债务奴隶制

  C.实行陶片放逐法 D.建立四百人会议

  4、罗马法规定:在宣判前,即使证据确凿,也只能称为犯罪嫌疑人;宣判之后才可以称为罪犯。这一规定

  A.推动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

  B.体现出罗马法追求执法程序的正义

  C.确保了罗马境内全体居民权利平等

  D.表明民主是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

  5、1890年,普鲁士政府的全部候补官员中有40. 4%是贵族,1900年为44.6%,到1914年时,这一比例达到了55. 5%。这反映出近代德国

  A.显露革命苗头 B.政治近代化滞后

  C.军国主义强盛 D.没有代议制特征

  6、“有衡”对于政治文明来说,犹如人坝之于河水。没有均衡,就没有制度。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体现了地域平衡机制的是

  A.三权分立制 B.国会议员名额分配制

  C.国会两院制 D.联邦制

  7、如果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传统教育,你可以选择的实地考察路线是( )

  A.虎门销烟遗迹——天津义和团遗址——北京故宫

  B.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遵义会议遗址——革命圣地延安

  C.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武昌起义纪念馆——圆明园遗址

  D.中共“一大”会址——淮海战役纪念馆——威海甲午海战纪念馆

  8、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

  A.领事裁判权B.居住及租地权

  C.片面最惠国待遇D.“门户开放”政策

  9、“一时间,从通都大邑到穷乡僻壤,从垂暮老人到黄髫稚子,无不喊出‘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废除不平等条约’‘工农兵联合起来’的口号。”报据上述表述可以推断,该时期指的是

  A.新文化运动时期B.五四运动时期

  C.国民大革命时期D.土地革命时期

  10、根据统计,国民政府在1938—1940年先后组织的大战役有:南昌会战、随枣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冬季攻势、桂南战役、绥西作战和枣宜会战等。这七次战役规模相当大,地域涵盖华东、华北、华中和西南地区,每次日军投入的兵力均在8—10万,中国军队投入的兵力至少在20万以上。……两年间,国民党军队共毙俘日军263,251人,同时也付出了1,019,911人的重大伤亡。”材料要说明的观点是1938—1940年间

  A.国民党和共产党都是抗日的中流砥柱

  B.国民党积极抗战,给日军沉重的打击

  C.国共合作抗战,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D.人民群众积极支持抗战,给日寇沉重的打击

  11、有人评价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说它是俄国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短短8天内,俄国变成了一个 ‘自由’的国家”。这里评价的是哪一重大事件

  A.二月革命 B.“四月提纲”发布 C.十月革命 D.苏共二十大

  12、巴黎公社形成了异于“三权均衡”的“人民监督”这一新型的权力制约机制。在马克思看来,公社的“人民监督”像一个“倒金字塔”结构,与人民选举的正“金字塔”结构形成了权力对称,有效地防止了官僚腐败和权力失衡。这表明巴黎公社(  )

  A.实现了权力的绝对监督 B.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C.选举权与监督权相矛盾 D.堪称为科学社会主义典范

  13、1970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有这样一段话:“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在亚洲施展霸权的理念。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这段咨文主要表达的信息是

  A.强调中美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异 B.中美关系开始趋于正常化

  C.美国愿意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 D.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

  14、下面是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末,中国参与的国际组织数据统计表。这反映出(  )

新中国成立到1977年到1989年到1997年
政府间国际组织(个)213752
非政府国际组织(个)716771163
  A.中国外交中意识形态色彩淡化 B.中国的综合国力提升

  C.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多边外交 D.中国冲破了两极格局

  15、有学者指出21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新月形地带,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该学者认为

  A.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B.大国决定着世界格局的发展方向

  C.国际体系朝着多元多体方向发展 D.世界各地发展的不均衡逐渐加大

  16、下表(数据杨国昌著《(当代世界经济概论》)所反映现象的合理推论是

  美国进出口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为顺差,-为逆差

年代1950196019701973
与日本的贸易+2.4+2.0-15.9-19.4
与西欧国家的贸易+2.0+10.7-5.8-17.8
  A.促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B.强化了美国对西欧和日本的同盟关系

  C.经济多极化有力地冲击着美苏两极格局

  D.加速欧共体变成经济兼政治性质的组织

  17、唐德宗曾云:“通商惠人,国之令典。”大臣陆贽也认为:“商农工贾,各有所专,凡在食禄之家,不得与人争利。”唐宪宗令:“百姓商旅诸色人中,有被分外无名赋敛者,并当勒停。”这反映出唐朝中期后

  A.商人逐利风气盛行 B.承认官商的社会地位

  C曾短暂放弃抑商政策 D.政府重视商业的社会价值

  18、明朝中期,苏州东城“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私营手工业发达B.官营手工业兴盛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家庭手工业普及

  19、某学者写道:“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一是外部力量的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拿16世纪的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8

  A.商业革命的影响 B.价格革命的影响

  C.电气革命的影响 D.工业革命的影响e

  20、1815年英国议会颁行“谷物法”,规定只有在小麦价格超过每夸特(计量单位)80先令(货币单位)时,才准许进口谷物(现实中小麦价格一般在50~60先令之间); 到1846年英国议会又宣布废除“谷物法”。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工业革命的完成 B.国际市场谷物价格的低廉

  C.经济危机的爆发 D.重商主义的推行

  21、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这种“融合”和“统一”实现的主要方式是( )

  A.西方的殖民掠夺 B.东方的借鉴学习

  C.正常的文化交流 D.封建主阶级衰落

  22、造成下列图中C点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大跃进”运动的展开

  23、“一五”计划中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构筑了牢不可破、巍然屹立的新生共和国的“钢筋铁骨”。在这一计划中,工业建设方面的最大特点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优先发展轻工业

  C.轻重工业同时进行 D.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

  24、某文献写道:“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该文献可供研究

  A.南京临时政府的政策 B.新文化运动的主张

  C.新中国初期的社会改革 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法治建设

  25、.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中载:“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殛’。……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开始市民‘谓(自来)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后来则‘通装水管,饮濯称便’”。上述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

  A.思想观念的改变是近代化原动力B.国人对西方文明接受的思想过程

  C.当时国人生活水平有了普遍提高D.电灯、自来水自身存在明显不足

  26、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以各地行礼自为风气,或仍沿前清旧习,或滥用缛节繁文、新旧庞杂、漫无标准为由,准备核定颁布《婚礼草案》,其中心是:矫正奢侈,消弭诈伪,破除迷信,提倡质朴,并酌情采纳旧的礼仪制度中的可用部分。该《婚礼草案》( )

  A.表明婚姻关系纳入到法制轨道 B.抛弃了旧式婚礼的程序

  C.消除了新旧婚制间的尖锐冲突 D.是新旧婚俗调和的产物

  27、.《故都杂咏》中写道:“啧啧沿街卖报声,成天奔走送新闻;秀才不出门前去,一样全球消息灵。”材料表明近代报纸

  A.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 B.丰富了大众的娱乐生活

  C.宣传民主革命政治主张 D.加速了社会新闻的传播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6分)

  28、(11分)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无数的中国人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近110年时间里,……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行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

  材料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以上均摘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材料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时至今日,“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青年评论家俞可平说,中国采取“增量民主”的办法,“增量民主”表征为渐进的积量变为部分的质变……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中的文章说:“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不是抽象的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中国新闻网》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的主要原因。近代前期,我国民族资产阶级为建立民主政治进行了哪些斗争和探索?(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9~1956年期间,新中国建立了哪些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3分)

  (3)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4分)

  29、.(22分)关于中外近代史的开端,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20世纪30年代左右,有一批人鉴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民族危亡的感情使他们感觉到帝国主义的侵略才是中国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把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应从1860年代的洋务运动开始。我提出1911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基于社会结构的转型这一角度的。

  材料二:我国1962年出版的世界近代史教材《世界通史·近代部分》的第一章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而1992年出版的《世界史·近代史编》的第一章是“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

  (1)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推断这两种观点各自所用的角度,并结合史实分别加以说明。(10分)

  (2)试从政治结构转型的角度,说明“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4分)

  (3)推断材料二两种教材关于世界近代史开端各自所用的史观,分别分析其史实依据。(6分)

  (4)据材料并结合对以上问题的回答,谈谈你对历史分期的认识。(2分)

  30、(13分)1956年、1978年、1992年,是现代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三个关键时间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是实行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相结合、计划管理以市场为基础的管理体制。1953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紧运行(注:大意是指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加速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为了与这种经济紧运行和逐步单一的公有制相适应,在管理体制方面,也逐渐由以市场为基础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转向计划经济。到1956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生产要素市场基本消亡,产品市场也在国家的计划控制之下,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

  ——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简史》

  材料二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确实包含许多因素:劳动力、土地、资金、资源等。但能使各要素有机、合理的发生作用,还是取决于制度安排。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个中国,(1978年)前后三十年的基本国情和自然禀赋并无质的差异,但发展程度却有天壤之别。

  ——宋鲁郑《从西方丑闻看中国崛起》

  材料三 1949年以来,中国努力推进现代化的蓝图,是先建设社会主义并进而实现共产主义。它始终是决策的指南。??经过苏联的斯大林主义、1956年后中国的乌托邦主义和1977年中共十一大之后邓小平推行的务实主义的探索,现在已经有人在议论,认为中国将可能成为当代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样板。邓并不放弃社会主义作为最终目标,但对大量的市场经济的做法予以放行。他说,新的体制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体制变化的主要表现,说明其变化的原因。(6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促进1978年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制度安排”的具体表现。(3分)

  (3)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务实主义探索”的突出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经济体制的影响。(4分)

  2017浙江高考历史真题答案

  选择题 1---5 B D A B B 6----10 B B C C B

  11---15 A B C A C 16----20 C D C A A

  21---25 A C A C B26 –27 D D

  28、(1)原因: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探索:戊戌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4分)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分)

  (3)认识:新中国成立是民主政治实现的必要前提;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符合本国国情;民主政治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必须相适应。(任答四点即可) (4分)

  29、(1)鸦片战争:革命(侵略与反侵略、民族主义、民族危机、社会形态改变)的角度。(1分)鸦片战争打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大门,一系列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并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分)

  洋务运动:近(现)代化(文明)的角度。(1分)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的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创办近代工业,推动了中国早期的现代化;创办新式海军和学堂;选派留学生,开近代教育先河。(4分,答对2点即可)

  (2)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4分)

  (3)1962年教材:革命史观(1分)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启了资本主义的新时代。(2分)1992年教材:全球(整体)史观(1分)16世纪,新航路开辟,世界从分散孤立走向统一整体。(2分)

  (4)历史分期可以从不同的史观或角度来标示或划分;历史事实是客观的,但史学家对历史分期的叙述和认识却带有主观色彩。(2分,言之有理,皆可得分。答对1点即可)

  30、(1)变化表现:由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转变为完全的计划经济。(2分)原因:苏联模式的影响;国民经济建设的加速;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2分,任答2点即可)

  (2)“制度安排”: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健全完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科技教育体制的调整。(3分)

  (3)表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下,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2分)影响: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

  (4)认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立足国情,顺应潮流,及时改革与调整;正确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2分)(任答2点即可,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猜你感兴趣:

1.2017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

2.2017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

3.2017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4.2017高考文综历史真题

5.2017年浙江文综高考地理题

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