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历史文综高考题
要取得历史高考的好成绩,除了要做好历史复习之外,还要在考场上充分发挥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提高历史得分,争取历史高考的成功。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关于海南历史文综高考题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海南历史文综高考题
第Ⅰ卷 (选择题,共48分)
本卷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这里强调的是
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 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 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
2.洋务运动时期,有一类企业“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弊,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这种企业的资金来源与产品主要走向是
A.部分民间,投放市场B.国家投资,调用军队
C.政府出资,投放市场D.商人投资,自主经营
3.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尽管欧美列强之间矛盾重重,欧洲已经开始形成两大对立的军事侵略集团,但他们都不同程度的支持或纵容日本侵略中国,其主要目的是
A.压制中国人民革命 B.扩大各自的在华利益
C.缓和一战前夕在远东地区的形势 D.共同支配中国
4.据不完全统计,到辛亥革命爆发前,全国已成立的城市自治公所超过850个,镇自治公所超过530个,乡自治公所在1970个以上。据此可以推论出此时期
A.政府建立了民主制度B.《临时约法》初见成效
C.出现了一定规模的民主实践活动D.“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初现
5.某学者指出,在“改革与革命的赛跑”中,当改革的路被堵死,革命的爆发也就是时势使然了。与其说“革命”是下层“激进”的结果,不如说是被上层“顽固”逼迫出来的。好在革命后,在革命党、立宪党派、袁世凯与清廷的四方博弈中,以极少的牺牲达成了和解。可见,该学者认为
A.辛亥革命的爆发纯属偶然 B. 清末“新政”改革毫无成效
C.革命是拯救中国的唯一出路 D. 清廷改革失策加速革命爆发
6.下图是1916年至1918年中国工人大罢工次数示意图。在此时期工人罢工逐渐形成工人互相支援、同盟罢工的形式,并逐渐形成近代工会,提出资本家不能干涉工会内部事务的要求。这说明
A.工人阶级的民主意识在迅速提高B.工人阶级逐步成为独立政治力量
C.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尖锐D.马克思主义推动了工人运动发展
7.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其社会原因是
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
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
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
D.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
8.早在1874年,法国人米拉在中国引进了日本人力车,车身一律漆成黄色,故又名黄包车。直至20世纪20至30年代,它的数量远超过汽车,穿梭于大街小巷。材料反映出
A.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比较级慢 B.黄包车促进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
C.近代中国交通呈半殖民地色彩 D.黄包车较大提升了市民生活水平
9.《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滨蜀不靖,犹如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10.国民党“一大”宣言中规定“国民党之主张,则以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并为之整顿水利,移殖荒微,以均地力。”由此推断国民党
A.广州国民政府实行土地国有 B.提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C.开始关心民生重视土地问题 D.发展了“平均地权”的思想
11.历史学家金冲及论述说,孙中山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国民党当政后并没有实行这一政策。20世纪30年代时,中国广大农村仍然是半数以上土地掌握在不足人口总数10% 的地主富农手中,中国共产党发动土地革命,使数百万无地少地农民获得土地,其实质是
A.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B.消灭封建土地私有制
C.巩固根据地红色政权 D.推动根据地农业发展
12.荣德生等刊登宣言:“东(三)省沦亡,于今两月,我国民政府迁延无措……且于国际联盟中显示让步……同人等以匹夫有责之义,谨先发起‘国难自救会’之组织”,相约“监督政府之外交进行,对于一切有碍国家利益之行动,共抗争之。”这可以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A.国际联盟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迁就
B.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历史命运
C.近代实业家具有较强的民族救亡意识
D.国民政府对日本侵华采取不抵抗政策
13.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B.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C.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 D.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14.图示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下图描述了解放战争期间某一阶段的战略态势,图中的尖刀表示的是
A、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B、刘邓大军挺进中原
C、华东、中原解放军发起淮海战役 D、百万雄师过大江
1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16.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
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
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
D.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
17.在二战后非殖民化的浪潮中,亚非拉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认为这是对新中国“有利的局势”。基于此判断,新中国
A.提出“另起炉灶”方针 B.放弃“一边倒”政策
C.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坚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
18.针对1962年以来农村地区出现包产到户的新情况,邓小平表示:“生产方式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 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这说明当时中国农村
A.地方自主权明显扩大 B.摆脱左倾错误的束缚
C.经济政策有所调整 D.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初稿作者在听到赞誉省的同时,也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转而安排后事:“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上述材料表面当时
A.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B. “左”倾束缚亟待突破
C.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 D. “两个凡是”名存实亡
20. 1966年,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化学组组长梯塞留斯访华,目睹中国同行在薄弱基础上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不禁感叹:“人们可以从教科书中知道怎么造原子弹,但绝不可能从教科书中学会人工合成胰岛素。”得出这一结论的原因是
A.中国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领先世界的成就
B.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之后
C.中国原子弹和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都属于世界首创
D.中国科技基础薄弱但水平却领先世界
21.1727年春,伏尔泰参加了牛顿的葬礼,随后访问了牛顿的外甥女凯瑟琳并聆听了苹果坠地的故事。该故事通过伏尔泰的著作迅速传遍世界,成为家喻户晓的科学佳话。这则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科学团体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
B.跨国文化交流促进了科学思想的传播
C.18世纪早期英国启蒙运动已接近尾声
D.18世纪早期法国思想自由度逊于英国
22.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犹太科学家爱因斯坦选择移民美国,放弃愿意为他提供避难所的欧洲国家。悉知该消息时,法国物理学家保罗·朗之万评价道:“这是一个重大事件,其重要程度就如同把梵蒂冈从罗马搬到新大陆一样。”在此,朗之万
A.谴责纳粹德国迫害犹太科学家 B.担心欧洲大陆的战争威胁日益临近
C.意识到世界科学中心即将转移 D.觉察到科学家全球流动为大势所趋
23.列宁说:“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1921年春天的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从‘强攻’转为‘围攻’。” 这里的“退到国家资本主义”重点是指
A.进一步发展国营经济 B.国营经济与民营经济同步发展
C.恢复和发展私营经济 D.国家政权积极干预国民经济
24.1928年初,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
A.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B.建立城乡市场交换关系
C.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 D.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
25.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26.上图是1933年刊登在《华盛顿星报》上的一幅漫画,用以宣传当时美国政府的某项措施。位于画面中间的人物代表美国政府,“NRA”是“全国复兴管理局”的缩写。这项措施旨在
A.恢复银行信誉 B.鼓励建立工会
C.加强社会保障 D.调整劳资关系
27.20世纪60年代末,美苏两国提出要“和平竞赛”,商定在对方的首都办展览。苏联人办了炫耀其宇航技术的展览,美国人看了很害怕。而美国人到苏联办了个美国家庭的厨房展览,非常现代化。苏联人一看,大为震惊:原来生活可以这样!觉得美国人很幸福,内心向往美国。这一情形反映出
A.美苏实际上放弃争夺世界霸权 B.美苏两国在科技上的差距巨大
C.美国取得对苏联的绝对优势 D.美苏冷战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28.下图为20世纪下半叶美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示意图,对图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a-b阶段美国经济下滑明显,主要是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
B.b-c阶段美国经济平稳增长,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C.c-d阶段美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下降明显,失去了超级大国地位
D.d-e阶段美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缓慢上升,得益于新经济的增长
29.以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为契机,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和粮食进口国。1985年,美国里根政府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向世界市场注入大量石油,导致世界油价下跌了129%,苏联损失惨重。这表明
A. 苏联忽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代价沉重
B. 石油成为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财政基础
C. 石油危机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D. 粮食问题严重动摇了苏联社会经济基础
30.历史学家许倬云认为:“从古至今,一个强国领头的‘联盟’,不过是另外一个形式的霸权而已。”可以作为例证的联盟是
A.华约 B.欧盟 C.亚太经合组织 D.联合国
31.欧洲一体化推动了世界的多极化,给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从国际政治角度看,欧洲一体化既给了中国对抗美国的机会,也给中国增加了一个新的对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欧洲一体化对中国是一把双刃剑 B.欧洲一体化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C.欧盟、中国、美国多级格局形成 D.欧洲成了中国对抗美国的盟友
32.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认为:“当今世界已发生根本性变化,最重要的一点是全球政治和经济重心已由西向东,由北向南转移,探讨应对共同挑战的新准则是论坛的工作重心。”下列表述,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A.国际经济政治秩序需要重构 B.发展中国家正在追赶发达国家
C.当今世界格局发生根本变化 D.大国应结盟应对新势力的挑战
Ⅱ卷 材料解析题(三题,共52分)
33.(25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基本变化趋势比较(公元400-1998年)
——摘编自[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1936年为8.7% 。
——摘编自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 1921-1937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年均增长速度(%)
材料四 中国在1887年时为纯粹的农业生产国,工业生产只占很小的比例,……到了1920年,工业产值增加到54.27亿元,所占比例也由原来的9.1%提升为23.8%……需要指出的是……近代机器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尚不到20%,并且农业仍占主导地位,中国仍然为一个农业国。
——摘自杨德才《中国经济史新论》
(1)据材料一,比较并指出A、B两个时段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的走势。(4分)
(2)分析影响B段中国与西欧人均GDP走势变化的主要原因(不考虑人口因素)。(12分)
(3)据材料二、三,指出民国成立至抗战爆发前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据统计该时期中国人口总数相对稳定,但工业的发展未能改变中国人均GDP下滑的走势,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解释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9分)
3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59年,英国作家狄更斯(1812-1870年)以巴黎、伦敦两个城市为时代舞台,发表了《双城记》,成为那个时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力作。
《双城记》开头即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这个时代” 是指什么时代?请运用世界近代史的史实,谈谈你对“这个时代”的理解。
35.(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规定:把原来历代王朝规定征收的田赋(土地税)、徭役(农民无偿为国家服劳役)、杂税合并起来,折合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以白银形式统一征收;把徭役归入田亩之后,被国家征调而又不愿服徭役的人,可以出银雇人代役。当时“天下有不得不条鞭之势,张江陵(居正)不过因势而行之”,而此法达成“民不加赋而国用足”,也是张居正认为最值得炫耀的事。
材料二 明代中期,各地书院兴起,士大夫讲学之风日兴,各种新说层出不穷。万历年间,李贽在湖北麻城书院讲学时以“异端”自称,他嘲讽孔子并非圣人,“亦庸众人类也”,戏谑将孔子奉为偶像是“丑妇之贱态”,反对把“四书五经”作为统一思想的标准,认为人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思考判断。张居正对讲学“特恶之”,在《请申旧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中,指斥讲学是“群聚徒党”“空谈废业”,因此“尽改各省书院为公廨。凡先后毁应天府等处书院六十四处。”万历七年(1579年),根据张居正的建议,朝廷下诏禁讲学、毁天下书院。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明“一条鞭法”对赋役制度的改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材料二反映了明末怎样的新思潮?(10分)
(2)依据材料,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简评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和“禁讲学、毁天下书院”的行为。(5分)
海南历史文综高考题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答案 | B | A | B | C | D | B | B | A |
题号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答案 | D | D | B | C | D | B | A | D |
题号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答案 | C | C | B | A | B | C | C | C |
题号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答案 | C | D | D | B | A | A | A | A |
33. (25分)(1)A段:中西大致保持一致,走势相对平稳,中国略高于西欧。B段:中国稳定不前,西欧超过中国并持续上升。(4分)
(2)中国:自然经济为主;君主专制统治强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思想文化专制。(6分)西欧:商品经济发展,工业革命与科技进步;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海外贸易、殖民扩张与掠夺;民主思想发展。(6分)
(3)特点:中国工业得到较大发展;增长速度超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2分)原因:近代中国工业产值基数低,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小;动荡的社会环境;资本主义列强的掠夺和压制;落后的社会制度。(5分)
34.(12分)略。
35.(15分)(1)合并赋役项目,统一征收银两(2分);以田亩多少为主要征收标准(2分);允许纳银代役(2分)。批判传统僵化的儒学思想,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2分),是反封建民主思想的萌芽(2分)。
(2)“一条鞭法”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工商业经济兴盛的现实,放松了国家对人民的人身控制,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但其禁讲学、毁天下书院的行为,钳制和阻挠新思潮的兴起,强化了思想专制。(5分)
猜你感兴趣:
1.历史高考题库及答案
2.历年文综高考真题
3.文综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
4.历年文综高考真题及答案
5.2017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