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综历史必背知识点
一、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外因)
(2)表现:
①农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破产(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
②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和城乡商品交流发展,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③城市手工业受沉重打击
④洋行大量增加
⑤买办(殖民地半殖民地里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经营企业,推销商品的代 理人)和买办化的商人出现
(3)影响:一方面带来了灾难;另一方面又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和劳动力。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二、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
1.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企业名字 创办时间 地址 创办人
安庆内军械所(最早) 1861 安庆 曾国藩
江南制造总局(最大) 1865 上海 曾国藩李鸿章
福州船政局 1866 福州马尾 左宗棠
天津机器局 1867 天津 崇厚
2.兴办近代民用工业
企业名称 创办时间 创办人 备注
上海轮船招商局 1872 李鸿章 中国近代第一家轮船公司
开平矿务局 1878
湖北织布局 1890 张之洞
汉阳铁厂 1890 中国近代第一个近代化钢铁工业
3、军事工业性质、特点
性质 封建性企业
特点
(官办企业)
使用新式机器生产,出现了新的生产力,但企业都是官办
的(用国家的经费由官吏来办理),由封建官僚管理。产品
由清政府分配给军队使用。一个工厂形同一座衙门。
4、民用工业性质、特点
性质 带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特点
(官督商办)
(官商合办) 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进行生产,生产出的产品除供给国家和军队使用外,还投放到市场上,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扩张,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三、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的影响
它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了;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在客观上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一定的解体作用,从而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民用工业的兴办,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总之,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起了诱导作用。
四、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1.鸦片战争后,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自然经济的破坏,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逐渐使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
2.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3.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期间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五、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曲折过程?
第一阶段:1912民国成立——1918一战结束(民国初期)
状况:进一步发展阶段(短暂春天、黄金时期)
原因:①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压迫,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都有所减少(客观外部条件);
②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③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如抵制日货等以及“实业救国”风气的形成,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但一战期间,日美加紧侵华,民族工业发展也并不顺利
第二阶段:1918一战结束——1927(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夕)
状况:发展受挫
原因:① 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特别是日本加紧对华侵略
② 封建主义的压迫控制、封建军阀混战,没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
第三阶段: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状况:获得显著发展(夏天)
原因:南京国民政府通过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以及以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而开展的“改订新约运动”等措施,国民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也得到显著发展。
(但由于官僚资本的挤压、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封建势力的压迫,民族资本的发展仍然受到阻碍)
第四阶段:1937-1945年(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统治后期)
状况:日益萎缩(秋天,困境)
原因:① 沦陷区,日伪政权疯狂的经济掠夺,日本侵华资本膨胀,毁坏或吞并民族工业
② 国统区,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垄断地位空前加强。官僚资本乘战时民族工业之危,吞并民营企业,进行大规模掠夺。
第五阶段:1945—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
状况:陷入绝境(冬天)
原因:解放战争时期,为内战筹集军费,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掠夺措施
① 国民政府加紧剥削人民,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② 滥发纸币,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
③ 寻求美国的援助,使美国资本和商品大量涌入。
④ 官僚资本依赖垄断地位排挤压制民族资本主义
高中历史必考知识点汇总
1、分封制的影响
(1)西周初期对当时的影响
①周天子具有较高的权威。分封制起到了拱卫周王室、拓展疆域、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
②西周后期,分封制逐渐瓦解,导致了诸侯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
(2)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①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②中国姓氏的起源中,很多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
③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2、宗法制的影响
(1)对当时:保证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及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对后世
①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②影响了后世人们的思想观念及祭祀、修订家谱、追根寻祖等社会习俗。
③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
3、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1)生产力因素。耕作方式、耕作技术、土地制度等。
(2)小农经济自身特点。自给自足特点、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抗御天灾人祸能力差等。
(3)政府政策因素。封建政府为保证封建统治的稳固,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4)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社会的动荡及严重的自然灾害。
4、《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为后来的现实主义诗歌提供了范例。
(2)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被历代诗人不断学习和发展,成为中国诗歌创作特有的民族艺术特色。
(3)《诗经》中民歌作品的巨大成就,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5、从时代背景角度说明儒、法、道、墨家思想主张的特点
(1)儒家的孔子主张“仁”、克己复礼,反映了面对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社会矛盾剧烈,希望缓和社会矛盾,继续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的愿望;战国时期的儒家孟子、荀子分别主张“仁政”“仁义” ,反映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调和阶级矛盾、改造社会的愿望。
(2)法家(韩非子)主张改革、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法治,代表了战国时期
新兴地主阶级主张
改革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愿望。
(3)道家主张“道”和无为而治的小国寡民社会,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没落奴隶主贵族,面对诸侯争霸、割据林立,一种消极情绪与应世的态度。
(4)战国时期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6、先秦时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及其评价
(1)孔子:“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由“爱人”所推导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也体现出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与人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种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的精神,今天仍然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
(2)孟子: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与民,省刑罚,薄赋敛”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孟子总结战国时期各国治乱兴衰的规律,提出了一个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荀子:荀子大体遵循了孔孟的路线,主张“仁义”“王道”,提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的著名观点;在君民关系上,荀子提出著名的“君舟民水”论。
7、秦朝中央官制的基本特征
(1)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中央主要官职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但都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各个官职相互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终军政大权完全操纵于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君权不致旁落。
(2)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诸卿中奉常、郎中令、宗正、将作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
(3)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行政权力体系,为以后历代王朝的中央机构开创了模式。
高中历史知识点难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
1.特点(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比):
(1)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2)速度快,范围广,规模大,多国同时进行。
(3)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4)经济结构:从重工业开始。
2.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
1.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政治保障)
2.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经济基础)
3.自然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技术条件)
4.市场的扩大(市场条件)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一、经济领域
1.资奉主义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在l9世纪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尤其是电磁学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新的科技成果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在生产力提高的同时加速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最终形成了以科技为依托、垄断形式组织生产的经济模式。
2.经济结构的变化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后,最早出现垄断组织的是钢铁和电力工业。之后汽车、飞机制造等工业部门也相继出现垄断组织: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工业结构实现了从轻工业到重工业的飞跃,最终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布局,资本主义生产进人成熟阶段。
3.能源结构的变化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隧着发电机的`创制成功,电力逐渐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的新能源.人类社会进人“电气时代”以煤气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以及之后创制成功的柴油机,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在此基础上“电力”和“石油”成为人类社会使用的主要新能源。
二、政治领域
随着垄断组织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日益完善,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较为健全的议会民主制度。
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资产阶级调整统治政策,实行政治民主化和社会立法在政治上工人阶级已经取得了普选权、组织政党等权利,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经济上,工人的生活状况有所改善,工人运动失去了暴力斗争的环境,多以经济斗争和合法、和平斗争为主。
三、思想领域
19世纪中期出现的三大思潮——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到I9世纪末也有所发展甚至出现了新的变化。
1.自由主义到干预主义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经济从自由竞争阶段进人垄断阶段,资产阶级从要求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到越来越多的干预国家的经跻政治生活.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借助国家政权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已从自由主义转向干预主义。
2.马克思主义到列宁主义
19世纪末,随着工人队伍的壮大,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工人运动再度高涨。在俄国+以列宁为首的多数派,坚持把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写入党纲,最终形成了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主义。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诞生。
3.民族主义
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扩张和民族压迫,亚非拉美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在斗争中日益成熟的殖民地人民更加注意本国的实际情况.民族主义思潮日益民族化,如中国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印度的提拉克主义等。
四、国际关系
1.世界格局
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各国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相对缓慢,尤其是英国丧失了“世界工厂”的地位,而美德等国抓住机遇发展迅速,到l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产值超越英法分别位居世界第一、第二位。
面对日益变化的经济格局,列强要求按照变化的实力重新瓜分世界,到l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美的绝大多数地区已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同时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帝国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同时,列强问争夺殖民地和霸权的斗争日益尖锐,在勾结和斗争中形成了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各国更加疯狂的扩军备战,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
2.对中国的影响
l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人民掀起反帝反封斗争的新高潮,先后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在打击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同时,加速并最终推翻了腐败的清王朝,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4.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异同点:
1、相同点:
(1)两次科技革命都受到本国政府的重视,都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2)都引起社会关系的巨变。第一次科技革命导致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出现;第二次科技革命导致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国家机构开始和垄断组织结合;
(3)都对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影响。第一次科技革命,形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第二次科技革命,形成世界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
(4)从经济上看,都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
2、不同点:
(1)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发起者主要是劳动者,他们凭借经验或技能取得许多成果,这些发明成果都是生产经验的总结;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发起者多是科学家和工程师,各种发明无一不是在精确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取得的。
(2)第一次科技革命开始于英国,约半个世纪后才在各国真正展开;第二次科技革命则是多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