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新课标高考语文真题
阅读试题是高考语文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关于2017新课标高考语文真题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2017新课标高考语文真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重阳节是“吉日”,由历朝历代沿革至今,遂成“敬老节”。殊不知,汉代之前,先民一直视农历九月九日为“恶日”,佩戴茱萸、喝菊花酒、郊外登高等都是为了消解灾祸。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季秋纪》曰:“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重阳之名源于古人对数字阴阳属性的神秘解释,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为阳数之极,九月初九为两阳重合,意味阳气已达极盛,凡事盛极而衰,是不祥的征兆。为避开所谓“恶日”,古人除了开展盛大的祭祀活动,就是通过佩戴消灾除邪的植物或登高野宴等方式消灾避邪。
为“重阳”正名并使其成为“吉日”的第一人是三国时的魏文帝曹丕。曹丕《九日与钟繇书》对“九”这个数字作了全新的注释:“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他以“九九”寓意“久久”,将农历九月九日主要内容由“避祸、消灾”改为“祈寿、祈福”。到了唐朝,可能是唐太宗李世民钦定重阳为正式节日。《旧唐书》卷二“本纪第二”载:“九月丙午,诏曰:‘尚齿重旧,先王以之垂范。’”也就是说,九月丙午,唐太宗李世民发布诏令,尊崇老年人,看重旧臣,先代的圣王以此为后人留下了榜样。而武则天选在公元690年的重阳节这天废睿宗李旦、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以67岁的高龄君临天下,看重的恐怕就是重九的“久久”寓意。自从重阳节成为“吉日”,文人墨客不断用诗文歌赋为其注入文化元素的同时,老百姓则将流传下来的重阳节俗发扬光大。
于是,作为重阳节最重要的节俗之物——“辟邪翁”茱萸和“延寿客”菊花迎来新辉煌。茱萸是一种常绿带香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是著名的中药。故而,人们不仅把茱萸插在头上,还佩于臂、悬于屋,并将其栽于居所、水井等周围。到了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北宋,重阳“延寿客”菊花的风头很快盖过茱萸。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介绍了当时开封重阳节盛况。九月重阳,京城人观赏的菊花有数种:其中有像莲房似的叫“万龄菊”,粉红色花蕊的叫“桃花菊”,白色花瓣而浅红色花心的“木香菊”——酒店皆“以菊花缚成洞户”,“都人多出郊外登高”。而南宋的重阳节已发展成大喜节日。南宋文学家周密史料笔记《武林旧事》卷三“重九”曰:“禁中例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于庆瑞殿分列万菊,灿然眩眼,且点菊灯,略如元夕……都人是月饮新酒,泛萸(以茱萸浮于酒面饮之),簪菊。”至于人们缘何重阳节赏菊、咏菊、采菊、饮菊花茶、喝菊花酒,除了取其谐音近似“九”,菊花也的道家仙方中的“不死草”和一剂中药。
(选自赵柒斤《重阳涵义的演变》,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阳的源头,可追溯至先秦之前。农历九月农作物丰收时,人们祭飨天帝、祭祖,佩戴某些植物或登高野宴等以消灾避邪。
B.汉代以前,人们视重阳日为“恶日”,种种习俗均为消解灾祸,源于古人认为“九九”数字为两阳重合,盛极则衰。
C.魏文帝曹丕以“九九”寓意“久久”,将此日风俗内容改为祈寿、祈福,成为给“重阳”正名并使其成为吉日的第一人。
D.九月丙午,唐太宗李世民发布诏令,认为尊崇老年人,看重旧臣方面,先代圣王是后人的榜样。他确定重阳为正式节日。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重阳节成为“吉日”后,“辟邪翁”茱萸和“延寿客”菊花迎来了新辉煌,北宋时人们对菊花的喜爱很快就超过了茱萸。
B.《东京梦华录》介绍了开封重阳节盛况,酒店皆“以菊花缚成洞户”,“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可见重阳节已变为大喜节日。
C.《武林旧事》卷三“重九”记述了皇宫里重阳节盛况:按惯例八日准备,习俗有点菊灯,饮新酒,头插菊花等。
D.曹丕、唐太宗、武则天的倡导,文人墨客诗词歌赋文化元素的注入,百姓的节俗传承,使农历九月九日变为“吉日”重阳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依《吕氏春秋·季秋纪》记载,人们一般把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安排在农作物丰收之时的农历九月九日进行。
B.唐太宗诏令中“尚齿重旧,先王以之垂范”的提法,为重阳节纳入尊老、重老的新内容,使其含义更丰富。
C.菊花作为重阳节最重要的节俗之物之一,到北宋更受欢迎,因为它有消灾辟邪、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功效。
D.重阳节经历由“恶日”到“吉日”再到“老年节”的变化过程,显现出我们民族对生存、健康、幸福、长寿的美好愿望和追求。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陈寅恪 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
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è)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恪(què)”这样的读音,有人曾请教他为何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有这个必要吗?”他似乎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在国难、家恨和个人的坎坷中,他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在中国学术逐渐向国际学界转轨时,在清华校方包括他的同事梁启超、王国维的鼎力支持下,陈寅恪为中国学术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对不同民族语文与历史的比较研究。他的讲课旁征博引,只要是从国学院毕业的学生,都成了大家。其中有语言学家王力、敦煌学家姜亮夫、历史学家谢国桢等。
1937年,陈寅恪把目光投向了魏晋南北朝和隋唐,这个转向与抗战有关。北平即将不保,父亲亡故、右眼失明的他携妻将雏,踏上流亡之路。藏书悉数毁于战火,随身携带的书籍大部分被盗。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撰述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他以论带史,跟早年做的那种,从语文学到历史学精细的对照,完全不一样。在中古研究里面,他注意到的若干解释中古中国的架构和因素,至今仍是很多研究者绕不过去的课题。说陈寅恪是了不起的学者,是因为他开创了一个研究的范式。为写这两部书,他曾躺在床上呻吟,对前来探视的邓广铭先生说:我身体快不行了,我坚持不住了。但是他又说,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
国际汉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剑桥中国史》给予陈寅恪异乎寻常的褒奖。牛津大学1939年正式聘请他担任该校汉学教授,并于此后数年虚席以待。他们认为,陈先生是当时“最优秀的中国学者”。
由于长期用高度近视的左眼工作,陈寅恪的双目失明了。抗战胜利了,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新回到清华园,这时他57岁。陈寅恪是以古代书院的精神授课的。陈寅恪的助手、后任中山大学教授的胡守为,清晰地记得这样一堂课:那天他是唯一的学生。他来后,先生放下手头的工作,挪步到楼上,下楼时,竟郑重地换了一身长袍。胡守为说:“这件事对我的教育很深,这就是为人师表啊!”
因为生病,陈寅恪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学术转向。1953年,在清华时的学生蒋天枢,寄来了长篇弹词《再生缘》,陈寅恪听了,大受震动。他认为,以前大家以为中国是没有史诗,《再生缘》就是史诗。是中国式的史诗。陈寅恪在病中,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他开始了对明清历史和文化的探索。
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北京的许多好友都希望陈寅恪能接任,他却拒绝了。《对科学院的答复》起首说:“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陈寅恪认为,包括他和王国维在内的任何人,在学术上都会有错,可以商量和争论,但如果没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就不能发扬真理,研究学术。他主张“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这样的观点,无疑是惊世骇俗的。
《论再生缘》完成了。受不正常的政治风气影响,无法正式出版,陈寅恪只能请人用蜡版刻印,分送友人。“文章我自甘沦落,不觅封侯但觅诗”,全书结尾处,陈寅恪用自己的两句诗,隐喻心境和志趣。
1958年,陈寅恪竟成了学术界“拔白旗”的对象。他不再教课,转为专力著述。他仍然浸润在他所构筑的那个纯粹的学术世界中。他仍强调文责自负,著作里的每一个字都是自己的,甚至不允许别人改动一个标点。陈寅恪有一部中古史论文集《金明馆丛稿初编》,出版社曾要求修改其中的一个词,被他严辞拒绝,为此,这本书竟没能在当时出版。
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他79岁的生命历程。
陈寅恪没有遗嘱。
(摘编自默秋同名文章)
【相关链接】
①陈寅恪(1890-1969),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摘自“百度百科”)
②在日本弘文学院,陈寅恪和鲁迅同住一舍,朝夕相处。后来,鲁迅日记中不时地提到他,而陈寅恪没有只言片语谈到鲁迅。一直到晚年,陈寅恪才透露,因为鲁迅的名气越来越大,他怕言及此事被国人误认为自己像鲁迅所说的那样成为“谬托知己”的“无聊之徒”。(摘编自陶方宜《鲁迅一生骂人无数为何不骂陈寅恪》)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陈寅恪认为没必要没必要纠正关于自己姓名的读音错误,说明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一生,是为学问的一生。
B.为促进中国学术逐渐向国际学界转轨,陈寅恪对不同民族语文与历史进行了比较研究,开辟了中国学术一个崭新的领域。
C.陈寅恪和鲁迅曾同住一舍,朝夕相处。但陈寅恪不愿提及这段往事,因为他不愿成为攀附鲁迅以抬高自己名望的无聊之徒。
D.本文语言简洁而内涵深沉,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陈寅恪具有开创意义的学术研究的推崇,对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洁人品的敬仰。
5.陈寅恪的学术研究方向有怎样的变化?各有怎样的学术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6.题目中说陈寅恪是“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你是否同意对陈寅恪的这个评价?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4分)
王保长
章月珍
下午,王保长收到密令,上头命令他务必在深夜带人秘密逮捕一个叫陈隰的村民,然后就地正法!王保长怀里揣着那张密令,心事重重地回到家。他抽着闷烟,吩咐老婆赶紧杀鸡,煮熟。然后,敞开大门,啃着鸡腿,喝起了闷酒。
王保长的家就在村路边,来来往往的人很多,路过的村民都闻到了酒肉香。从敞开的大门望进去,只见王保长喝得醉醺醺的。后来不知发生了什么,传来了王保长夫妻俩的吵闹声,夹杂着摔碗筷和扔桌凳的啪啪声。不一会儿,看见王保长把一个包裹扔出屋外,扯着嗓子嚷:“你就是嫌弃我现在穷了!你过不惯,那你赶紧给我滚!最好永远甭回来!”
“滚就滚!这几年要不是我娘家接济,日子早就穷得过不下去!自从你当上了这个破保长,我们是越过越穷,赚不到钱不说,还天天跟着你提心吊胆,这日子真是没法过了!”老婆哭哭啼啼抱怨道。邻居来劝架,可王保长却趁着酒性,指着老婆鼻子,叫她滚。老婆终于忍受不了,哭着跑了。
王保长继续喝酒,村民见他不可理喻,也都摇摇头散去了。
村民见他不可理喻,也都摇摇头散去了。
夜深了,王保长估摸着到晚上九点了,焦急地不停向屋外张望。他在等阿毛。阿毛是村子里最有文化的人,在县城读书,从小父亲就死了。这几天,因为母亲病重,他请假回家给母亲煎药,每晚九点他总是拿着一个药罐子,到王保长屋前的马路倒药渣。九点,终于等来了阿毛,王保长赶紧拉他进屋,拿出那张密令给阿毛看。
“阿毛,村里就数你识字最多,你叔我识字不多,只能向你请教!你看看这纸上的陈字后面念啥?他是何许人也?人命关天,你跟叔说说!”
阿毛拿着那张纸,手有点发抖,脸红一阵白一阵,说话也疙里疙瘩的。
“叔,这个……这个好像是生僻字,我也不认识。要不我回家去查查,然后回来再告诉你!你看行不?”
“好!好!你快去快回!我等你!这密令只有你知我知,千万不要走漏风声!不然你我小命都不保!”王保长嘱咐道。
阿毛答应着,急急地走了,连药罐子都忘了拿。
五分钟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始终不见阿毛回来。王保长酒劲上来,犯困,昏昏欲睡。
第二天,王保长是被林专员几个巴掌打醒的。睁开眼,看到林专员气得扭曲的胖脸,两手正抓着自己的前胸。他吓得浑身发抖。
“林……林专员,您怎么大驾光临鄙人寒舍了?真是蓬荜生……”
“生什么生!我问你,你的密令呢?”
“密令?在呀!我保管得妥妥的!丢不了!”王保长边说边从怀里掏出那张皱巴巴的纸,双手恭恭敬敬地递给林专员!
“保管个屁啊!谁叫你保管了!是要你办事!你说你办完事了吗?”林专员怒视着王保长。
“啥事啊?我不记得了!昨晚我老婆跟我吵架,跑了,我心情不好,喝闷酒,乡亲们都可作证!”王保长委屈地说。
林专员气得又抽了王保长一个巴掌,把密令扔到他脸上。“我……我这就带人去抓他!可是,林专员,这个陈字后面念啥?他是谁呀?”王保长颤抖着手,指着密令上陈隰的名字,战战兢兢地问。
林专员气得又给他一巴掌:“你作为一个保长,怎么连自己村的人都不了解!陈隰就是陈九根的儿子!小名叫阿毛!”
“啊!我们村里人只知道他叫阿毛,哪里知道他叫陈隰啊!不信的话你问问他们!”王保长指着站在堂屋里的十几个人。
“别啰唆了,赶紧去抓!不然让他跑了就完了!”
可惜早已经人去屋空,连他生病的老母亲也不在了。王保长一气之下,命人一把火烧了草屋,回去复命了。
林专员气得连抽了王保长十几个耳光。骂道:“你是猪啊!你有没有脑子,怎么就烧了他房子呢?他是共党分子,里面万一有什么重要情报呢?你他妈的竟然一把火烧了!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我……我当时气糊涂了!”王保长摸着火辣辣疼的脸,委屈地说。
“陈隰逃了,你这条命也保不了!我只能如实向上面汇报!”林专员边说边要走。
“等等,林……林专员,借……借一步说话!”王保长把林专员引进内屋,关上房门,小心翼翼地从箱子底下双手捧出一个金光闪闪的小小的菩萨雕塑。他神秘兮兮地压低声音,凑近林专员耳朵说:“这是我家祖传的宝贝……”
就这样,王保长终于躲过一劫。没过几天,老婆也被他接了回来。
阿毛母子投靠了他们的一个远方亲戚。安顿下来后,阿毛对母亲说:“幸亏保长他识字不多,不然我真是死定了!好险啊!”母亲笑笑,说:“傻啊!孩子,王保长和你爹是结拜兄弟,你的名字还是你王叔起的呢!”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王保长收到密令,上头命令他抓人杀人,而他却在家敞开大门,啃起鸡腿,喝起了酒,说明王保长没拿上边的命令当回事。
B.王保长借酒撒疯,和老婆吵闹起来,不顾乡民的劝阻,赶走了老婆。对王保长的语言描写表现出他对老婆专横跋扈的特点。
C.小说中林专员怒斥王保长延误了抓捕时机,扇他耳光,并指出他烧房的糊涂,说明林专员精明强干,办案有头脑,有力度。
D.小说以王保长活动为线索,以阿毛回乡照顾母亲并逃走、林专员督查为辅线,三线交织于王保长家,情节跌宕,摇曳多姿。
E.小说中两个女人形象虽然着墨不多,但保长计谋的实施离不开老婆的配合,交代阿毛获救原因要通过其母之口,颇具匠心。
8.小说中的王保长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9.这篇小说结尾安排巧妙,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结,字仪伯,易州定兴人。结生而聪颖,读书数行俱下,终身不忘。尝从太史董朴受经,年二十余,游京师,上执政书,陈时政八事,宰相不能尽用之。时仁宗在潜邸,或荐结充宿卫,乃集历代君臣行事善恶可为鉴戒者,日陈于前,仁宗嘉纳焉。大德十一年,以结为典牧太监,近侍以俳优进,结言:“昔唐庄宗好此,卒致祸败,殿下方育德春宫,视听宜谨。”仁宗优纳之。出为顺德路总管,教民务农兴学、孝亲弟长、戢奸禁暴。属邑巨鹿沙河有唐魏征、宋璟墓,乃祠二公于学,表其言论风旨,以厉多士。改东昌路,境有黄河故道,而会通堤遏其下流,夏月潦水,坏民麦禾。结疏为斗门以泄之,民获耕治之利。至治二年,参议中书省事。时拜住为丞相结言为相之道当正己以正君正君以正天下除恶不可犹豫犹豫恐生它变服用不可奢僭奢僭则害及于身丞相是其言。未几,除吏部尚书,荐名士宋本、韩镛等十余人。
泰定元年春,廷试进士,以结充读卷官。迁集贤侍读学士、中奉大夫。是岁,诏结知经筵,扈从上都。结援引古训,证时政之失,冀帝有所感悟。中宫闻之,亦召结等进讲,结以故事辞。
元统元年,中宫命僧尼于慈福殿作佛事,已而殿灾,结言僧尼亵渎,当坐罪。左丞相疾革,家人请释重囚禳之,结极陈其不可。先时,有罪者,北人则徙广海,南人则徙辽东,去家万里,往往道死。结请更其法,移乡者止千里外,改过听还其乡,因著为令。至元元年,诏复入翰林,养疾不能应诏。二年正月二十八日卒,年六十有二。
(节选自《元史·列传六十五》)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拜住为丞相/结言/为相之道当正己/以正君/正君以正天下/除恶不可犹豫/犹豫恐生它变/服用不可奢僭/奢僭则害/及于身丞相是其言/
B.时拜住为丞相/结言/为相之道/当正己以正君/正君以正天下/除恶不可犹豫/犹豫恐生它变/服用不可奢僭/奢僭则害及于身/丞相是其言/
C.时拜住为丞相/结言为相之道/当正己以正君/正君以正天下/除恶不可犹豫/犹豫恐生它变/服用不可奢僭/奢僭则害/及于身丞相是其言/
D.时拜住为丞相/结言为相之道/当正己以正君/正君以正天下/除恶不可/犹豫犹豫/恐生它变/服用不可/奢僭奢僭/则害及于身/丞相是其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史,官名。史官之长,秦称太史令,汉属太常,魏晋以后太师仅掌管推算历法。
B.俳忧,古代以乐舞谐戏为业的艺人,其表演以科诨为特色,兼音乐、戏剧、歌舞。
C.廷试,殿试、御试,科举制度中皇帝对会试录取的举人在殿廷上亲发策问的考试。
D.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为宋、元、明、清沿袭。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结自幼聪颖,过目不忘。他曾跟随太史董朴学习经书。二十多岁时,游学京师时,向宰相尚书,陈述了有关时政的八件事务,但未被全部采用。
B.王结借古讽今,直言劝谏。大德十一年担任典牧太监时,曾经劝谏仁宗莫学当年唐庄宗宠幸艺人而招来祸败,宜视听谨慎,仁宗高兴地接受了意见。
C.王结为官注重教化,为民解忧。在学校修魏征、宋璟墓二公祠,表彰他们的言论风度,以此劝勉士人。在东昌路时疏通会通堤河道,使百姓获耕种之利。
D.王结为官公正,宽严相济。皇后僧尼在赐福殿做佛事,不久殿遭火灾,王结说僧尼轻慢该判罪,左丞相也难逃罪责;还请求更改关于流放囚犯的法令。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仁宗在潜邸,或荐结充宿卫,乃集历代君臣行事善恶可为鉴戒者,日陈于前,仁宗嘉纳焉。
(2)结请更其法,移乡者止千里外,改过听还其乡,因著为令。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14~15题(11分)
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陈亮
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注】①章德茂:陈亮友人章森,字德茂,时任大理少卿,奉命使金,贺金主完颜雍生辰。②北群空:语出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指没有良马,借喻没有良才。③只手:独立支撑的意思。④藁街:在长安城内,外国使臣居住的地方。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开头交代了章德茂出使金国时的形势。“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是说金人狂妄。讥讽南宋军队久不北伐,已经没有能打仗的人才了。
B.“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一句反问,是一个爱国志士以讥讽口气,对使臣辱国行径表达心中的强烈不满。
C.“且复”二句是说,这次遣使往贺金主生辰,虽然因国势积弱,须暂且再让一步,但终须发愤图强,战而胜之,让藩王胡虏来朝,纳贡称臣。
D.“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句是说金人的气数不会长久,不需一问,北宋的国运像烈日当空。语势婉约细腻,又充满激情,气势磅礴。
E.章德茂出使祝贺金主完颜雍生辰为国之耻辱,一般很难写出豪气,但陈亮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开掘词意,深化主题,使作品风格显得激昂慷慨。
15.请就词的下片内容,分析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诗经·关雎》中男子追求女子而没有成功,以“ ”写其对女子的日夜思念。
(2)韩愈在《师说》的开篇提出了“ ”的著名论断,并且在文中列举了连圣人都在向不同的老师求教的事例:“ 。”
(3)庄子在《逍遥游》中大胆质疑,天使深蓝色的,是真正的颜色吗?作者进一步发出探索式的质问:“ , ?”而大鹏鸟从高空下看则“ ” 。
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我们宣传《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意在增强公民的控烟意识,让控烟令落地生根,不走过场,最终达到真正禁烟的目的。
②自从郭德纲发文痛斥曹云金、何云伟之后,曹云金也发了博文,他痛倒苦水,讲述师傅郭德纲遇人不淑的种种经历。
③“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否!滚去学习!”校方解释此标语改自儒家经典《大学》,但网友们仍是不赞一词。
④“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长征历时之长,规模之大,行程之远,在世界战争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⑤外交部发言人指出,日方一些人总把地区和平稳定挂在嘴上,而地区和平稳定真正要实现时,他们反而寝食不安了。
⑥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奋勇拼搏,身处逆境,不尴不尬,半决赛和决赛接连战胜荷兰与塞尔维亚,最终夺冠。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 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 ② 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80年来, ③ 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 ④ 红旗渠精神, ⑤ “两弹一星”精神, ⑥ 中华民族拼搏奋进的图谱中,始终不难寻到长征精神的痕迹。指出:“今天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就是从长征中走出来的。”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只要 就 / 和 以及从
B / 所以 先有 其次 然后 在
C 唯有 才能 从 到 再到 /
D 不仅 而且 一有 二有 / 于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柿子可是不折不扣的中华本土产品。早在公元前八千年,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采集这些果子了。在浙江省浦江上山的遗址中就出土了柿子核, ① 。在很长时间里,柿子是作为国君的食物和赏玩品存在的。一是好的品种不易获得,二是靠种子来种柿子的效率不高。再加上很多柿子有雌雄异株的习性,你永远不知道种出的柿子树是能结出柿子的柿子雌树, ② , ③ ,还是靠嫁接的方式。
21.下面是某校“班主任素质大赛”计划的初步构思框架,要求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意连贯,不超过85个字。(6分)
五、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案例一:2015年9月,安徽省女子李某为救小孩被恶犬咬成重伤,短时间内募集爱心款超过80万元。但是随后事件反转,咬李娟的狗,竟然是其男友张宏宇所养,为了短时间内筹到医药费,男友张宏宇就编造了李娟为救女童被狗咬伤的谎言,骗取捐款。
案例二:杨震人患白血病,需要骨髓移植。面对巨额医药费,朋友为她网上募捐18.6929万元。但杨震人说:“捐款先不要动,如果自己家的钱够用,就把捐款换回去。”一年后,杨震人病奇迹般好了,尽管花光了积蓄,还欠了债,但她依然将18.6929万元捐给了慈善机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7新课标高考语文真题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
1.(3分)D(原文第三段说 “可能是唐太宗李世民钦定重阳为正式节日”,并未确定。)
2.(3分)C(偷梁换柱;“饮新酒”“簪菊”是京城人的风俗。)
3.(3分)C(“消灾辟邪”主要是茱萸的功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4.(3分)D
【解析】A项,“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不妥,原文是“他似乎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B项,“为促进中国学术逐渐向国际学界转轨”不妥,原文是“在中国学术逐渐向国际学界转轨时”,背景不是目的。C项,“无耻之徒”的说法不准确,原文是“无聊之徒”。
5.(4分)
①对不同民族语文与历史进行比较研究,为中国学术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②对魏晋南北朝和隋唐的研究,他以论带史,开创了研究范式;对一些问题的关注,具有开创意义。
③对明清历史和文化进行探索,表现出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
(每条学术研究方向1分,意义1分;答对1条给2分,答对两条给3分,答对三条给4分。意思对即可。)
6.(5分)
示例一:
我同意这个评价,陈寅恪是“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
①陈寅恪达到无人企及的学术高度:他的学生成为大家,他的研究对中国学术有重要的开创意义。
②陈寅恪信奉独立自由的学术追求:他拒绝出任中科院历史研究所二所所长,认为没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就不能发扬真理、研究学术。
③陈寅恪具有独步千秋的学术操守:他不在乎别人读错他的名字,不愿借鲁迅的名气扬自己之名,强调文责自负,表现出淡泊名利、严谨治学的操守。
④陈寅恪遭遇国难、家恨和个人坎坷:1937年以后,他先后经历父亡,藏书被毁、被盗、两眼相继失明的打击,后来又受到不正常的政治风气的压制。
示例二:
我不同意这个评价,陈寅恪不是“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
①他的研究,曾获得清华校方包括他的同事梁启超、王国维的鼎力支持。
②他的生活,曾获得邓广铭先生的关心。
③他的成就,曾得到《剑桥中国史》的褒奖、牛津大学的认可,中科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所长。
④他转向对明清历史和文化的探索,与学生蒋天枢寄给他长篇弹词《再生缘》有关。
(要答出观点和理由,答对一条理由给1分,答对两条理由给3分,答出三条理由给5分;只答理由无观点扣所得分1分。意思对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7.A、B【解析】A项,王保长接到密令喝酒吃肉是故意做给外人看的,目的有三:一是借机支走老婆,为晚上他找阿毛“报信”做铺垫;二是做给乡邻们看,让他们证明自己确实饮酒;三是做给林专员看,为后文自己“醉酒”延误抓捕找到搪塞的借口。总之他不是不拿密令当回事恰恰是他“老谋深算”的表现。B项,对老婆“专横跋扈”错,那是表象。(每点2分,共4分,其余选项不给分)
8.(5分)
①足智多谋,含而不露。王保长收到杀人密令,假借和老婆吵架忘记公事,借让阿毛帮自己认字透露消息,送出金菩萨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②随机应变,能说会道。见到来督查的林专员,先是奉承,然后巧转话题,接着诉说和老婆打架的委屈,还说不认识“隰”字以摆脱干系。
③有情有义,不吝钱财。为救结拜兄弟的儿子,王保长送出金菩萨给林专员,终于化解了危机。
(每项概括1分,具体分析1分。言之成理即可。答出1点给2分,答出2点给4分,答出3点给5分。)
9.小说结尾安排巧妙,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①从人物表现的角度看,结尾借阿毛母亲之口揭开真相,侧面表现了王保长有情有义、足智多谋的典型形象。
②从情节设置的角度看,结尾写阿毛的名字是王保长起的,与上文提到的不识“隰”字相呼应,交代实际情况,解开所有谜团。
③从读者感受的角度看,最后才解开真相,可以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并令读者回味悠长。
(答对一条给1分,答对两条给3分,答对3条给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参考译文
王结字仪伯,是易州定兴人。自幼聪颖,读书一目数行,终身不忘。曾随太史董朴学习经书。他二十多岁时,游学京师,上奏陈述八件时政事,但宰相未全部采用。当时仁宗还是在太子府时(或者尚未即位),有人举荐王结为(或者充任)太子宿卫,他于是就收集历代君臣好坏能成为历史教训的往事,每天呈送太子阅读,仁宗赞许并采纳。大德十一年(1307),任命王结为东宫典牧太监,官阶太中大夫。当时亲近的侍从可以引艺人入宫,王结说:“从前唐庄宗爱好这个,最终招来灾祸而失败,殿下正当在春宫育德养性,视听应谨慎为要。”仁宗高兴地听取了他的意见。
仁宗即位,王结升为集贤直学士。出任顺德路总管,勤于农事,兴办学校,孝顺父母、爱护兄弟,禁止邪恶暴虐。属县巨鹿沙河有唐朝魏征、宋璟的坟墓,于是在学校为二公立祠,表彰他们的言论风度,以劝勉更多的士人。后来调他到扬州,又调宁国,因为他的堂弟王绅任江东廉访司佥事,(他为了避嫌)推辞不赴任。改任东昌路,境内有黄河旧道,可是会通堤阻止下流,夏季水涝,冲坏百姓的麦禾,王结疏导闸门,使水泄出,百姓获得耕种之利。
至治二年,(王结)参议中书省事。当时拜住任丞相,王结说:“做丞相的方法应该先正己才能正君,正君才能正天下;消除邪恶不能犹豫,犹豫就会出现别的变故;衣食住行不能奢侈,奢侈就会危害自身。”丞相认为说得有理。不久,授吏部尚书,他举荐宋本、韩镛等十多人。泰定元年春天,在朝堂上选拔进士,(皇帝)让王结担任做阅卷官。迁职集贤侍读学士、中奉大夫。这年皇帝下诏让王结知经筵,随帝到上都。王结援引古训,证明时政的错误,希望帝能有所感悟。皇后听说后,也下诏让王结进经,王结借故推辞。
元统元年,皇后命僧尼在慈福殿做佛事,不久殿遭火灾,王结说僧尼轻慢该判罪。左丞相病情危急,他的家人请求释放重囚来为他消灾,王结极力说不可。从前有罪的北方人流放到广海,南方人流放到辽东,离家万里,往往死于路途。王结请求更改法令,(被流放的人)只流放千里之外,能改过的让他们回乡,于是写成法令成为定制。至元元年,再诏入翰林,因病不能应诏。二年正月二十八日卒,享年六十二岁
10.(3分)B
11.(3分)C(“会试录取的举人”错,应为“贡士”)
12.(3分)D(“左丞相也难逃罪责”错,王结没有弹劾左丞相)
13.(10分)
(1)当时仁宗还在太子府(或者原住址),有人举荐王结担任太子宿卫,(他)于是收集历代君臣行事中能够成为历史教训的好坏事例(好事坏事),每天呈送到太子面前,仁宗赞许(他)并采纳了这些意见。(潜邸,太子府,或“原住址”。充,充任,担任。历代君臣行事善恶可为鉴戒者,定语后置句式。日,名词作状语,每天。以上各1分,语句通顺1分)
(2)王结请求更改这些法令,被流放离乡的囚犯,最多只流放到千里之外,能改过的还听凭他们回到家乡,于是写成法令。(更,更改。止,只。因,于是就。著为,写成<著。写作,撰述;为,作为,当作>。以上各1分。语句通顺1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
14.(5分)B、D。(B项,“使臣辱国行径”错。(2分);D项,“语势婉约细腻”错。(3分)
15.(6分)
①自豪与愤激。在这个尧、舜、禹圣圣相传的国度里,在这片孕育着汉族文化的国土上,总该有一个半个耻于向金人称臣的志士吧!
②愤懑与斥责。金人治下的中原腥膻如许,千古英灵何在?磅礴正气何时才能伸张?表达了对金人夺宋半壁江山的愤懑和对朝廷主和派的谴责。
③自信与乐观。词人坚信,金人的气数不须一问,它的灭亡是肯定的,表达了作者对抗金事业的坚定信念。
(每条2分,只要分条表述言之成理即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6分)
(1)寤寐思服
(2)古之学者必有师 孔子师郯子、长弘、师襄、老聃
(3)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亦若是则已矣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3分)B【解析】①落地生根:比喻切切实实、一心一意做好所从事的工作,使用正确。②遇人不淑:指女子嫁了一个品质不好的丈夫,对象有误。③不赞一词:一句话也不说。与“声讨”相矛盾。④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意思是要成大器,必须经过艰难困苦的磨练。⑤寝食不安,睡不好觉,吃不好饭。十分忧虑担心的样子。⑥不尴不尬,比喻左右为难,不好处理,也形容样子别扭;此处应为“浴火重生”。
18.(3分)D【解析】A项,杂糅句“究其原因是……造成的”;B项,逻辑错误,“两面对一面”;C项,搭配不当,“举行”与“庆贺”不搭配。
19.(3分)C
20.(5分)
①足见其食用历史之悠久(2分)
②还是只开花不结果的雄树(还是不能结果的雄树)(1分)
③柿子树得以大范围栽种(优良品种之所以能大规模推广)(2分)
21.(6分)班主任素质大赛拟于10月10日在阶梯教室举行,赛事组织工作要联系场地,选拔20人参赛,最后产生6个奖项;宣传工作包括出海报,进行会议传达,并需通过学校网站和校报进行报道。
四、作文(60分)
22.(60分)
①参考立意:
1、民众善良不可欺,道德底线不可违。
2、个人求助应有理、更应有节。
3、善待民众信任,且思且行。
猜你感兴趣:
1.2017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2017北京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百度文库
3.2017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4.2017高考全国卷1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5.2017高考语文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