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高考语文广东试卷答案
十年寒窗,发挥在此时,精神抖擞,奋战考场中,放松心情,沉着来应对,充满信心,考出好成绩,祝高考的学生,身体健康,学业有成。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历年高考语文广东试卷,仅供大家参考!
历年高考语文广东试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三教共养和合心态
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我却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在我看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三教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
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儒家好比是粮食店,是精神的加油站。人没有饭吃,活不成;没有精神食粮,同样也活不成。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开”;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道家好比是药店,当人遇到了精神困惑的时候,光吃粮食是不行的,还需要吃药,上药店。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相反相成。古人非常明白这个道理,主张把两方面统一起来,践行“文武之道”。《礼记·杂记下》写道:“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佛教的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去除我执和法执,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佛教是一个精品店,它要化解人生中的烦恼,达到精神上的解脱,使心灵得以净化。
拿得起,想得开,放得下,人的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都可以在中国哲学中得到解决。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道家告诉人们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两家都不怎么在意。佛教主要是讲人死哲学。佛教为人设计了“终极关怀”之所,标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构成互补关系:倘若悟不透死,焉能悟透生?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勘破,还不算是心态和合吗?可以说,借助三教合力是培育和合心态的不二法门。
1.关于“和合”文化,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作者认为“和合”文化是一种健全的心态,它涉及人的多种精神诉求。
B.多种要素凑在一起,如果发生了冲突后能成功化解冲突,就实现了多样性统一,便进入了“和”的状态。
C.孔子力主“和而不同”,就是因为“和”有别于“同”,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进入“和”的状态,并不是简单的同化。
D.中国固有的学问,向来只是研究“生”,而佛学的“人死哲学”对其做了必要补充,共同培育和合心态的形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要把它们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状态,仅靠一种学说是不可能做到的。
B.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能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
C.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们两两之间互补,共同成就和合心态。
D.儒道两家的精神虽然有很大不同,但也有相同之处,譬如它们都把精神追求的目标主要定位在现实世界。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只有一种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所以才需要“和合”文化,才需要儒释道三家的互补。
B.人生的方方面面的精神困惑,无论“张”还是“弛”,抑或“空”都可以在中国哲学中得到解决。
C.作者引用《礼记·杂记下》中关于“一张一弛”的一段文字是为了论证道家的精神旨趣是“弛”的观点。
D.作者认为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的学问,讲“张弛”之道,破“生死”玄关,是达成心态和合的唯一途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
傅岐①,字景平,仕梁,起家南康王左常侍,后兼尚书金部郎。母忧去职,居丧尽礼,服阕后疾废久之,复除始新令。人有因相殴而死,死家诉郡,郡录其仇人,考掠备至,终不引咎。郡乃移狱于始新,岐即令脱械,以和言问之,便即首服。法当偿死,会冬节至,岐乃放其还家。狱曹掾固争曰:“古者有此,今不可行。”岐曰:“其若负信,县令当坐。”竟如期而反。太守深相叹异,遽以状闻。岐后去县,人无老少皆出境拜送,号哭闻数十里。
至都,除廷尉正,入兼中书通事舍人,累迁安西中记室,兼舍人如故。岐美容止,博涉能占对。大同中与魏和亲,其使岁中再至,常遣岐接对焉。太清元年,累迁太仆、司农卿、舍人如故。岐在禁省十余年,参与机事,亚于朱异。
此年冬,贞阳侯萧明伐彭城,兵败,囚于魏。三年,明遣使还,述魏欲通和好,敕有司及近臣定议。左卫朱异曰:“边境且得静寇息人,于事为便。”议者并然之。岐独曰:“魏既新得志,何事须和?必是设间,故令贞阳侯遣使,令侯景②自疑,当以贞阳侯易景,景意不安,必图祸乱。若许通好,政是堕其计中。且彭城去岁丧师,涡阳复新败退,今使就和,益示国家之弱。和不可许。”异等固执,帝遂从之。及遣使,景果有此疑,遂举兵入寇,请诛朱异。二月,侯景于阙前通表,乞割江右四州安置部下,当解围还镇。敕许之,乃于城西立盟。求遣召宣城王出送。岐固执宣城王嫡嗣之重,不宜许之。乃遣石城公大款③送之。及与景盟讫,城中文武喜跃,冀得解围。岐独言于众曰:“贼举兵为逆,岂有求和?”及景背盟,莫不叹服。寻有诏,以岐勤劳,封南丰县侯。固辞不受。宫城失守,岐带疾出围,卒于宅。
(节选自《南史·列传六十·傅琰传》)
【注】①傅岐:南朝梁重臣傅琰的孙子。②侯景:东魏旧将,降梁,后又举兵反梁,史称“侯景之乱”。 ③大款:隆重盛大的礼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死家诉郡,郡录其仇人 录:逮捕
B. 太守深相叹异,遽以状闻 状:情况
C. 岐美容止,博涉能占对 止:举止
D. 必是设间,故令贞阳侯遣使 间:时机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傅岐见识出众的一组是( )(3分)
①会冬节至,岐乃放其还家 ②其使岁中再至,常遣岐接对焉 ③若许通好,政是堕其计中
④乃遣石城公大款送之 ⑤贼举兵为逆,岂有求和? ⑥及景背盟,莫不叹服。
A.①④⑤ B. ①③⑥ C. ②③④ D. 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傅岐曾经仕途偃蹇。最初担任南康王左常侍,后来兼任尚书金部郎。因母亲去世辞去官职,服丧结束后因疾病被闲置了很久,后被任命为始新县令。
B. 傅岐才能卓异,方法独特。郡府对在斗殴中致死人命的罪犯严刑审讯,毫无结果;始新县令傅岐凭自已的能力轻而易举地让案犯认罪伏法。
C. 傅岐见解独特,长于辩才。魏国指使败将萧明派人回梁国,表明魏国想与梁国通好的愿望。梁国众臣一致主和,傅岐却力排众议并最终说服了皇帝。
D. 傅岐洞察力强,目光高远。侯景请求宣城王出送,傅岐建议拒绝;订立城下之盟后,文武大臣以为都城之围就此解除欣喜不已,傅岐却看破了侯景的用心。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郡乃移狱于始新,岐即令脱械,以和言问之,便即首服。(5分)
(2)当以贞阳侯易景,景意不安,必图祸乱。若许通好,政是堕其计中。 (5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11分)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之二)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8.第二句诗中“深藏”一词很形象,请作简要的赏析。(5分)
9.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给人一怎样的哲理启示?(6分)
(三) 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悬泉瀑布,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三峡》)
(2)飞湍瀑流争喧豗, 。其险也如此, !(《蜀道难》)
(3)求之不得, 。 ,辗转反侧。(《诗经·关雎》)
乙 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4)题。
新闻现场
吴贵平因抢救落水小学生被村长知道了,村长报给了镇里,镇里请来了本市电视台的摄像记者,打算把这件事当作精神文明建设的典型来抓。为了把这次报道搞得更有现场感,镇里打算再现一下当时救人的场面。也就是说,让当初落水的那个小学生再落一次水,让吴贵平再去抢救一次。
一切准备就绪,可是,报道的主角却不肯出镜。那个小学生上次已经尝够了呛水的苦头,这次说什么也不下水了。他的家长也不同意,理由很简单:水火无情,虽然有些保护措施,万一失手怎么办啊!村镇两级领导一合计,为了保险起见,决定请一个会水的孩子来替代。替身小学生找好了,可是吴贵平却又扭扭捏捏不愿合作。村长给他做了老半天工作,从精神文明建设到集体和个人荣誉等等,大大小小的道理讲了个遍,最后吴贵平竟憋出一句:“要我下水可以,但必须给我套个救生圈。”
村长说:“那怎么行,你当初救小孩的时候可没套,现在也不能套,人家要拍的就是那个真实劲儿,你懂不懂?”
“可是,可是……”吴贵平可是了老半天,还是没说出个所以然。
一直在现场督阵的镇长似乎看出点什么,拍了拍吴贵平的肩膀说:“吴贵平同志,我知道你的意思,请放心,我们决不会亏待你这位救人英雄,你的事迹,我们不但要向全市人民做电视宣传,同时也打算给予必要的物质奖励,镇里已经决定给你颁发千元现金大奖!再说,你奋不顾身抢救落水儿童这是事实,今天这样安排,只是为了再现新闻现场,以便收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希望你能积极配合,不要再有什么顾虑了!”吴贵平低头沉思了半天,总算点了点头:“好吧,那我就试试看,不过,万一我没弄好,你们可要帮忙啊!”
“你别得了便宜还卖乖好不好,准备下水吧!”村长见吴贵平答应了,兴奋得直挥手,高声喊道:“各就各位,预备——开始!”
随着村长一声令下,记者扛起摄像机,将镜头对准了河边那处深潭。替身小学生尖叫着跳进水里,小手直拍水面,装出溺水挣扎的样子。吴贵平试探着向小学生走去,可河水刚刚齐脖子,他便脚底发飘,站立不稳,扑腾扑腾连呛了几口苦水,幸亏一直跟在他身边的老婆眼急手快,连忙递了根竹棍给他,总算把他扯上岸来。
看到这般光景,镇长脸上挂不住了,朝村长大发雷霆:“什么勇救落水儿童的英雄?明明是一个旱鸭子,救什么救?!告诉你,以后再报这样的假新闻我要撤你的职!”村长一脸沮丧地说:“镇长您真是冤死我了,吴贵平抢救落水儿童是我亲眼所见,这可是千真万确的事啊!”
“你别睁着眼睛说瞎话了,刚才大家都看见了,他连自己都救不了,怎么能救别人?!”
“嗨!天知道这小子是怎以搞的,真是狗肉上不了正席!”村长向镇长交不了差,只好把一腔怨气撒向吴贵平,“你小子给我解释清楚,当初你是怎么把人给救起来的?”
“村长,不瞒你说,我真的不会玩水,只是,只是那一刻我以为那落水的是我儿子,才拼了命去救。”吴贵平挠了挠后脑勺,不好意思地说,“那一千元的奖金我不要了,英雄我也不当了!”
村长望了望镇长:“这条新闻还拍不拍?”
镇长沉思片刻,点了点头说:“拍!不过,我建议把那个落水儿童换成吴贵平的儿子来拍。”
村长面露难色地说:“那也不成,吴贵平的儿子早在一年前就淹死了,并且,好象也是在这个鬼地方!”
现场一片沉默……
(1)下面关于文章的解说,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从情节看,镇里打算再现一下吴贵平当时救人的场面是为了把这次报道搞得更加真实、感人,这样才能更好地起到感召他人的作用。
B.从人物看,不会游泳的吴贵平,看到有小学生落水,还是义无返顾地去救人,这只是他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品格使然,没有功利目的。
C.从环境看,小说的社会环境是一个民风淳朴的村庄,没有受太多功利观念的影响,所以吴贵平才没有任何顾虑地救人。
D.从写法看,小说的语言描写很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镇长的官僚腔透露了他的狭隘与急功近利;吴贵平的欲言又止,显示了他内心的矛盾。
E.从主题看,小说讽刺的意味大于赞颂的意味。当前为了追求政绩,某些领导搞形式主义、面子工程;为了吸引眼球,某些媒体再造新闻、夸大渲染,这都令人深思。
(2)这篇小说在情节设置上的最大特点是“一波三折”,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小说出现的几次波折。(6分)
(3)小说的结尾,作者写道“现场一片沉默……”,请你根据作品分析一下,镇长、记者们以及吴贵平的内心各有怎样的心理活动?(6分)
(4)小说中的吴贵平因以为落水者是自己溺水而死的儿子而去救人,他还能否被称为“英雄”?请联系文本、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气象大家的大气象
1916年,叶笃正降生于天津一个前清道台家中。19岁考入清华大学,两年后,认识了学长钱三强。在这位日后影响中国的物理学家的劝说下,叶笃正放弃了自己喜爱的物理专业,选择了当时对国家更为实用的气象学。1945年叶笃正前往美国,师从世界著名气象和海洋学家罗斯贝。硕士、博士都师从叶笃正的黄刚说:“叶老最受益的就是罗斯贝的治学精神。在中国一般是老师讲,学生听;但是在国外学生经常会打断老师,提出问题。罗斯贝重视事实,一切都从事实出发,他总是朝前看,视野很阔,不是就事论事来讨论一个具体的问题。”这种治学方式后来也延续到了叶笃正身上,叶笃正认为自然科学要以事实服人,他最不能接受“似乎、好像、大概”选样的字眼,如果谁的论文中出现类似推论都会被立刻划掉。
1949年叶笃正结束在美国的学业,他的博士论文引起了美国气象界的关注,并借此获得了一份年薪4300美元的工作,而当时,美国一个大学教授年薪也只有5000美元。但是叶笃正选择了离开,他对导师罗斯贝说:“我觉得新中国是有希望的,我想为自己的国家做点事。”1950年l0月,在新中国正欢度第一个国庆日时,叶笃正与妻子登上轮船,辗转回到了中国。
回国后的叶笃正,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工作站主任,在西直门内北魏胡同一座破旧的房子里开始了中国的气象研究。整个气象室十多位成员,没有一张像样的天气图。叶笃正曾向弟子们描述当时的工作状况:“没有图,我们自己画,第一张图画出来,是五百毫巴地面图,相当于五公里左右高度的天气图,气象室所有的人专门做了庆贺。”在当时,天气图在国外是最普通的配件,做研究做预报都要用,可中国没有。这幅图画成后,中国科学的天气预报起步了,天有不测风云的时代慢慢在中国结束了。
1984年,几位美国气象学家专程来到中国,寻求叶笃正的支持。这一次合作的成果,被叶笃正认为是自己最大的贡献。当时,他已接近古稀,因开创了国内大气动力学的研究,已是世界上著名的气象学家之一。但这一次,他又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另一领域,成为“全球变化”这个国际研究新领域在中国的开山鼻祖。
2005年12月,学经济的丑洁明在叶笃正门下学了四年后,顺利完成博士论文。很多人都很吃惊,气象学家为什幺要招一个学经济的研究生,叶笃正的回答是“我们是互相学习”。
2006年1月11日,中科院大气物理所305室,十多平方米的房间里摆了5张办公桌,叶笃正的办公桌放在最里面,桌上杂乱地堆积着两厚沓学术刊物,一盏工作了10多年的老式台灯还在继续“服役”。91岁的叶笃正每周一、三、五的早上,会准时出现在办公室。“所里给叶老安排了一个单独的办公室,可是叶老喜欢跟年轻人在一起,就把自己的办公桌搬到我们办会室。”黄刚说。叶笃正从不认为自己是权威。总把自己的成绩归功于他人,他常常挂在嘴边的就是“个人离不开群众,荣誉归于大家,要感谢舞台。因为舞台是太家给的:要感谢大家,因为单人唱不成戏,配角甚至更光彩……”
在大气物理研究所,所有的人都把叶笃正尊称为叶者,叶笃正的秘书崔桂云说:“几百人的所里,80%的研究人员都是叶笃正的学生。作为晚辈,我们跟叶老在一起,从来不用担心相处问题。他不会因为你资历浅而不重视你,也不会因为你声望高而轻信你。你可以轻松地跟他开玩笑,不同意他的观点也可以直接跟他争辩。”曾经有报纸报道叶笃正任何时候身上都会带一个小本子。黄刚说:“从年轻时叶者一直如此。这样方便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和问题。他会在每次上班时跟我们分享他本子里的新想法和新信息,供我们参考、跟我们一起探讨。”在黄刚看来,老师的阅读面非常宽泛,他总是能够迅速捕捉到其他领域可以借鉴或者衔接的方法,运用到气象研究中。“他的视野起码超前20年。”
【相关链接】
①在近60年的科学生涯中,叶笃正在大气动力学、青藏高原气象学、东亚大气环流以及全球变化科学等领域成就显著,被公认为是我国现代气象学奠基人之一。近年来,叶笃正一直从事如何利用全球变暖的正面效应、降低负面效应的研究。2003年他首次提出了“有序人类活动”的概念。同年,87岁的中科院院士叶笃正代表中国人第一次获得了国际气象界的“诺贝尔奖” ——“国际气象组织奖”。 2005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0年,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一颗小行星被以叶笃正的名字命名。《坐看风云七十载》
②叶笃正使中国气候研究走进一个涉及科学、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的系统工程。他科研上的“朝前”和“超前”眼光,既来自于打破常规的治学精神,也来自于日积月累的学识素养。《人民日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清华大学,叶笃正放弃了自己喜爱的物理专业而选择了气象学,这是因为他接受了学长钱强的“气象学对国家更为实用”的观点。
B.叶笃正之所以能顺利完成在美国的学业,博士论文也引起气象界的关注,并在以后多次获得国内外奖项,都是因为有罗斯贝的影响。
C.阅读材料中三次引用黄刚的话,第一次表现的是叶笃正的治学精神,第二次表现叶笃正的年轻心态,第三次表现叶老搜集材料的习惯。
D.叶笃正说:“单人唱不成戏,配角甚至更光彩。”这话一方面表现出叶笃正的谦逊,一方面说明他认为在研究中别人的贡献是主要的。
E.本文选择典型事例,不仅介绍了叶笃正的求学经历、治学态度和学术成就,还从待人处事角度为我们展现出叶老可亲可敬的一面。
(2)作为一个气象学大家,叶笃正主要有哪些方面的成就?请根据材料简要回答。(6分)
(3)叶笃正的大气象表现于独特的人格魅力,材料表现了他哪些人格魅力?请简要概括。(6分)
(4)叶笃正之所以有很高成就,有多方面的原因。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历年高考语文广东试卷表达题
五、语言表达与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26日晚19时左右,一艘准备返港避风的鱼船在大亚湾金门塘海域被“浪卡”带来的强风吹翻,船上3名渔民落水,危如累卵。
B.王教授对网络语言不仅不赞一词,反而苛评有加,他认为这不仅无助于学生语言素养的提高,而且对汉语的规范发展也极为不利。
C.“初唐四杰”中的王勃自幼兰质蕙心,聪颖过人,七岁时随口吟咏出的《咏鹅》早已成了同龄孩子课本上的经典作品。
D.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保持社会经济良好的发展态势,就必须力戒浮躁心态,坚决反对坐而论道,而应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有人认为科学家终日埋头科研,不问家事,有点儿不近人情,然而事实却是对这种偏见的最好说明。
B.滥用外来语所造成的支离破碎的语境,既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和谐,影响了汉语表意功能的发挥,也消解了中国文化精深的内涵。
C.古人类学家贾兰坡早期及国家文物局近期分别主持的两项重大考古发现表明,永定河这条天然走廊是“古人类移动的路线”。
D.他做事认真,待人诚挚,在生活和工作中,确实用自己的行动塑造了巨大的人格力量,感动和引导着周围的人们。
15.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②当我们看到建筑中的回廊、栏杆、台阶、屋檐、门窗等时,就会触景生情,这些形象本身就是诗一股的语言。
③反过来说,由于文学的积淀,中国古代建筑的形象也变得含情脉脉。
④这些建筑形象,都诗化了,情态化了,所以都是那么感人。
⑤这种形象,很多与建筑有关。
⑥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在于其形象化,以形感人。
A.⑥⑤①④③② B.⑥⑤①②④③ C.①②④③⑥⑤ D.②①③④⑥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