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总结网 > 考试 > 学历类考试 > 高考频道 > 高考科目 > 高考语文 >

历年语文高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 刘惠2 高考语文

  坚持就有结果,辛苦必有收获。高考加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历年语文高考试题,仅供大家参考!

  历年语文高考试题第一部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与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麻痹(pì) 纤纤玉手(xiān) 绩优股 不可思议

  B.拓印(tà) 明眸善睐(móu) 一幅画 再所不惜

  C.墓碣(jié) 履险如夷(lǚ) 观摩课 因缘巧合

  D.铁砧(zhēn) 蜚短流常(fēi) 仪仗队 毋庸讳言

  2.依次填入下列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 的东西。但是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 他知道自己要灭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的优势,而宇宙对此一无所知。

  A.软弱 纵使 尽管 B.脆弱 纵使 因为

  C.脆弱 虽然 尽管 D.软弱 虽然 因为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多西是乔布斯精神的继承者,他看起来沉默寡言,但如果谈论到货币问题,他立刻就会口若悬河,甚至会给你上一节这方面的历史课。

  B.韩敏不仅精于人物和花鸟,其他画种也有不少成就。这种雅俗共赏、涉猎广泛的创作态度,恰恰正是海派绘画最突出的特色。

  C.至此,因继承引发纷争并绵延5年之久的历史积案圆满地执行终结,当事人之间10余年的恩怨纷争也一笔抹杀,确保了清江水布垭水利枢纽工程的正常建设。

  D.两人一来一往的交叉质询,有点像中国武术中的拳脚过招,双方并不发生正面的争辩,但都能使听众心领神会其中的锋芒。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他们没有时间考虑将来有了孩子怎么办?长期租房和没有北京户口的艰难现实,让北漂族真切体会到了究竟什么才是“累”?

  B.据说当时外面的人想寄信给当地人,会先到油漆店查询色彩名称,然后在信上写明:南非开普敦波卡普马来区阳光橙色主人收,即可。

  C.“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要体恤农民的心理感受,为他们保留一处精神田园,让农民心有所依,情有所寄。

  D.俞天任,旅日工程师,网名“冰冷雨天”。他的最新作品《谁在统治着日本》,对日本高级公务员制度的由来,发展以及利弊做了详细的介绍。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双十一”期间,许多网络诈骗分子瞄准了消费者抢购期间放松警惕的机会,重重设陷阱,弹窗口、假客服、假链接、网络诈骗等手段层出不穷。

  B.在两连败中阿联疲态明显,甚至出现了抽筋现象。这些危险的讯号都在告诫老尤对阿联的使用要慎重,否则,如果使用过度,后果不堪设想。

  C.奢华晚会被叫停,某些长期依赖公款消费支撑的文艺团体叫苦不迭,但那些已经面向市场、具有现代管理能力的团体,并没有受到多大影响。

  D.丹麦盛产琥珀饰品,往往由高品质、经过特殊工艺处理的银边镶嵌,突出琥珀的天然本质特点,设计大方简洁,成为琥珀粉丝们的最爱。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俗文化的广告传播

  什么是俗文化?汉字的“俗”是由“人”和“谷”两个字组成的,意为人要吃饭,人和谷子在一起就是“俗”。可见,“俗”就是指大众的日常的现实生活,具体包括俗人、俗事、俗物、俗心、俗举、俗话等。从这一角度看,俗文化自然就是指与世俗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了,相似的称呼有民间文化、平民文化、市井文化等。广告是一种信息传播,也是一种文化传播。广告与俗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许多广告中蕴涵着俗文化,借俗文化实现传播目的,同时也影响着俗文化的发展。

  作为俗文化的重要表现,民间心理在广告中的表现非常典型。首先是安土重家的心理。宗法制的熟人社会给人们一种自适的安全感,因此人们不习惯在流浪中追寻生活,安土重家的心理十分强烈。展现这种心理的广告作品很多,如孔府家酒广告,“孔府家酒,叫人想家”深深道出了久别故里的游子情。二是趋同求稳的心理。这种心理在中国民众中普遍存在。“神州行”广告中葛优的独白“这就跟进饭馆一样,一条街上,哪家人多我进哪家”,所借用和针对的正是趋同求稳的国民心理。三是敬官畏上的心理。中国民众经历了长期的封建专制,对官员普遍有一种敬畏加羡慕的心理。许多广告都牵强附会乃至胡编乱造地挂上皇家招牌,正是迎合或者说利用了这一点。

  当然,广告在传播俗文化的同时也影响、改变了俗文化。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渲染与强化作用。民众有所好,广告必甚焉。如以节庆为背景的广告,节日未至,它已铺天盖地渲染节日的喜庆气氛,以唤起观众对于传统民俗的认同,引导受众的消费动机。这类广告冲击着受众,无形中也对俗文化起了积极的渲染与强化作用。二是贬抑与扭转作用。如果说前面所述是广告对俗文化的“扬”,这里谈的则是广告对俗文化的“弃”。近年来西方节日在我国的影响不断扩大,国内商家经常借机大作广告,诱导消费者追随异域文化情境,这些洋节日在我国城市青年一代中甚至出现了反客为主的趋势。再如,麦当劳近年在中国大做广告,受广告传播的影响,不少中国家长形成了这样的认识:疼孩子就带孩子去吃麦当劳。这些都对中国的节日、饮食等文化带来了冲击。

  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表现,广告有意追随俗文化、利用俗文化,以求给受众熟悉感,增加广告的亲和力;而广告中的文化内容,特别是其中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经过传播会渗透到受众心里,反作用于社会文化。俗文化的广告传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广告表现粗俗,内容误导大众。那么在广告文化盛行的今天,如何优化俗文化的广告传播?我们认为,一方面广告人要强化社会责任感,切莫以媚俗、滥俗的方式表现庸俗、鄙俗的内容,因为这既是对俗文化的歪曲,也是对社会责任的轻视。作为大众传媒之一的广告在传播商业信息的同时还必须顾及人文教化的责任,不能惟利是图。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完善相关法规,加强对广告的引导和监管,及时处罚违法俗广告,促进广告与俗文化的和谐发展。

  6.关于“俗文化的广告传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俗文化就是指与大众的日常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它与广告密不可分。

  B.俗文化内容丰富,常常蕴涵在广告中,使得广告实现传播目的。

  C.安土重家、趋同求稳、敬官畏上等民间心理是俗文化的重要表现,很多广告的设计就是利用了这些心理。

  D.广告在传播俗文化的同时也影响、改变了俗文化,甚至给俗文化带来了冲击。

  7.下列不能体现广告对俗文化的“弃”的一项是

  A.国内商家借洋节日大作广告,诱导消费者追随异域文化情境,导致洋节日在我国城市青年一代中甚至出现了反客为主的趋势。

  B.麦当劳等洋快餐的广告宣传,促使中国家长对其过度追捧,这对中国的饮食文化产生了冲击。

  C.广告中的文化内容,特别是其中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经过传播渗透到受众心里,反作用于社会文化。

  D.有些广告以媚俗、滥俗的方式表现庸俗、鄙俗的内容,造成对俗文化的歪曲和对大众的误导。

  8.下列说法符合原文观点的一项是

  A.只要迎合或利用好民间心理,广告就能借助俗文化引导受众消费,实现广告宣传的目的。

  B.神州行、挂皇家招牌等广告投受众之所好,实现了商业宣传的目的;同时也对俗文化起了积极的渲染与强化作用。

  C.广告是大众传媒之一,既要传播信息也要传播文化,当下广告传播面临的问题就是表现粗俗,内容误导大众。

  D.对俗文化而言,广告传播是把双刃剑,只有广告人和政府部门共同努力,才能使俗文化的广告传播得以优化。

  三、(12 分,每小题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 题。

  李通,字次元,南阳宛人也。世以贷殖著姓。父守,身长九尺,容貌绝异,为人严毅,居家如官廷。初事刘歆,好星历谶记,为王莽宗卿师。通亦为五威将军从事,出补巫丞,有能名。莽末,百姓愁怨,通素闻守说谶云“刘氏复兴,李氏为辅”,私常怀之。且居家富逸,为闾里雄,以此不乐为吏,乃自免归。

  及下江、新市兵起,南阳骚动,通从弟轶,亦素好事,乃共计曰:“今四方扰乱,新室且亡,汉当更兴。南阳宗室,独刘伯升兄弟泛爱容众,可与谋大事。”会光武避吏在宛,通闻之,即遣轶往迎光武。光武初以通士君子相慕也,故往答之。及相见,共语移日,握手极欢。通因具言谶文事,光武初殊不意,未敢当之。时守在长安,光武乃微观通曰:“即如此,当如宗卿师何?”通曰:“已自有度矣。”因复备言其计。光武既深知通意,乃遂相约结,定谋议,期以材官都试骑士日,欲劫前队大夫及属正,因以号令大众。乃使光武与轶归舂陵,举兵以相应。

  更始立,以通为柱国大将军、辅汉侯。从至长安,更拜为大将军,封西平王。更始使通持节还镇荆州,通因娶光武女弟伯姬,是为宁平公主。光武即位,征通为卫尉。建武二年,封固始侯,拜大司农。帝每征讨四方,常令通居守京师,镇百姓,修宫室,起学宫。五年春,代王梁为前将军。六年夏,领破奸将军侯进、捕虏将军王霸等十营击汉中贼。

  通布衣唱义,助成大业,重以宁平公主故,特见亲重。然性谦恭,常欲避权势。时,天下略定,以病上书乞身。诏下公卿群臣议。大司徒侯霸等曰:“王莽篡汉,倾乱天下。通怀伊吕之谋,建造大策,扶助神灵,辅成圣德,破家为国,忘身奉主,有扶危存亡之义。功德最高,海内所闻。通以天下平定,谦让辞位。夫安不忘危,宜令通居职疗疾。欲就诸侯,不可听。”于是诏通勉致医药,以时视事。其夏,引拜为大司空。通素有消疾①,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十八年卒,谥曰恭侯。

  (节选自《后汉书·李通列传》,有删节)

  ①消疾:消渴病。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复备言其计 备:详细

  B.期以材官都试骑士日 期:期限

  C.征通为卫尉 征:征召

  D.重以宁平公主故 重:加上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私常怀之 ②句读之不知

  B.①新室且亡 ②臣死且不避

  C.①通因具言谶文事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

  D.①以时视事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11.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通“特见亲重”的一组是

  ①通亦为五威将军从事 ②从至长安,更拜为大将军 ③帝每征讨四方,常令通居守京师 ④以病上书乞身 ⑤通怀伊吕之谋,建造大策 ⑥其夏,引拜为大司空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通的父亲李守担任王莽的宗卿师,家境富裕,在乡里称霸一方,因此李通不满足于做个小吏,就辞官回家。

  B.下江和新市战事兴起,南阳动乱之际,李通和堂弟李轶一起商量着想和刘氏宗室中的刘伯升兄弟共议大事。

  C.李通奉命拿着符节从长安回到荆州镇守时,娶了光武帝的妹妹刘伯姬做妻子,她就是宁平公主。

  D.天下平定后,李通想辞官回家,侯霸等大臣认为天下安定了不能忘了危难关头的人,因此不同意他辞职。

  历年语文高考试题第二部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光武初以通士君子相慕也,故往答之。(2分)

  (2)时守在长安,光武乃微观通曰:“即如此,当如宗卿师何?”(4分)

  (3)通素有消疾,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为 农①

  杜甫

  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

  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远惭句漏令②,不得问丹砂。

  【注】①此诗是安史之乱后杜甫流寓四川卜居成都草堂时所作。②句漏令,东晋葛洪年老欲炼丹以求长寿,闻交趾国产丹砂,遂求为句漏令(句漏在今广西北流县),帝许之。

  (1)“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4分)

  (2)请简要分析“远惭句漏令,不得问丹砂”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1)睢园绿竹, ;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王勃《滕王阁序》)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乌鸟私情, 。 (李密《陈情表》)

  ,而不知其所止。(苏轼《赤壁赋》)

  (3)桑之未落 , 。(《诗经·氓》)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李白《蜀道难》)

  (4)子曰:“ ,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篇》)

  ,翠峰如簇。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五、(12分,每小题4分)

  16.根据语境,将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一段话,并将序号依次填入横线处。

  在我们眼前隔着那一条极为广阔的峡谷,对面群峰林立, , , 。在这群山后面或者上面,是一座座白皑皑的万古雪峰, , 。

  ①逶迤也不知道几百几千里,巍然耸立在那里

  ②只见黑压压的一片崇山峻岭,灰色的云彩在上面飘动

  ③简直分不清哪是云,哪是山

  ④从右到左,蜿蜒不知道有几百几千里

  ⑤偶然一失神,这一座座的雪峰仿佛流动起来,像朵朵的白云飘动在灰蓝色的山峰上面

  17.新春期间,中央电视台在各地进行“家风是什么”的民间采访。请根据下面的采访内容,以“家风”开头做简要概述,不超过40字。

  北京市民:父母的谆谆教导就是我们的家风!小时候父母经常对我们说的话是:“宁可日日下田地,不可天天串亲戚”“千金万银不及手艺防身”!……现在虽然父母都不在了,但他们话却依然记忆犹新!

  某摄影师:我家是祖传木匠,到我这一代是第四代了。小的时候,我给我父亲拉大锯。木匠行里有句话叫“百日斧子千日锛,大锯只需一早晨”。大锯太容易了,一早晨就能学会。但是我给我父亲做学徒,必须得拉三年大锯,父亲说这三年主要是让你磨磨性子,把性子磨踏实了,就是干什么事情都要一步一步来。

  迪拜的中国游客:不要贪小便宜。带孩子出来旅游,我一路上给他说,你出来代表的是我们中国人的整体素质,千万不能贪小便宜,不要让外国人看不起我们。如果你从小这个概念不强的话,长大了以后,小财你都慢慢贪,手就散了,然后各方面再收手的话可能就不容易了。

  家风

  18.阅读下面这则小诗,仿照划线句子的修辞和句式特点,续写一节文字。

  爱是永恒的存在

  像一朵花儿的姿态

  即使被冰雪覆盖

  娇艳总会卷土重来

  爱是永恒的存在

  六、(18分)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文玩核桃

  徐慧芬

  瞧见有些上了年岁的人吗?掌心里常滚着一只核桃。核桃质硬,壳上有自然孕生出来的纹样,捏在掌心里,不停地摩挲着,刺激着掌上的穴位,据说能防老年痴呆。这核桃若经人长久把玩,留下了古人的手泽,也可以当文物了。有人爱好收集这种核桃,当古董赏玩,故称之为文玩核桃。

  傅三是在四十岁后开始玩上的。祖上留下来一只核桃,色泽赭里透紫,泛出幽光,仿佛藏着些什么,一看就知年代久了。这核桃,个大,纹路深,圆形略扁,坊间称“大灯笼”,是收藏人的最爱。据家里长辈说,它曾是贡物,本有一对,是分不清你我的双胞胎。另一只在傅三爷爷小时候给弄丢了,实在是可惜了!

  因此,傅三的收藏有了目标,就想找到那只配对的。好些年下来,钱也折腾掉不少,大大小小、成双配对的也弄到一些。但祖上丢失的那一只,在哪儿藏着呢?这成了傅三心头的病。

  这天傍晚,傅三溜达到新居附近的一片绿地里,一群人正围住一白须老者。老人八旬模样,声气颇足,边说笑边摩挲手中物。这一瞧,傅三的眼一下子像被电击中,胸腔里的那颗心顿时跳得要蹦出来——老者的手中物,正是傅三心头多年来的念与想!

  傅三一步步地接近,渐渐地,与老人熟了。某一天,傅三备下酒菜,邀老人来家叙谈。酒酣耳热时,傅三转身捧出一只木匣来,掀开盖,大大小小的文玩核桃出现在老人眼前。傅三说,这是十多年收藏下来的。老人叫了声好。傅三又转身进里屋捧出一只小锦匣,开了匣盖,老人的眼热了起来,这一只核桃竟与他手上的一模一样,纹丝不差!

  傅三红着脸,把心摊开了,说愿意用这一大匣的核桃换下对方那一只来。老人不言不语,继续喝酒吃菜,半晌,才吐出几句话:小老弟,听没听说过君子不夺人所爱呀?我也好这物,照我的心思,也想出个价,把你的这只归了我,可我没言语呀!

  傅三的脸一下子红到耳根!傅三想,这话厉害呀!再细想,觉得老先生毕竟做人做得比他有境界,静下来心里便生出些惭愧来。此后傅三再没勇气提这事了。只是宝物亮了相,傅三偶尔也会把它捧在手上把玩一下,在人面前露露脸。有时呢,与老人聚在一起时,也让这一双宝贝暂时在同一双手里,拿捏拿捏,把玩把玩,然后再各归各。

  傅三与老人的友谊渐深,两家常走动,俩人常聚在一起谈古论今。又过了些年,老人已近九旬了,老伴也已去世,一个女儿又在外地,傅三就常常去老人那儿陪着聊聊天或帮着干些活。某一天,老人病重,躺在床上,对傅三开了口,小三啊,我怕不行了,死前能否圆我一个愿,把你那只核桃放我这儿,让我成双地玩几天,行不?

  傅三没想到老人会开这个口,沉吟了一下,心想,就当他是自己爹吧,临死的老人,让他高兴一点吧。于是赶紧回家把核桃取来,塞到老人手里。老人握着核桃脸上露出笑,对傅三说:小三啊,人活不过物,我也没几天玩了!看着老人油灯将灭的模样,傅三一阵心酸,忙岔开话题说些宽慰话。

  临终前,老人的女儿赶了回来。大家一阵手忙脚乱,谁知道老人手里的那对核桃竟不见了,大家都说没看见。傅三叹着气,帮着老人女儿料理完丧事,想起这对核桃,心里难免发堵,但也只能宽慰自己:权当它是陪老人去了。

  过了几天,老人的女儿找到傅三,端来一只瓷匣子。匣盖打开,傅三一下子跌入梦中!匣内竟一溜齐摆着四只形状、大小、纹路、色泽恰似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大灯笼”!脑筋转过弯来,傅三才知道这原来竟是四胞胎呀!这谁能料得到呢!傅三大叫一声:怪哉!老人女儿说,匣里留着老人的遗书,遵从父命,全留给你的。

  傅三的眼泪汩汩涌满一脸,把瓷匣捧在胸口好半天。平静下来,他只拈出两枚,另两枚让老人女儿收着,理由是:满易亏。

  19.请简要分析小说标题的作用。(4分)

  20.请分析文中划线的句子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4分)

  (1)老人不言不语,继续喝酒吃菜,半晌,才吐出几句话。

  (2)傅三的眼泪汩汩涌满一脸,把瓷匣捧在胸口好半天。

  21.小说倒数第二段情节设计出人意料,请分析其艺术效果。(4分)

  22.小说的主人公是老人还是傅三?请说说你的理由。(6分)

23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