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总结网 > 考试 > 学历类考试 > 高考频道 > 高考科目 > 高考语文 >

2017年全国大纲语文高考试卷(2)

时间: 刘惠2 高考语文

  2017年全国大纲语文高考试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领导干部只要设身处地地为百姓着想,就会同情百姓的处境,不会对百姓这样求全责备了.

  B.有人说:“生活提高了,生产就会提高.”这是舍本逐末的说法.实际上生产提高了,生活才能提高.

  C.这次错误虽然不很严重,但如果认为它不值一提,不引以为戒,以后就会吃大亏的.

  D.商品这个东西我们天天见它,有些人却置若罔闻,不去研究它的规律,这是极其错误的.

  E.只要你身临其境,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你就不能不为我们子弟兵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

  【考点】18:成语.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

  【解答】A、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境地.指站在别人的处境替别人着想.

  B、舍本逐末:比喻做事不注意根本,而只抓细微末节.抛弃事物根本、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枝节、次要的部分,句子说的是一些人说话做事不切合实际,而成语则是说的不注重根本,使用错误.

  C、引以为戒:是指把过去犯错误的教训拿来当做警戒,避免重犯.

  D、置若罔闻:好像没有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关心,句子说的是对一些东西漠不关心,这里属于大词小用,使用对象错误.

  E、身临其境:身体不在那个地方,却仿佛亲自到了那个地方.一般指听课时、看书时等.好像亲身经历过一样.

  答案:BE.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今年一季度中国外贸大幅度增长,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市场对人民币的信心显著增强.外界对人民币汇率有稳定预期,才愿意下更多的“长单”.

  B.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是改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可以促进全民阅读,更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社会科学文化素质.

  C.从已公布的14个省份的第一季度经济数据来看,多地实现开门红,目前经济增速仍延续了过去几年的“西高东低”,其中重庆、贵州增速领跑.

  D.研究人员表示,无论是从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增长速度上来看,夜间灯光都与所在地区的经济活动存在极其密切的联系.

  【考点】27:病句辨析修改.

  【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辨析病句时,单句先找主干,后理枝叶;复句要划分层次,辨明关系.

  【解答】A.句式杂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市场对人民币的信心显著增强”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市场对人民币的信心显著增强”和“主要因为市场对人民币的信心显著增强”杂糅,可取前者.

  B.搭配不当,“是改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中“改善服务体系”搭配不当,可将“改善”改为“完善”.

  C.成分残缺,“目前经济增速仍延续了过去几年的‘西高东低’”中“延续”的宾语中心词残缺,可在“西高东低”后加“的态势”.

  D.正确.

  故选:D

  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 。 , , 。很多人死去,又有很多人降生,但人类社会依然存在。人的生命如此,艺术的生命、万物的生命亦如此。

  ①让生命张开它隐形的翅膀

  ②但我们能够赋予它另一种更深层的意义

  ③最值得珍惜的东西往往最易消逝

  ④即使它消逝了

  ⑤它产生的影响却是不能以时光来计算的

  ⑥因此,生命又是一个不以生为始、不以死为终的过程。

  A.③④①⑤②⑥ B.③②④⑤①⑥ C.③②①④⑤⑥ D.③④②①⑤⑥

  【考点】26:排列句子顺序.

  【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先通读完题目提供的六句话,明确总体话题,找出其中的关键性词语(比如代词和关联词),然后结合材料的语境,注意前后语句的承接关系和对应关系,进行排序.

  【解答】解析:

  本材料大意是如何让生命永恒,根据选项,③排第一,⑥排最后,不要考虑,①②说的是东西消逝后,如何使它保持意义,②是紧承③的转折,④⑤是采用这种方法后的影响,所以排为:③②①④⑤⑥;

  故选:C.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人们总是喜欢接纳与自己相同的人,① 排斥与自己不同的人 。人们渴望被什么样的人群接纳,② 就容易变成什么样的人 。需要警惕的是,渴望被人群接纳的心理常常会让我们削尖脑袋,扭曲自己的个性,甚至做出违心的事情。最后,我们虽然被人群接纳了,③ 但自我却消失了 。

  【考点】2F: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分析】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语段的中心,然后根据横线前后的语境进行总结概括,注意字数的限定.

  【解答】解析:此类试题的解题思路如下,先浏览语段,把握大概内容,此段大意是有些人为了被接纳而改变自己,做违心的事情;然后看横线前后的内容, 以此作为依据确定横线上的内容和句式

  第一处,根据“人们总是喜欢接纳与自己相同的人”语意,这里“总是”是强调,言外之意就是“排斥与自己不同的人”;

  第二处,根据“人们总是喜欢接纳与自己相同的人”语意,即这些人具有相同的特点,所以“人们渴望被什么样的人群接纳”,那你必须变成那样的人,故填“就容易变成什么样的人”;

  第三处,根据“渴望被人群接纳的心理常常会让我们削尖脑袋,扭曲自己的个性,甚至做出违心的事情”语意,要融入一个集体,需要个性改变,甚至做出违心的事情,最后这个人完全改变了,故填“但自我却消失了”;

  答案:

  ①排斥与自己不同的人②就容易变成什么样的人③但自我却消失了

  11.下面是我国环保徽的标识,请写出该标识除了文字之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 个字。

  【考点】87:图文、表文转化.

  【分析】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要求是“请写出该标识除了文字之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 个字”,根据题目要求认真分析标志图,首先分析标志图的构成要素,然后根据构图要素分析该标志的寓意.

  【解答】本题是我国环保徽的标识,该标志图案由太阳、山、水和橄榄枝组成,根据标志中的太阳、山、水可以看出环保工作重责,根据标志中橄榄枝绿色具有喜悦、希望、平安、和平的象征义,根据橄榄枝的象征义可以看出涉及该标志的真正用意是建设美好的优美环境,根据以上分析可以运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该标志的构图要素,根据构图要素可以揭示标志的寓意;

  参考答案:

  构图要素:徽标由橄榄枝、蓝天碧水、太阳、山组成;

  寓意:这些元素代表着美好的生态环境,寓指我们环境保护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对污染的监督与治理,使天长蓝、水长清、山长绿,让人们永远生活在美好环境中.

  四、作文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日,北京市中关村第二小学一位家长在网上发文称,孩子遭到同学的“霸凌”,事后出现失眠、恐惧

  等急性应激反应,质疑校方处理不当。此后,网上逐渐出现不同声音,“中关村二小其他学生家长”等爆料,

  称发帖的“被欺凌”学生家长“夸大事实、借题发挥”。此事经互联网传播发酵,引发公众强烈关注。

  就此现象谈谈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得抄袭。

  【考点】91:材料作文.

  【分析】本材料的核心是“校园欺凌”,这是目前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校园本是一片净土,是孩子成长的乐园.孩子们在这里完成知识的汲取,同时,在这里也取得思想、精神的成长,甚至人格的树立.校园欺凌,确实是值得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的关注的事情.因为一件小的欺凌事件,对孩子来说,可能是改变孩子一生的大事,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是长远的,也可能是终身的.所以,要坚决杜绝校园欺凌的发生,还孩子成长的一片蓝天.这就需要,学校、社会共同行动.

  而,学校、社会甚至家庭看得更多的是孩子的成绩,而非他们心理的健康.这也是应引起全社会关注的一个问题.

  材料中“网上逐渐出现不同声音”,也是值得关注的一点,网络门前是非多,各种各样不同的声音,让人们失去了判断的依据和方向,事情的真相,也就难以寻找.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立意:

  1、杜绝校园欺凌的发生,还孩子成长的一片蓝天;

  2、比成绩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心理健康;

  3、超越小“是非”,寻找真答案.

  【解答】

  超越小“是非”,寻找真答案

  几天的喧嚣过后,备受关注的北京市某小学“校园欺凌”事件终究会有调查结果.然而不管真相如何,我们并不会有知晓真相后的释然.

  在任何一起校园暴力和欺凌事件中,孩子都是最受伤害的群体.涉世未深的他们,规则的意识尚未充分建立,对于个体之间的善意、尊重与和谐也还知晓不多.而当事件被成年人介入之后,调查与处理的方式,也都将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

  方式科学、妥当,对孩子们来说,将成为一次生命教育和尊严教育的好机会;方式不科学、不恰当,不仅不会产生好的效果,还会给双方孩子带来心理上的次生伤害.

  无论这起事件最终被定性为一起“偶发事件”还是一桩“校园欺凌”,都无法回避一个重要的事实:当前,大部分学校对于孩子的生命教育、尊严教育都还相对缺失,对于校园伤害和暴力事件的深层次认识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对于校园伤害呈现出的多种形式,如“冷暴力”“软暴力”“微欺凌”还知之不多、重视不够.在伤害发生之前、之中、之后的科学、妥善应对也还缺乏经验.

  回望过去几天,一起校园事件之所以成为全民围观的公共事件,一方面缘于公众对于真相的好奇,但更重要的是因为引发了普遍的担忧与不安,有关校园安全的忧虑,有关孩子能否在学校健康快乐成长的忧虑,有关学校能否给予孩子健康的生命教育和秩序观念的忧虑.

  面对校园欺凌这样一个世界各国普遍面对的难题,借鉴其他国家的成熟经验,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尽快明确相关标准,让广大教师、学生、家庭对什么是欺凌行为、怎样应对有清晰而明确的认知,是当务之急.

  孩子的事无小事,今天我们给了孩子怎样的当下,孩子就将还我们一个怎样的未来.


25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