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总结网 > 考试 > 学历类考试 > 高考频道 > 高考科目 > 高考语文 >

2017年语文高考题目及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时间: 刘惠2 高考语文

  高考时一定要有自信,自信是成功的先决条件。祝高考成功的!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7年语文高考题目,仅供大家参考!

  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一、论述类文本(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平民社会的另一个特点,是更多的人力资源被激活,社会变得更平等、更合理也更有效率,因此迸发出来的活力是以前的时代不可比拟的。科学变成了选拔人才的独木桥,这一政策使宋朝人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重视读书。宋朝儿童启蒙读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因此,宋朝的识字率、教育普及率大为提高。

  深厚的文化基础、安定的环境、优厚的待遇,使宋代成为一个文化异常发达的文质彬彬的朝代。明代著名文学家宋濂说:“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唐宋八大家,宋居其六。《全宋诗》的作者近万人,是《全唐诗》的四倍。宋词更是宋代文学最辉煌的代表,苏轼、辛弃疾、姜夔等词人成为后世不可能超越的顶峰。宋代的哲学、绘画、雕塑、瓷器等,在文化上也都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峰。

  宋代文化与以前历代最大的不同,是雅文化从俗文化中汲取了大量营养,中国文化头一次出现大众化和世俗化倾向。随着科举的普及和文化的繁荣,上层文化扩展到全社会,宋代平民百姓比其他朝代的人更为彬彬有礼,连市井小贩说起话来,都带着几丝文绉绉。与此同时,随着底层成员通过科举不断涌入上层社会,富于生活气息的底层文化与高雅的上层文化也开始大面积交融。在宋代以前,中国文学一直用典雅的文言文进行创作,宋代则开了以口语化的民间语言进行文学创作的先河。小说、评书、戏剧等俗文化在宋代蓬勃发展。宋代雅文化从俗文化中获得大量灵感。比如苏东坡就非常善于运用街谈市语:“如街谈巷说,鄙俚之语,一经坡手,似神仙点瓦砾为黄金,自有妙处。”市井文化的活跃自然激活了一定程度上已经僵化的雅文化,使宋代的上层文化富有生活性、感染力。宋代书法从以前庄严刻板的碑书变为更自然洒脱的帖书,士大夫绘画首次出现了百姓的货摊、城中的店铺、市民的生活,比如李嵩的《货郎担图》、王居正的《纺车图》以及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宋词更是将士大夫语言和民间语言融合起来,柳永等人的词受到上下层社会的共同欢迎,以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如果有人问我中国哪个朝代最适合穿越回去生活,我的答案是宋朝,因为大宋的市井文化悄然崛起,可以提供更适合普通人的文化娱乐。在瓦市勾栏中听评书,看杂技,在州桥夜市煎茶斗浆,在相国寺内品果搏鱼……以今天中国人的文化水平欣赏汉唐大赋之类的贵族文化无疑有些吃力,但如果穿越回宋代就可以找到种种平民化的文化享受。

  许多学者都说,宋朝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比唐代还伟大。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李约瑟博士说,宋代是中国“自然科学的黄金时代”。确实,从许多数字指标看,在唐代臂膀上建立起来的宋代,许多方面超越了唐代。唐代中国人口最多时才五千多万,而宋朝人口超过一亿。“四大发明”中有三项——活字印刷、指南针和火药出现在宋朝。有学者认为宋仁宗时期,宋王朝的GDP占当时全世界GDP的65%。综合各个角度,宋朝在历代王朝中确实是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最高的繁荣鼎盛朝代。

  (节选自张宏杰《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朝 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文化异常发达的文质彬彬的朝代,得益于其深厚的文化基础、安定的环境、优厚的待遇。

  B.宋代雅文化从俗文化中获得大量灵感。其表现为不用文言文,而用口语化的民间语言进行文学创作,评书、戏剧 等俗文化蓬勃发展。

  C.今天的中国人在文化上更乐意追求普通人的文化娱乐,如文中的瓦市勾栏听评书,看杂技,州桥夜市煎茶斗浆……

  D.汉唐大赋之类可以算得上是一种贵族文化,并不是每个中国人都有能力欣赏的。它的欣赏取决于欣赏者的文化水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随着科举的普及和文化的繁荣,全社会都弥漫着上层文化的气息,不但宋代平民百姓比其他朝 代的人更加彬彬有礼,连市井小贩说起话来,都显得文绉绉。

  B.市井文化的活跃自然激活了一定程度上已经僵化的雅文化,使宋代的上层文化富有生活性、感染力。“街谈巷说,鄙俚之言”同样具有妙处。

  C.柳永等人的词受到上下层社会的普遍欢迎,“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这是士大夫语言和民间语言融合起来的重要案例。

  D.从人口、科学文化的发展、GDP的价值创造等多项指标来看,宋代在唐代的基础上,拥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文化异常发达的宋代,不仅文化人士众多,宋词成就显著,而且在哲学、绘画、雕塑、瓷器等多项文化领域中均有不俗表现。

  B.在宋代,随着底层成员通过科举考试不断进入到上层社会,富于生活气息的底层文化与高雅的上层文化也进行大面积交融。

  C.宋代书法从庄严刻板的碑书变为更自然洒脱的帖书,李嵩、张择端等士大夫的绘画内容表现了市民百姓的生活。

  D.之所以称宋朝是历代王朝中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最高的繁荣鼎盛朝代,是因为宋仁宗时期,其GDP占当时全世界GDP的 65%。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19分 )

  崔郾传

  崔郾,字广略,姿仪伟秀,人望而慕之,然不可狎也。中进士第,补集贤校书郎,累迁吏部员外郎,下不敢欺。每拟吏,亲挟格,褒黜必当,寒远无留才。三迁谏议大夫。穆宗立,荒于游畋,内酣荡,昕曙不能朝。郾进曰:“十一圣①之功德,四海之大,万国之众,其治其乱,系于陛下。自山以东百城,地千里,昨日得之,今日失之。西望戎垒,距宗庙十舍,百姓憔悴,畜积无有。愿陛下亲政事以幸天下。”帝动容慰谢,迁给事中。

  敬宗嗣位,拜翰林侍讲学士,旋进中书舍人,谢曰:“陛下使臣侍讲,历半岁,不一问经义。臣无功,不足副厚恩。”帝惭曰:“朕少间当请益。”高釴适在旁,因言:“陛下乐善而无所咨询,天下之人不知有向儒意。”帝重咎谢,咸赐锦、币。郾与高重类《六经》要言为十篇,上之,以便观省。迁礼部侍郎,出为虢州观察使。先是,上供财乏,则夺吏奉助输,岁率八十万。郾曰:“吏不能赡私,安暇恤民?”即以府常费代之。又诏赋粟输太仓者,岁数万石,民困于输,则又辇而致之河。郾乃旁流为大敖②受粟,窦而注诸艚。民悦,忘输之劳。改鄂、岳等州观察使。自蔡人叛,鄂、岳常苦兵,江湖盗贼显行。郾修治铠仗,造蒙冲,驶追穷蹑,上下千里,岁中悉捕平。又观察浙西,迁检校礼部尚书,卒于官。赠吏部尚书,谥曰德。

  郾不藏赀,有辄周给亲旧,为治其昏丧。居家怡然,不训子弟,子弟自化。室处庳漏,无步庑,至霖淖,则客盖而屐以就外位。治虢以宽,经月不笞一人。及莅鄂,则严法峻诛,一不贷。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闻者服焉。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八十八•崔郾传》,有删改)

  注:①十一圣:穆宗之前的十一个皇帝。②敖:通“廒”,储存粮食的仓库。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B.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C.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D.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如退避三舍;军队住一宿也叫舍。

  C.《六经》,指《诗经》《尚书》《礼记》《论语》《周易》和《春秋》六部经书。

  D.礼部,古代的官署,隋唐起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学校等事宜。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3分)( )

  A.崔郾忠于职守,严格要求官员。他在吏部任职时,每次选拔官吏,都亲自把握考查标准,注重选拔人才;在虢州为官时,对下属官吏不赡养父母、不体恤百姓的行为给予了严厉批评。

  B.崔郾为人耿直,善于劝谏皇帝。他从祖上基业、国家安危和百姓生计的角度直谏穆宗勤于朝政,后委婉劝谏敬宗习读儒家经典,他的建议都被采纳。

  C.崔郾推行善政,体恤百姓疾苦。他在虢州修建粮仓和运粮通道,免去了百姓长途运粮之苦;在鄂州、岳州整治军务,消除了老百姓所受的盗匪之患。

  D.崔郾居室简陋,关心亲朋故友。他的房屋低湿漏雨,廊屋的宽度不足一步,到了下雨天,客人们只能打着伞穿着木屐站在屋外;他不积蓄钱财,经常周济亲朋好友,供他们办理婚丧大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陛下使臣侍讲,历半岁,不一问经义。臣无功,不足副厚恩。(5分)

  译:

  (2)治虢以宽,经月不笞一人。及莅鄂,则严法峻诛,一不贷。(5分)

  译: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 诗,完成各题题。

  送孔巢父赴河南军①

  皇甫冉

  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秋一雁过。

  闻道全师征北虏,更言诸将会南河。

  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

  共许陈琳②工奏记,知君名宦未蹉跎。

  注:①孔巢父,少时与李白、韩准等人隐居徂徕山,称“竹溪六逸”。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李季卿宣慰河南、江淮,孔巢父应李季卿之聘去河南军任左兵卫曹参军。

  ②陈琳是“建安七子”之一,才华出众,工于写章表奏记。

  8.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首联展现了送别图景,其中“江城”指送别之地,“新秋”指送别时间,“烟波”给送行抹上了凄迷色彩。

  B.“阻”字用得好,既指烟波浩渺,无法看到远去的船只,也指行舟为烟波所阻,含义丰富,给人想象空间。

  C.“闻道”“更言”表明了当时形势紧急,战斗激烈,朝廷已派大军去征讨北虏,又在南河会集了诸路将领。

  D.颈联实写了塞外的景象,用“乡人绝”和“战马多”对比,点出了孔巢父到边防后无同乡伙伴的境况。

  E.尾联借众人之口写孔巢父才华,相信他会顺利建立功名,一反上文消极低沉基调,表现了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

  9.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简析。(6分)

  答:

25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