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职高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高考的成功,要靠辛勤与汗水,也要靠技巧与方法。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7职高高考语文试卷,仅供大家参考!
2017职高高考语文试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成后面小题。
对语文教材修订的思考
杨 丽
对学生时代语文课文的回忆,是贯穿生命始终的一件乐事。《丰碑》中身落白雪的军需旅长的凛然与无私,朱自清《背影》中老父亲爬月台时的心酸与伟岸,《少年闰土》中深蓝夜空下那个项带银圈、手捏钢叉的十一二岁的捕猹少年的机灵与果敢,让我们一遍遍感受着民族精神、亲情、友情的震撼人心。看,这些少时课本上的文字,都已经根深蒂固于青年人的成长中,成为构建精神世界的一砖一瓦,作为他们精神根基的一部分。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每次学生语文教材的修订都会掀起一阵大讨论。不论是2013年对鲁迅的散文诗《风筝》的替换,还是2014年上海市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新版语文课本对《寻隐者不遇》、《登鹳雀楼》等8首古诗的删除,或是如今对《谁勇敢》一文的撤换、《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被换为《智取生辰纲》、《洲际导弹自述》被改为《网络表情符号》,都引起人们的议论,对这些修改,除了诟病或挑剔,显然也有一些积极的解读。如避免学生理解偏难、减轻学生负担、为避免学生盲目勇敢导致受伤、更契合现代和谐社会导向、更切合互联网时代的学生生活……然而,这些修改到底该不该,进步还是退步,还都需要专家或使用教材的师生来认定,但可以肯定的是,教材没有几十年不变地原地踏步。
语文教材一成不变或倒退复古,都不利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构建与发展。用心的教材内容应该突出时代特征,把握时代精神,用灵动有力的语言描绘大美的中国梦。文学作品的意义就在于让学生能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独立思考和积极思辨的精神,而不是寻章摘句或不假思索、人云亦云。用语文塑造青少年的思想之魂、精神之魂,中国梦的实现也才能有更加坚实的青年基础。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在对蕴含思想深度的文章的选择和解读上表现得更加明显。教材编撰部门、学生、家长,针对不同的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文章要符合所有人的口味本身就是一种妄想,所以我们也不必因为教材选择而焦虑。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学生获取知识和精神力量的渠道绝非只有教科书这一条。背负着从少年到老年的精神塑造重 任的,除了教科书,更有课外读物、历史文物、人生经验与阅历。我们对教科书,不必过分盲目信仰,但在删改上仍需要无比认真地对待。
对于极富思想性的文学作品,我们不能单纯地“贴标签”,用好坏对错来评价。时代是在发展进步的,文学作品的内涵和主旨在与现实的摩擦中契合而又不契合,那些曾经被认为是错误的观点看法在今天有了新的价值。教科书内容的更迭正是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社会气质和价值取向。所以,教材删改争议越大越不能大意、随意。在部分学生还没有足够的能力选择自己的教科书内容时,教育部门就要当好这个把关人。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他当时曾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而这次的“换血”中,也增加了古诗文及中华传统文化的比重,让下一代在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握紧青少年手上的“文化之根”,让中国梦的实现有着更加厚重的文化根基。
修订版教材虽然引起了一些争议,但仍然值得人们期待。修订总是在争议之中不断完善的。彼时的真理也可能沦为此时的谬误,而唯一的方法就是与时俱进,步步完善。这样,既有利教育现状,也连接中国的未来。
(选自《中国青年网》2016年5月25日,有修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丰碑》中的军需旅长,《背影》中的老父亲,《少年闰土》中的捕猹少年,让我们一遍遍感受着民族精神、亲情、友情的震撼人心。
B. 教材编撰部门、学生、家长,针对不同的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文章符合所有人的口味本身就是一种妄想。
C. 只有用语文塑造全国人民的思想之魂、精神之魂,中国梦的实现也才能有更加坚实的青年基 础。
D. 用心的教材内容应该突出时代特征,把握时代精神,用灵动有力的语言描绘大美的中国梦。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2013年对鲁迅的散文诗《风筝》的替换,如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被换为《智取生辰纲》,都是为了避免学生理解偏难。
B. 2014年上海市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新版语文课本对《寻隐者不遇》、《登鹳雀楼》等8首古诗的删除,是出于减轻学生负担的考虑。
C. 如今语文教材修订对《谁勇敢》一文的撤换,是 为了避免学生盲目勇敢而导致受伤。
D. 将《洲际导弹自述》被改为《网络表情符号》,更切合互联网时代的学生生活,是与时俱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作品的意义就在于让学生能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独立思考和积极思辨的精神,用语文塑造青少年的思想之魂、精神之魂,是语文教材的根本。
B. 学生、家长,针对不同的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文章符合所有人的口味本身就是一种妄想,所以教材编撰部门对教材删改争议完全不必在意。
C. 语文教材一成不变或倒退复古,都不利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构建与发展,教材修订要突出时代特征,把握时代精神,用灵动有力的语言描绘大美的中国梦。
D. 对于极富思想性的文学作品,我们不能单纯地“贴标签”,用好坏对错来评价,因为时代是在发展进步的,那些曾经被认为是错误的观点看法在今天有了新的价值。
【答案】1. C 2. A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题中C项,原文第三段“用语文塑造青少年的思想之魂、精神之魂”,“全国人民”为偷换概念。
点睛: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这种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题中A项,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被换为《智取生辰纲》”,是为了更契合现代和谐社会导向。属张冠李戴。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题中B项, “完全不必在意”错,原文为“教材删改争议越大越不能大意、随意”,属曲解原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赵咨字文楚,东郡燕人也。父畅,为博士。咨少孤,有孝行,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延熹元年,大司农陈奇举咨至孝有道,仍迁博士。灵帝初,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为宦官所诛,咨乃谢病去。太尉赐特辟,使饰巾出入,请与讲议。举高地,累迁敦煌太守。以病免还,躬率子孙耕农为养。盗尝夜往劫之 ,咨恐母惊惧,乃先至门迎盗,因请为设依,谢曰:“老母八十,疾病须养,居贫,朝夕无储,乞少置衣粮。”妻子物余,一无所请。盗皆惨叹,跪而辞曰:“所犯无状,干暴贤者。”言毕奔出,咨追以物与之,不及。由此益知名。征拜议郎,辞疾不到,诏书切让,州郡以礼发遣,前后再三,不得已应召。复拜东海相。之官,道经荥阳,敦煌曹暠,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谒候,咨不为留。暠送至亭次,望尘不及,谓主簿曰:“赵君名重,今过界不见,必为天下笑!”即弃印绶,追之东海。谒咨毕,辞归家。其为时人所贵若此。咨在官清简,计日受奉,豪党畏其俭节。视事三年,以疾自乞,征拜议郎。抗疾京师,将终,告其故吏朱祗、萧建等,使薄殓素棺,籍以黄壤,欲令速朽,早归后土,不听子孙改之。朱祗、萧建送丧到家,子胤不忍父体与土交合,欲更改殡,祗、建譬以顾命,于是奉行,时称咨明达。
(《后汉书•赵咨传》有删节)
4. 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 就:到任,就职。
B. 以病免还,躬率子孙耕农为养 率:率领,带领。
C. 妻子物余,一无所请 请:请示。
D. 不听子孙改之 听:听任。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博士”,博士是学校里学位最高、学问最渊博的人。
B. “孝廉”, 汉朝选举官吏的两种科目的名称:孝,指孝子;廉,指廉洁的人,合称孝廉。
C. “迁”, 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张衡传》中“再迁为太史令”。
D. “主簿”, 是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以前主簿官职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如《孔雀东南飞》中“主簿通语言”中的“主簿”,是指太守的属官。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咨至孝有道,侍奉并竭力保护老母。少年时期就死了父亲,因有孝行而被州郡推举为孝廉;遇盗贼来抢劫,害怕惊吓了母亲,便先到门口迎接强盗,并道歉求情,盗贼被感动。
B. 赵咨为官清廉,生活俭朴。虽然做过太守,但因病免职后,亲自种田养家糊口;计算时间领取俸禄;临终,嘱咐旧吏朱祗、萧建等后事要从简。
C. 赵咨善于避祸,保全自己。灵帝初年,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被宦官杀害,赵咨就称病推辞离开。后来,朝廷给予他议郎一职,他也以生病为由推辞不到任。
D. 赵咨名重当时,极受尊重。荥阳县令曹暠为了拜访赵咨,丢掉印绶,追到东海,拜见赵咨后,辞职回家,可见,赵咨受到当时人的极大推崇。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举高地,累迁敦煌太守。
(2)视事三年,以疾自乞,征拜议郎。
【答案】4. C 5. A 6. C
7. (1)(赵咨)被举荐做高官,几次迁升做了敦煌太守。(“举”“高地”“累迁”)
(2)(赵咨)做官(或“任职”)三年,因病自己请求免职,被征召做了议郎。(“视事”“自乞”“征拜”)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重点实词含义的理解,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C项中,“请”应该解释为“请求”。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例如本题就是采用了代入原文法,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题中就是练习语境,推测实词含义。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5.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在平时注意积累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尤其是在课文和课文注释中出现的有关知识,然后结合文本中该词的含义进行认证分析,来确定正误。题中A项,错误,古代“博士”是官职。
6.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解答此类题目,可将各选项内容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本题中,C项错误, “后来,朝廷给予他议郎一职,他也以生病为由推辞不到任”,不能说明赵咨善于避祸,只能说明他不慕名利,对做官没有兴趣。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进行比较选项,即可发现错误。
7.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文语句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析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句式,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题中得分点(1) “举”“高地”“累迁”;(2) “视事”“自乞”“征拜”。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
参考译文:
赵咨字文楚,东郡燕人。父亲赵畅,曾做过博士。赵咨少年时期就死了父亲,因有孝行而被州郡推举为孝廉,他都不到任,延熹元年,大司农陈奇举荐赵咨极孝顺有修养,因袭(其父)升为博士。灵帝初年,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被宦官杀害,赵咨就称病推辞离开。太尉杨赐特别征召,让他用幅巾为头饰进出(官署),请他参与讲论经典。被举荐做高官,几次迁升做了敦煌太守。因为多病免职回家,亲自率领子孙种田养家糊口。盗贼曾经夜晚到赵咨家抢劫,赵咨害怕惊吓了母亲,于是先到门口迎接强盗,接着要求给他们准备饭食并道歉说:“老母亲已年届八十,生病需要休养,家中贫困,无隔夜之粮,请求稍微留下点衣服粮食。”妻子儿女和其他物品,全都没有提出要求。强盗都惭愧叹息,跪下告辞说:“我们太无理了,真不该侵扰贤良。”说完都跑出门去,赵咨追出去送给他们东西,但没有赶上。从此赵咨更加出名。朝廷征召他做议郎,以病推辞不到任,皇上下诏急切责备,州郡官员以礼相送,前后多次,不得已才去应召。赵咨又被封为东海相。上任时,途经荥阳,县令敦煌人曹暠,是赵咨过去举荐的孝廉,在路旁迎接,赵咨却不停留。曹暠送他 到长亭,望着车辆过后的尘土没有赶上,对主簿说:“赵君名声很大,现在经过我的县界我不拜见他,一定会被天下 人耻笑!”于是丢掉印绶,追到东海,拜见赵咨后,辞职回家。他被当时的人推崇到了这地步。赵咨做官时清廉俭朴,计算时间领取俸禄,豪门大户都畏惧他俭朴清廉的品德。作官司三年,因病请求免职,征召为议郎。带病到了京师,临终时,告诉他的旧吏朱祗、萧建等,让他们采用薄殓素棺,有黄土垫底,想使尸体迅速腐朽,早归后土,不要听任子孙改变计划。朱祗、萧建送丧到家,(赵咨的)独生子赵胤不忍心父亲的尸体与黄土并合,想更改殡葬之法,朱祗、萧建领会赵咨的临终遗命,于是照办,当时人称赵咨为明达之人。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8. 颔联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9. 诗题“淮上喜会梁州故人”中的“喜”在诗歌中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8. 颔联的意思是:自从分手以后,便像两块随风飘浮的浮云一般飘荡不定,逝去的光阴如同流水一般,不知不觉已经十年。这一联抒发了岁月蹉跎(或:十年阔别)的伤感。
9. (1)通过神态描写(“欢笑”)来表现久别重逢之喜。(2)悲喜对比,有喜有悲,喜中有悲,毕竟两人重逢时都已两鬓斑白发稀疏。
【解析】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诗歌内容和情感的把握。题干中答题关键词“颔联”“ 意思”“ 心情”。答案应该包括含义和情感两个部分。颔联借“别后”“ 十年”直接抒发十年阔别的伤感。
点睛: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也有人称之为表达技巧),可以从抒情方式、修辞方法、描写手法等三个方面入手。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名篇名句默写
1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高》中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抒发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钱塘湖春行》描写西湖早春花草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吾尝终日而思矣 (2).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 万里悲秋常作客 (4). 百年多病独登台 (5). 乱花渐欲迷人眼 (6). 浅草才能没马蹄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本题中易错字“作”“ 徒”。
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三伯
刘家玉
小徐虽十分聪慧,高中毕业,未能考上大学;到外地打工,又吃不得苦,无奈,只好投奔时任东佳集团总经理的三伯。小徐认为当总经理的三伯为侄儿谋一官半职,找个 干活少、挣钱多的差事,应该说是小事一桩。
中午下班,三伯听说侄儿来了,特地赶回家共进午餐。小徐见三伯一家忙得风风火火,上酒上菜,边吃、边喝、边聊天拉家常,伯父伯母问这问那,还连连叫他吃酒吃菜,一家人的盛情,使得小徐很不好意思。
饭后,伯父问小徐:“来三伯这儿,有事吗?”
小徐回答:“三伯,我书不读了,父亲又不在人世,想找您安排一点事做做。”
不料伯父和霭的面容突然换上严肃的面孔,说:“侄儿啊,找我安排工作,你除能认得几个A、B、C的字母,还能干什么?你还是回去照顾你母亲吧。”说罢,三伯再也没有其它言语,当即乘专车走了。
小徐见三伯不帮他,只得无助地拖着比挂铅还重的双腿回到家。
妈妈看到回来的儿子,疲劳的眼神顿时亮了许多,他为儿子的前程喜出望外。
妈妈问:“孩子,三伯怎说的?……”
小徐张不开嘴,满眼的泪水,夺眶而出。
妈妈感到被人迎头泼了一盆冷水,不由得打了寒战。希望的风筝线断了。
儿子的出路在何方?
妈妈擦去泪水,挺直脊梁骨,说:“儿子,不要哭,世上的路都是人走出来的。”妈妈心里在流泪,怨丈夫未把小孩抚养成人,竟独自离去。
妈妈没有忘记丈夫临终前,在病榻上一手拽着儿子、一手拽着自己,生死离别,难舍难分,期待的目光盯着母子俩……
母子连心,儿子是母亲的心头肉。压着似千斤重担的妈妈,昼夜难眠。
妈妈认准一个理:“世上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我们农家人就想农家人的办法。”
霜前冷、雪后寒,小徐品尝过日月艰辛、世态炎凉的滋味,决心全身心地投入自己创业。他利用农村的原料,搞食用菌栽培、开发及研究。
他认准“食用菌”的前景,百折不挠。
小徐创业终于成功,自学大专函授毕业,被市委授予民营企业“专家”称号。
小徐大学毕业、创业出成果的喜讯,迅速传遍左邻右舍、长辈、平辈、同学,上门祝贺,络绎不绝。消息传到三伯的耳朵里,三伯随手回书。信中说:
小徐侄儿:听说你函大毕业、苦干有成,被授予民营“专家”称号,我甚为高兴。我全家向你表示祝贺。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成就未来,才能有竞争力。其余不多说了,如果我当时只仁慈地给你一个饭碗,你就不会奋发读书与艰苦创业,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
小徐看信后,不屑一顾地把信丢在一边……
不料当年创业 时主动借钱给他的债主告诉他说:“你欠我的债务不用还了。那钱是你三伯经我的手暗中资助你的。”
小徐这才知道:他三伯当初不帮安排工作,是激励他读书、创业的恩人。他回到家中,把三伯的信,恭恭敬敬地珍藏了起来。
(1)下列对这篇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三伯没有帮助小徐安排工作,要他“回去照顾你母亲”,是希望他先尽孝,再就业、创业。
B.小说细节描写很成功,比如“拖着比挂铅还重的双腿回到家”,运用夸张的修辞表达了极度失望后的沮丧、无助。
C.小徐看了伯父的信后,“不屑一顾地把信丢在一边”,说明小徐创业成功之后,不再崇拜伯父,并表达了对伯父的怨恨。
D.小说运用欲扬先抑的构思技巧,增加了小说情节的曲折性,制造了悬念,突出了三伯这一人物形象。
E.小说对小徐的创业过程一笔带过,写得过于简略,不能突出创业的艰辛,影响了小说主题的表达。
(2)小说在刻画三伯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3)作者塑造小徐妈妈这一形象的用意何在?试简要分析。
(4)小说的主人公是三伯,可是小说描写三伯的笔墨并不多,这是为什么?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答案】(1)DB。
(2)①关爱晚辈:对侄儿的到来,热情款待,问寒问暖;对侄儿的未来,苦心安排,让他自立自强;②目光高远:对侄儿希望安排工作的求助,他果断拒绝,激励侄儿继续求学、独立创业;③智慧长者:在侄儿求助时,冷静拒绝;在侄儿创业时,暗中资助;在侄儿成才后,写信祝贺。
(3)①结构上,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小徐妈妈得知三伯拒绝小徐要求后,鼓励孩子坚定信念,相信行行出状元,推动了小徐全心全意自主创业的情节发展;②内容上,充实了文章内容,丰富了人物形象,小徐妈妈的坚强、有骨气,小徐妈妈的鼓励支持,也成为了小徐苦干有成的原因之一。③手法上,形成对比,通过小徐妈妈与三伯在对小徐不同方式的关爱,体现三伯对侄儿的用心良苦。
(4)①从故事情节看,是形成情节突转的需要,先写三伯“不近人情”,中间大部分篇幅不提三伯,结尾让读者感到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②从艺术手法来说,如果全文都从正面来写三伯,就无法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达成引人入神的效果;③从塑造人物来看,实写小徐母子,其实是为了衬托三伯,更加突出了他的远见和对小徐的真爱;④从主题表达来看,把更多的笔墨放在侄子小徐的成长上,更能从侧面表现激励青年人(晚辈)自立自强的主题。
【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艺术特色。选项中A项,“是希望他先尽孝,再就业、创业”表述错误,应该是借此激励他;C项,“不再崇拜伯父,并表达了对伯父的怨恨”不合文意;E项,“写得过于简略,不能突出创业的艰辛,影响了小说主题的表达。”错误,小说的主题不是表达创业的艰辛,而是为了塑造三伯的智者形象。
点睛:本题属于综合题。考查的范围包括:小说的主旨、情节构思、人物形象以及形象塑造的方法。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①读全文;②抓标题;③辨文体;④找线索;⑤理层次。题中错误的选项主要是对小说情节、主题的考查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在刻画三伯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小说中人物形象,答题关键词“性格特征”,筛选关键情节,概括形成答案。由“对侄儿的到来,热情款待,问寒问暖;对侄儿的未来,苦心安排,让他自立自强”可以看出“关爱晚辈”;“对侄儿希望安排工作的求助,他果断拒绝,激励侄儿继续求学、独立创业”可以看出“目光高原”;“当得知这军容不整的“士兵”是烈士遗孤,将军表现出柔情的一面,喝住卫兵,抚摸鱼儿的头,爱抚着鱼儿。”可以看出“铁骨柔情”。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塑造小徐妈妈这一形象的用意何在?试简要分析”答题关键词“用意”。这是考查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答题应该从内容和结构上,结合小说三要素和主旨答题。
(4)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说的主人公是三伯,可是小说描写三伯的笔墨并不多,这是为什么”答题关键词“写三伯的笔墨并不多原因”。本题应该从小说三要素、主旨、手法角度入手答题,分析时注意结合原文内容分析,不能只背专业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