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试题及答案
既然自己选择了高考这一条路,那么跪着也要走下去,只有坚持到最后的人才是人生赢家。祝高考成功!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试题,仅供大家参考!
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试题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学对于人生普遍地存在着一个平行补偿的现象。人生是有限的,无论作为个体还是作为族群,人生拥有的时间、空间以及经历、体验都是有限的,并且这种有限性还作为一种虽不十分清晰但大致都能了然的普遍意识几乎伴随着人生的整个过程。问题是,在这过程中,人们的精神追求总是想突破这种有限性,对自己所未曾经历过的过往云烟,对自己尚未抵达的未来人生,甚至是对许多不可能的生命形态和人生形式,都充满着去重现、去幻想的欲望,以此延展自己的人生。这样的延展必须带有虚拟性体验和感受的质感,而非抽象的观念和推证的逻辑所能满足。于是,需要文学艺术责无旁贷地发挥人生功能。这也是无论人类的科学技术、传播手段如何发达,文学艺术总不会退出人生舞台的重要原因。
从时间方面来说,文学习惯于“却顾所来径”,对于人类过往的故事、斑斑陈迹的历史会投入较大的关注,相对而言,对未来世界的幻想在力度上和数量上都显得薄弱得多。科学幻想文学和社会幻想文学,尽管是文学门类中非常引人注目的部分,但相对于汗牛充栋的历史小说和历史题材文学来说,几乎可以说是沧海一粟。而历史文学几乎是与人类文学共生共存。这一文学现象充分显示了人作为一种文化动物,对自己历史的一种深深眷念情绪,也反映着人类文明意识中的一种补偿心理。
从空间方面来说,文学习惯于海阔天空,对现实的人类所能看得见却无法抵达的天空或太空,对现实的人类所幻想但无法感受的地府与泽国,会保持持久而浓厚的兴趣,相对而言,对同样也是现实的异域风情和民国情调想象的热忱就差一些。在以幻想为基本构思法的文学作品中,文学家的思维似乎更喜欢上天入地,幻想性作品的作者一般都愿意将想象的热忱投入未知的海底与地底或是天空和太空。作者的想象超出了我们的世界,在一个个完全未知的和无法验证的世界里作精神的翱翔。作者不是在现实空间上刻划故事,而是要在虚拟的幻想空间展示自己的想象,以补偿现实空间对于人的感觉的限制。这无疑是人生经验的一种伸延,是对人生经验甚至想象力有限性的一种补偿。
人生的精神延展还包括情感方面。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育生了许多方面的情感需要,而人类个体的情感体验总是无法完全覆盖这些情感需要,于是通过文学艺术的补偿功能延伸这些情感体验,填补各种情感空白,这也是文学艺术作品之于各个时期的人们都有长久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人的情感需求的丰富性不仅体现在对诸如爱情、亲情等积极、美好的情感充满着体验和感受的愿望,而且体现在对于一些诸如悲哀、痛苦、孤独和绝望的情绪,又不能让这些情境危及已身安全,便只能接受非直接的方式和虚拟的途径。文学艺术能够为人们提供这种欣赏的文本,能够为人们提供这种间接体验和虚拟性感受的理想情境。这一意义上,文学艺术恰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之于人生的情感延展和补偿的功能。
(摘编自朱寿桐《文学与人生十五讲》)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生的有限性体现在主观与客观两个维度,而在人生的整个过程中几乎一直伴随着对这种有限性的普遍意识。
B. 人们总是试图通过重现、幻想过去与未来的不同生命形态与人生形式,来延展自己的人生,突破人生的局限。
C. 人类的科学技术、传播手段不论如何发展,也不能取代文学艺术对于人生的作用,因此文学艺术不会退出人生舞台。
D. 文学内涵的巨大丰富性由人生延展的需求构成,但是文学对于各个维度的延展所用的力量完全不一样。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时间的维度上,同对未来的幻想相比文学更加偏爱过去的历史,这从历史文学与科幻文学的数量对比上就可以看出来。
B. 在空间的维度上,文学更偏重于在虚拟的幻想空间展开想象,而对现实中异域风情和异国情调的想象就缺乏热忱。
C. 文学艺术的补偿功能能够满足人类个体的体验无法覆盖的情感需求,使文学作品在各个时期都能拥有长久的魅力。
D. 作者引用亚里士多德与德莱登的观点来证明多数人在文学中对于情感的偏爱是有理由的,这与现实中并不一致。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去往西天所经历的各国在现实中无法找到对应的地域,是因为作者完全是在虚拟的空间展示自己的想象。
B. 儒勒•凡尔纳的《月球探险记》《地心旅行》表达了人类上天入地的兴趣,作家的想象在无法验证的世界里作精神的翱翔。
C.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通过林冲遭受迫害,妻离子散,游荡荒野等情节,使人们在欣赏而非实践的意义上直接地体验消极情感。
D. 高鹗在续写《红楼梦》时将虚写宝玉成婚和实写黛玉焚稿安排在同一时间,在对比中更多地刻划悲情场面,满足了读者的期待。
【答案】1. D 2. B 3. A
【解析】
1. 试题分析:“文学对于各个维度的延展所用的力量完全不一样”文中没有依据,无中生有。
2. 试题分析:原文“相对而言,对同样也是现实的异域风情和民国情调想象的热忱就差一些”,选项“对现实中异域风情和异国情调的想象就缺乏热忱”曲解文意。
3. 试题分析:原文“在现实中无法找到对应的地域”和“作者完全是在虚拟的空间展示自己的想象”没有因果关系,强拉因果;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此题A项强拉因果。
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吃过了吧
童树海
陈春的父亲老了,可他偏要一个人住在乡下,说是离不开老家的绿水青山,更离不开老家的老邻居们。可陈春哪放得下心,在陈春的再三请求之下,父亲终于进城来了。
自打父亲进城后陈春还是很孝顺的,能推的应酬一律推掉,只要能抽得出时间,就陪父亲下棋、散步、喝茶、聊天,可是最近他却因此有了些烦恼。
无论是在电梯里,还是在小区散步,只要见到人,尽管素昧平生,父亲总会笑眯眯地问上一句:“吃过了吧?”而对方听后一脸茫然,或者面无表情地昂着头扬长而去,甚至还有人面露鄙夷之色。
这样的遭遇一多,陈春便有些尴尬了,趁没人时低声说道:“爸,以后不要认不认识的都打招呼,咱老家兴这个,可城里人不兴的……”
父亲一直乐呵呵的,好像根本没觉察到人家的冷漠,还反驳说:“儿子,你怎么知道城里人不兴这个?再说了,即使他们不兴这个,我主动打招呼总不是坏事吧?城里人不是讲礼貌吗,我这就是讲礼貌,不对吗?”
陈春听了苦笑一声,父亲老了,多年的生活习惯一下子改不过来了,慢慢来吧。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陈春发现他不仅没能改变父亲,事态的发展反而出乎意料……
这天黄昏,陈春照例陪父亲在小区花园里散步。正走着,迎面过来一个人,神色严肃、不怒自威,一身名牌西装十分得体,一副不苟言笑的样子。陈春记得父亲曾经向他问好,当然了,人家的反应是一脸漠然,好像根本没听到。就在这时父亲就像遇见自家亲戚似的笑吟吟地又开口了:“他大哥,吃过晚饭了吧?”
令陈春暗吃一惊的是,那“西装大哥”竟然破天荒地挤出一丝生硬的笑容,然后语调不太自然地说:“吃过了,这个——你也吃过了吧?”
再往后事态的发展越发奇怪:给父亲报以笑容的人越来越多,并且回以问候的人也越来越多,他们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自然。最令陈春感到惊讶的是胖大婶。
胖大婶跟陈春有过过节。有一次,陈春正散步,一只小狗忽然蹿出来,“哇呜”一声扑向陈春,吓得陈春忙不迭地一跳,腿没咬伤,可裤管给撕扯坏了。
这时小狗的主人,也就是那位胖大婶过来了,陈春没让她赔裤子,只是说了一句:“把小狗拴好。”谁知引得胖大婶大怒道:“你这么个大男人怎么跟小狗一般见识呢?你是人,它是牲畜,知不知道?”一句话把陈春噎得无语,跟这样的人真是无法沟通了。从此以后,陈春见着胖大婶便“目中无人”,而胖大婶同样当他透明。
父亲每次见了胖大婶都打招呼,不出所料,胖大婶每次总是从鼻子里哼一声,一脸不屑地走开。
可这一天情况有了变化,当父亲再次一脸笑意地问胖大婶吃过没有时,大婶竞回了一句:“吃过了吃过了,他大哥,你也吃过了吧?”
陈春听完发了半天愣。
不久后,父亲要回老家了,陈春怎么留也留不住,因为种瓜种豆的季节到了,父亲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果你不睬土地,那它也什么都不给你。就这么简单。”
父亲回老家后,陈春便独自散步。一位大爷见着陈春就问道:“小伙子,你爸呢?”
陈春忙停下来,一五一十地告诉对方父亲暂时回了老家,大爷听了点点头,又笑着一竖大拇指,说:“你爸是个好人,你也不错,对你爸特好,我们都看在眼里呢。”
陈春听了,一时间心潮起伏,继续往前走时,对面走来那位“西装大哥”,还离着老远,“西装大哥”就一脸友善地问道:“你好,你爸呢?”
陈春忙回答:“你好你好,我爸回乡下了。”
话一出口,陈春心里舒坦极了,原来问候陌生人并不是件令人尴尬的事。而当有一天遇见牵着小狗的胖大婶时,陈春发觉自个儿说话顺溜极了,简直是脱口而出:“你好,遛狗呢?”
胖大婶笑道:“是啊,你好!对了,你爸呢?好长时间不见他了,去哪儿了?怪想他的。”
再然后,陈春发觉小区里的人们不再像以前一样见面板着脸了,而是挂着友善的笑,试探着互相问候起来。
种瓜便得瓜,种豆便得豆,父亲说的一点没错。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吃过了吧”为题,父亲的一句简单的问候在文中贯穿始终,推动情节发展,题目起到了线索的作用。
B. 文中倒叙陈春与胖大婶的过节,是由点及面地写出小区人物的冷漠关系,与之后小区风气发生变化形成对照。
C. 以陈春的视角叙述,陈春从乡村来到城市,是城市与乡村的区别的见证人,读者透过他的眼睛可以更好地感受主旨。
D. 小说旨在表现人情之美,以先抑后扬的手法,展现出即使现代社会的冷漠关系中人们心底还是在呼唤真情的主题。
5.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句话两次出现在文中,试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6. 小说中的“父亲”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第一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出现在小说中间部分,其前主要描写了“父亲”在小区中坚持问候邻居,最终获得大家热情回应的故事,是父亲的“种”与“得”。其后是父亲回老家后,“陈春”发现邻居们对“父亲”的想念以及“陈春”与邻居们关系的改善,“父亲”的“种”福及“陈春”的“得”,因此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次的出现是在文章结尾,“种瓜得瓜种豆便得豆”,这是“陈春”对“父亲”的做法彻底的承认与赞赏,是对文章的总结与升华。
6. 善良淳朴:“父亲”来到城里后主动与遇到的邻居打招呼;父亲回乡下后邻居们都表达了对他的想念,这些都表现了父亲的善良淳朴。热爱土地、热爱劳动:父亲到了种瓜种豆的季节就坚持要回乡下种地,说明他热爱土地热爱劳动。勇于、善于坚持:父亲到城里后与邻居打招呼,从最初无人理睬一直坚持到最后回应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自然,说明父亲做事情勇于且善于坚持自己的正确想法。有生活智慧:父亲能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样的农业劳动中总结出为人处事的原则,说明父亲有着中国老一代农民的生活智慧。
【解析】
4. 试题分析: “陈春与胖大婶的过节”的内容不是倒叙。
5. 试题分析:首先答出这句话的表达的内容“是父亲的‘种’与‘得’”和对 ‘陈春’对‘父亲’的做法彻底的承认与赞赏“,再从结构的角度分析承上启下和升华主旨的作用。
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父亲到了种瓜种豆的季节就坚持要回乡下种地,说明他热爱土地热爱劳动”等情节中概括出其“热爱土地、热爱劳动”的性格特征。
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善良淳朴”“热爱土地、热爱劳动”“勇于、善于坚持”“有生活智慧”的角度概括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
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沈尹默先生的学品与人品
戴自中
沈尹默先生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他卓绝不凡的书艺、书道;更是他不事张扬的极致文品、人品。
浙江省吴兴县竹墩村的沈氏,相传是齐武帝永明年间齐梁体文坛领袖沈约的后代。竹墩沈氏一脉,诗人气息长存,名人辈出。父亲在陕南为官。清光绪九年五月七日,沈尹默诞生在这个富有文化修养的官宦之家,家学渊源,自幼便受到了熏陶。沈尹默在自述中写到青少年在定远生活中曾说:“定远原是僻邑,而官廨后园依城为墙,内有池亭花木。登高远望,则山野在目。河流湍急有声,境实静寂。每当课余,即往游览,徘徊不能去。春秋佳日,别无朋好可与往还。只同兄弟姊妹聚焦,学作韵语,篇成呈请父亲,为评甲乙。山居生活,印象至深,几乎规定了我一生的性格。”
沈尹默幼年时不知书法好坏,只知依样画葫芦地临习。十五岁虽能为人书扇面,但不能悬腕。父亲要他写带骨扇面,他深感手臂执笔不稳和不能悬腕的痛苦。1907年,沈尹默在杭州,陈独秀一见沈尹默先生就说:“昨日在刘三处,见你写的一首诗,诗很好,但字则其俗在骨。”这给沈尹默是当头棒喝,但仔细一想,还是执笔不稳的缘故。于是遂取安吴包世臣《艺舟双楫》论书部分细加研读,照此实践,指实掌虚,掌竖腕平的执笔法,每日取一刀(百张)尺八纸,用大羊毫蘸淡墨水临写汉碑,一纸一字。干后用油墨,执笔临池。同在杭州教书的钱玄同,见尹默如此发疯似地临习,奉劝尹默:“不要这样拼命,如此下去会弄坏身体的。”尹默笑答:“我这个人天资不是很聪明,只得笨鸟先飞。”如是者从不间断数年,再临魏碑,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乃笔力雄健,面貌一新。陈独秀之语,不见独秀书面文字,而多次出于沈尹默的回忆文章。
一九一九年初,蔡元培初掌北京大学,欲改革北大,力挽学生学习观念,沈尹默出力最多,蔡元培曾说:“大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责,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他提倡道德助成体育会、音乐会、画诗研究会、书法研究会等等,以供正当的消遣,以发扬学生的自主精神,养成服务社会的能力。书法研究会经蔡元墙同意,聘请校中沈尹默、马叔平、刘季三教授为导师,沈尹默以最高票当选为负责人。时沈尹默正肆力学习魏碑,着重运腕写字。因此,他在北大书法研究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学生讲演用笔方法,并和钱玄同为学生开列草书碑贴目录,油印《书法拾遗》资料。马衡是金石家,刘季三是写隶高手。大家各尽其力,发挥了很大作用。此活动一直维持到五四运动之后。北大三院校牌都是沈尹默先生所书。北大不同年级的学生、凡精于书法者,都得到过沈尹默先生亲炙。如顾随,不但诗学沈尹默,而且书法也几可乱真。顾对沈尹默十分钦佩,推崇极高。台静农一九二一年左右在北大读书,也是沈尹默的学生。他写小说,备受鲁迅赞许,然其书法独敬沈尹默。其斋中悬挂的是沈尹默的书法。他对沈尹默毕恭毕敬。他听众沈尹默的告诫“最嫌烂熟能伤雅”,取法明黄道周,以其终生,得到张大千推崇,被认为是二十世纪二十大书法家之一。还有朱家济、马巽伯,都是北大高枝生,又是沈尹默的终身崇拜者,至死不渝的师生关系,晚年朱家济被聘为中央美院书法教授,对学生介绍说:“他是当代真正的书法家,评价在沙文若之上。”
解放后,在上海,六十年代中,在青年宫举办书法学习班,培养出一大批书法人才。至今不少上海书法界主力中兴人物,都是那时在青年宫培养出来的。
沈尹默先生在学习书法实践中,研究了大量的古籍书法著作,在万千著作中认真清理了一番,找出渊源。书法理论来自书法的实践,沈尹默认为写字首先要有正确执笔法,要普及写字,首重执笔。他依前人法书为根据,结合多年写字实践,在1957年,写了一篇高质量的书法理论文章《书法论》,详述笔法、笔势、笔意,是书法理论的经典之作。后来编书法理论丛书,穷三年之寒暑,几经删改,用古人著作译述印证《书法论》,释义不背古、不离今、不自欺、古为今用,不作一句空头话,为学书者指迷。他的论述全与写字有关,而且可以付诸实践。在当今书法家中,此类论述可谓不少,但有份量的著作,却没有出现,不胜叹息!
(摘编自戴自中《缅怀沈尹默先生》)
相关链接:
①沈尹默在碑学大兴的书法大环境下,尽其一生之努力,参研和实践帖学传统,使几乎湮没失传的帖学一脉得以振兴和提高,使二王以来中国书法的核心精神与本质特征得以传承与发展,功莫大焉。他还创立了中国建国以来第一个书法组织——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以上海为中心,培养了大量的当代书法精英人才,对现代教育体制中的书法教育和书法普及做出了重大贡献。
(洪奔《重拾大师,再现经典》)
②沈尹默原名沈君默,原因是他重来不善辞令。沈尹默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有位朋友开玩笑说:“君既默不作声,何必又多张口?”北大还有一位叫张君默的教师,不熟悉的人常常将他俩混淆,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于是沈尹默干脆将“君”字下方 “口”去掉,改名为“沈尹默”,一直沿用终生。
(李弗不《名人改名趣闻》)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沈尹默是竹墩沈氏之后,有渊源家学,官宦之家的文化修养使得他从小就具备了良好的文化积累与学习素养。
B. 陈独秀对沈尹默的批评与他自己认识到不足相一致,但之前他并没有迫切的改进意愿,受到陈的激励才发愤练习。
C. 沈尹默在北大教学期间培养了许多书法名家,而这些学生与他的关系都很好,对他推崇备至,给予极高的评价。
D. 沈尹默除了书法成就与培养后进,还在书法理论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对书法教育和书法普及做出了重大贡献。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陈独秀对沈尹默的批评只是无心之语,所以并没有被收录在陈的文本之中,我们都是从沈尹默的回忆中知道这段谈话的。
B. 沈尹默因为自己天资不聪明,所以格外努力,对古人优秀经验理论的学习以及几十年如一日地大量练习,使得他成为一代书法宗师。
C. 蔡元培执掌北大时对北大的改革受到沈尹默极大的支持,在书法研究会中沈尹默高票当选为负责人也可看出他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力。
D. 六十年代在青年宫的书法学习班,沈尹默培养大批优秀人才,在今天还有很大影响力,由此可知他的教学水平之高之深。
E. 沈尹默的书法理论来自于他大量的书法实践,他着重于对执笔方法的普及,不空谈,理论完全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
9. 沈尹默回忆青少年时期在定远的生活时说其“几乎规定了我一生的性格”,依据传记内容,探究山居生活对沈尹默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简要论述。
【答案】7. B 8. BE
9. 尹默先生少年所居之定远,远有青山近有溪水,内有池亭花木,环境优雅宁静,少有朋友往来,多是孤居独游,这样的环境造就了先生不善辞令的性格,同时也造就了先生乐山乐水内有诗书的气质。居定远城中,与兄弟姊妹聚学韵文,由父亲评定甲乙,这就奠定了先生严谨务实治学态度之基础,遂成一代书、文大家。
【解析】
7. 试题分析:原文“他深感手臂执笔不稳和不能悬腕的痛苦”,选项“之前他并没有迫切的改进意愿”。
8. 试题分析:B“沈尹默因为自己天资不聪明”文中没有依据,无中生有;E原文“用古人著作译述印证《书法论》,释义不背古、不离今、不自欺、古为今用,不作一句空头话,为学书者指迷”,可见“理论完全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绝对。
9. 试题分析:注意分析文字和其“不善辞令的性格”“内有诗书的气质”“严谨务实治学态度”的关系。
古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太祖母昭宪杜太后,定州安喜人也。父爽,赠太师。母范氏,生五子三女,太后居长。既笄归于宣祖。治家严毅有礼法。生邕王光济、太祖、太宗、秦王廷美、夔王光赞、燕国陈国二长公主。
周显德中,太祖为定国军节度使,封南阳郡太夫人。及太祖自陈桥还京师,人走报太后曰:“点检已作天子。”太后曰:“吾儿素有大志,今果然。”太祖即位,尊为皇太后。太祖拜太后于堂上,众皆贺。太后愀然不乐,左右进曰:“臣闻‘母以子贵’,今子为天子,胡为不乐?”太后曰:“吾闻‘为君难’,天子置身兆庶之上,若治得其道,则此位可尊;苟或失驭,求为匹夫不可得,是吾所以忧也。”太祖再拜曰:“谨受教。”
建隆二年,太后不豫,太祖侍乐饵不离左右。疾亟,召赵普入受遗命。太后因问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呜噎不能对。太后固问之,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积庆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顿首泣曰敢不如教太后顾谓赵普曰:“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书“臣普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
太后崩于滋德殿,年六十,谥曰明宪。葬安陵,神主祔享太庙。乾德二年,更谥昭宪,合祔安陵。”
《宋史•杜太后传》
10.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顿首泣曰/敢不如教
B. 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顿首泣曰/敢不如教
C. 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顿首泣曰/敢不如教
D. 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顿首泣曰/敢不如教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师,古时三公之首,周置,为辅弼国君之官。秦废。汉复置。晋代避司马师讳,曾改作太宰。晋之后复称太师,多为重臣加衔,作为最高荣典以示恩宠,并无实职。
B. 笄,古代指女子十六岁可以盘发插笄的年龄,即成年。恰如古时形容男子弱冠之年一般,而且古代的女子也如男子一样,待成年之后便可取字,供他人称呼了。
C. 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而诸侯死称“薨”,大夫死称“卒”,至于普通百姓的死就只是“填沟壑”了。
D. 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杜太后的家世背景非寻常人家。她的父亲杜爽,曾赠封为太师。杜太后的母亲范氏,生了五个儿子三个女儿,杜太后排行老大。待其成年后才嫁给宣祖。
B. 杜太后虽为妇人,却见识卓远。太祖即位,当众人朝贺欢庆时,她能适时提醒儿子为君者的难处;在弥留之际,又能冷静分析后周亡国的原因,为太祖做长远打算。
C. 宋太祖身为人子十分孝顺。在太后病重之时,他亲自熬药并侍奉太后不离其左右。对于太后的教诲更是从不违抗,于是便成就一段“金匮之盟”的佳话。
D. 太后死于滋德殿,终年六十岁,谥号为明宪。葬于安陵,神位放在太庙附祭。乾德二年,重赠谥号为昭宪,合葬于安陵。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闻‘为君难’,天子置身兆庶之上,若治得其道,则此位可尊;苟或失驭,求为匹夫不可得,是吾所以忧也。
(2)太祖呜噎不能对。太后固问之,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积庆也。
【答案】10. C 11. B 12. C
13. (1)我听说“为君难”,皇帝位在亿万兆民之上,如果治国有方,则皇位可尊,一旦国家失去驾驭,即使想当匹夫也不可能,这是我所忧虑的啊!
(2)太祖悲泣不能回答。太后执意问他,太祖说:“我所以能得天下,完全是父亲积德所致啊!”
【解析】
10. 试题分析:注意句子中的“四海至广”“万几至众”结构并列,注意断开,“长君”一个词语不要断开。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较容易,注意句子中的“四海至广”“万几至众”结构并列,注意断开,“长君”一个词语不要断开。
11. 试题分析:应为“古代特指女子十五岁可以盘发插笄的年龄”。
12. 试题分析:“太后病重”错误,“不豫”就是生病,不是病重。
13.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兆庶”“道”“苟”“驭”“所以”“固”“祖考”以及判断句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