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语文高考试卷2017及语文模拟考试卷
高考是比知识、比能力、比心理、比信心、比体力的一场综合考试,这几个要点缺一不可。高考加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河北省语文高考试卷2017,仅供大家参考!
语文模拟考试卷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平坟是一种严重的人格侮辱,即使在今天,主流的社会文化依然认为,强制平坟的行为,是对人之为人的神圣基础的破坏,忽略了中国人历来珍视的人文精神价值,严重侵犯了中国人的信仰、情感与记忆。
2012年11月16日,国务院第628号令要求对《殡葬管理条例》第二十条进行修改,删除了“拒不改正的,可以强制执行”部分。此次明确的制度规定固然来得及时,但知识界有必要对一个多世纪以来盛行的物质主义、激进地反传统、鄙夷人文精神价值的倾向进行深刻反思。
自近代传统社会解体以来,在激进的反传统的浪潮中,社会文化一直有这样一种倾向,就是只认为物质的、经济的价值是真实和重要的,而以往传统社会的礼俗、信仰等超验的价值则是虚伪和迂腐的,应该作为过时的、妨碍历史进步的东西而抛弃。像保留坟头、厚葬先人等礼俗,都曾被当作愚昧和落后的陋俗被鄙夷,是移风易俗要革命的对象。这一社会文化倾向在“破四旧”等运动中达到了顶峰。
近年以来,随着激进意识形态革命的终结,民间社会在更宽松的氛围中开始复苏和成长,人们开始重拾曾被抛弃的人文精神价值。2008年,全国人大批准了关于恢复传统节日的议案,清明、端午与中秋正式被列为法定假日,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这一举措反映了一个更文明的社会对传统价值和社会共同情感的尊重。
传统社会的中国人常用“礼崩乐坏”来形容一个社会的败坏和崩溃,然而经过了半个多世纪激进运动的洗礼,社会普遍存在轻视“礼乐”等人文精神价值的倾向,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才有强制平坟这样的事情发生。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礼俗究竟是不是无意义的迂腐?这些无形的精神性投入,究竟有什么意义?
在中国文明史上,周公“制礼作乐”是中华文明划时代的大事,经过周公的改造加工,“礼”变得系统严密,成为国家的根本,礼治处于治国方略的核心位置。综观中国历史,礼作为约束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准则和维持社会秩序的基本规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而且成为华夏文明的标志,是文明社会区别于蛮夷莽荒之地的标志。
正是由于“礼乐”等人文价值的存在,使得国家和家庭具有了同构性,让社群有了相似的价值追求。葬礼和坟头的存在,里面就包含了中国人所寄托的价值归宿意义。
然而在传统社会终结后,在世界性的启蒙思潮的洗礼下,对人文精神价值的看低,不仅仅是中国所独有,也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化现象。马克斯•韦伯这样形容:“那些终极的、最高贵的价值,已从公共生活中销声匿迹,它们或者遁入神秘生活的超验领域,或者走进了个人之间直接的私人友爱中……而在过去,这样的东西曾像燎原烈火一样,燃遍巨大的共同体,将人们凝聚在一起。”
启蒙运动有激进的反传统的一面,但处理得当的国家之所以没有走向灾难,就在于他们在改变传统和移风易俗方面,充分尊重了人文精神的价值,让社会自发秩序去选择和扬弃。一部近代史也告诉我们,如果以进步和启蒙之名,强行进行所谓文化革命,最终可能导致激进的暴力灾难。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反思和铭记。
(摘编自李铁《重拾传统的人文精神价值》,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时至今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制平坟被视为一种严重的人格侮辱行为,甚至是对人之为人的神圣基础的破坏。这一行为忽略了中国人历来珍视的人文精神价值,严重侵犯了中国人的信仰、情感与记忆。
B。修改后的《殡葬管理条例》删除了“拒不改正的,可以强制执行”部分。也就是说,民政部门不能对乱建的坟墓强制平毁。
C。社会文化一直认为物质的、经济的价值是真实和重要的,而以往传统社会的礼俗、信仰等超验的价值则是虚伪和迂腐的,应该作为过时的、妨碍历史进步的东西而被抛弃。
D。强制平坟事件的发生、《殡葬管理条例》的修改。促使知识界对一个多世纪以来盛行的物质主义、激进的反传统主义、鄙夷人文精神价值的倾向进行深刻反思。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清明、端午与中秋等传统节日被正式列为法定假日,这一举措体现了人们开始重拾曾被抛弃的人文精神价值,反映了一个更文明的社会对传统价值和社会共同情感的尊重。
B。强制平坟等事件的发生,触及了一些民众的心理底线,伤害了民众的感情和信仰,导致社会普遍存在着轻视“礼乐”等人文精神价值的倾向。
C。“礼”之所以成为传统文化的主体、华夏文明的标志,是因为它在历史上形成了约束人们思想与行为的重要准则及维持社会秩序的基本规范,促进了华夏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D。“礼乐”等人文价值使国家和家庭具有了同构性,让社群有了相似的价值追求。葬礼和坟头的存在包含了中国人所寄托的价值归宿意义,清明扫墓也自然有“寻根”的象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修改后的《殡葬管理条例》中删去了可强制平坟的规定。这一做法体现了对激进意识形态与民族传统习俗冲突的正视,以及对国人生活方式和精神信仰的尊重。
B。文中引用马克斯•韦伯的话印证了在传统社会终结后,在世界性的启蒙思潮的洗礼下,“人们对人文精神价值的看低”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具有世界普遍性。
C。在改变传统和移风易俗方面,如“破四旧”等运动,只有充分尊重了人文精神的价值,让社会自发地选择和扬弃,才可能使国家免于走向灾难。
D。一部近代史昭示,以进步和启蒙之名,强行进行所谓的文化革命,最终会导致激进的暴力灾难。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铭记和反思。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捞月亮的母亲
石兵
捞月亮的人,是一位母亲。
在那座川藏交界处的偏僻山村里,我遇到了她和她时年六岁的儿子。彼时我还只有二十出头,心性跳脱,常常只背着简单的行囊信马由缰,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那座贫瘠的大山是我在天黑之后来到的地方。在一处平整的山坡,我支起随身携带的帐篷,准备在野外过上一夜,就在似睡非睡之际,我听到远处传来了窸窸窣窣的声音。
我顿时睡意全无,连忙小心地坐起身来,慢慢拉开帐篷一角。很快,顺着声响传来的方向,我看到一个提着水桶的女人领着一个脏兮兮的小男孩,披着漫山的月光从山下走来。
我屏住呼吸,这时已经接近午夜,居然还有人来山上汲水,种种灵异传说让我不寒而栗。女人一手提着水桶,一手牵着男孩,两人一言不发,不疾不徐地走着,只是短短几分钟,便在我视野中只留下了模糊的背影。
好奇心最终让我战胜了恐惧,我走出帐篷,小心翼翼地循着他们的背影走去。远远地,我看到母子俩停下了脚步,那里居然有一口水井。
我已经确定,这只是一对普通的山村母子。于是,我大着胆子走上几步,终于听到了女人说出的话语。
“只有这个时候,井里的月亮才最大最圆,狗儿莫急,娘给你捞一个上来,回家以后放在你的床前。”女人的乡音十分绵软,不像山里女子所固有的泼辣。
“娘,月亮落在水里,是不是就被洗干净了,不像在天上那样模糊着让人看不清楚了?”儿子稚嫩的声音充满了期待。
女人顿了一顿,说:“狗儿说得对,月亮被水洗了以后,可好看了,就像狗儿的眼睛一样好看。”
听了母亲的话,小男孩笑了起来,奶声奶气的笑声顿时让幽黑沉默的大山有了勃勃生机。
母亲用力地从井中提出水桶,然后弓着腰提起水桶,另一只手牵着小男孩,吃力地踏上了归途。走上十几步,瘦弱的母亲就要休息一下,停下的时候,她抚摸着小男孩的头,再看看天上与桶里的月亮,神情中竟有掩不住的忧伤。
我来到她们的面前。在寂静的午夜,这对母子竟对我这个不速之客没有丝毫的不安与恐惧。
我说:“大嫂,我来帮你提水吧。”
女人没回答我,自顾自地说:“你是刚才路边帐篷里的游客吧,这山上很凉,收了帐篷跟我们到家里休息吧。本想下山时再叫醒你的,没想到你跟着我们上了山。”
原来,她早就发现路边的帐篷和我了,也许只是早已司空见惯,所以没有刻意多看几眼罢了。
走近以后,我才发现小男孩的眼睛似乎有些问题。女人对我说:“狗儿眼上有病,长了白疮,你们城里人叫白内障,我正在攒钱给他治。这不,白天我上了一天工,给人纺丝线,晚上才能照管家里的田地。刚刚散了工,想起家里没水,才在这个时候上山。”
或许是看到了我眼中的疑问,女人接着说:“狗儿爹去了城里打工,那里挣钱多一些,家里就只有我和狗儿了。”
我没有再说话,默默地提起水桶,慢慢地跟着母子俩下了山。一路来到了女人位于半山腰处的家里。
这个小村落只有三四十户人家,同样的贫穷让女人无法得到他人的帮助,可女人跟我说起这些时却一如既往地平静。她说,乡邻们已经帮了她很 多,不能再麻烦人家了。在家里,女人熟练地烧水给我喝,然后铺床,哄儿子睡觉。
我躺在外间屋原属于男人的床上,听到了母子俩在睡前的交谈。
儿子说:“娘,我想爹了,今天山上遇到的那个人好像爹啊,个子一样的高,手一样的有劲,可我就是看不清他的模样。”
母亲说:“狗儿,快睡吧,睡着了,就能见到你爹的样子了。再过上半年,咱们就去城里找他, 治好你的眼睛。狗儿知道吗?你的眼睛跟天上的月亮一样好看,娘就是这条命不要了,也要把它从水里捞上来,让你看清楚你想看的。”
或许是怕打扰,母子俩说话的声音很轻很轻,我却早已听得泪流满面难以自抑。
第二天一早,我匆匆结束了旅行,回到城市,用最快的时间联系好医院,然后找朋友开车来到大山接这母子俩去医治眼患。面对她们的道谢,我竟羞愧得无地自容。
那位捞月亮的母亲或许并不知道,她捞起的并非只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美好愿望,更有一个旁观之人的迷途之心。只有我自己知道,当时的自己正因为一场懵懂爱情的破碎而选择了放逐与放纵,却忽略了这世间还有那么多更加珍贵的事物,譬如四处寻找我去向的焦虑父母,譬如被青春之雾迷失视线的纯真心灵,譬如这世间那么多的温暖与悲凉、伤痛与希望。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6年第10期,有删节)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在川藏交界处的偏僻山村“我”遇到了一对母子,他们虽然贫穷,但具有的精神品质却让“我”感到汗颜,是他们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课”。
B。“我”联系了医院,让朋友开车接母子二人去治眼疾,面对他们的道谢“我”羞愧,原因就是“我”知道得太晚,没能及时给小男孩治疗眼睛。
C。文中人物虽然简单,但是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这主要是因为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借助了很多的手法,如:通过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小男孩。
D。“我”听到远处窸窸窣窣的声音,看到的是母子二人;在午夜,这样的母子让“我”“恐惧”;最后确认,他们只是普通母子。文章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5。文中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进行简要概括分析。(5分)
6。针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结合文本和自身对其含意进行探究。(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赵忠贤:探寻超导世界“新高度”
1月9日,75岁的赵忠贤登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他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里的首位“40后”。
生于辽宁新民的赵忠贤,身材魁梧,声音洪亮,性格里透着东北人的直爽和幽默。“我就是个普通人,只要大家说‘这个老头还不错’,我就挺高兴。”接受采访时,他饶有兴趣地讲起40余年持续研究超导的往事。
1911年人类发现超导,而这一年中国还在辛亥革命。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中国低温物理与低温技术研究的开创者之一洪朝先生回国才带着国内的年轻学者,首先实现了氢和氦的液化。我国当时在科研基础和知识储备上的薄弱可见一斑。然而幸运的是,赵忠贤在中科大得到了包括钱三强在内大师们的悉心指导。“我至今记得先生们在黑板上写教案的情景。”赵忠贤感慨地说。这段求学经历让赵忠贤在日后的科研中学会了如何在最艰难的条件下坚持科研,如何在设备差、经费少的情况下依然把科研成果做得漂亮。
上世纪80年代,赵忠贤在科研条件极其简陋的情况下开始研究铜氧化合物超导体,同行们评价赵忠贤时总要提到他的“特殊能耐”。“他总能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把科研先做起来。”早年经费有限,项目组使用的基础设备就是赵忠贤和同事黄玉珍亲手绕制的烧结炉。
1986年,欧洲科学家柏德诺兹和缪勒发表了镧-钡-铜-氧体系可能存在35K超导的论文。当时国际超导主流尚未认可这篇论文,而赵忠贤和其他少数几个学者对柏德诺兹和缪勒的论文产生了兴趣,该文中提到的“杨•泰勒”效应与赵忠贤1977年文章中提到的“结构不稳定性又不产生结构相变会导致高的超导温度”产生共鸣,促使他立刻组织团队,在科研条件相对简陋的情况下,开始研究铜氧化合物超导体。不久,赵忠贤的研究成果推翻了传统的理论,他向全世界证明超导临界温度是可以超过40K的,突破麦克米兰极限温度的超导体,被称作高温超导体。一时间,世界物理学界震动了。赵忠贤被称为“北京的赵”,出现在国际著名物理学刊物上。此后,仍在北京的实验室里埋头苦干的赵忠贤“乘胜追击”——1987年2月19日深夜,他的团队独立发现了临界93K的液氮温区超导体,并在国际上首次公布其元素组成:亿-钡-铜-氧。这一突破性的发现让赵忠贤团队因此荣获198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他也作为团队代表获得了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
2008年,赵忠贤带领团队将铁基超导体的临界温度提高到50K以上,创造了55K的纪录并保持至今,实现了高温超导研究领域的第二次突破。曾经有一种说法,科学家的黄金科研时期是短暂的,当青年科学家走过自己的创新高峰期之后就会趋于沉寂。然而,这个说法在赵忠贤这里并不成立。1987年的辉煌已经过去,20年后,赵忠贤的名字再次震动了世界物理学界。这一年他67岁。
2016年9月,我国研制出全球首根百米量级铁基超导长线。这一消息在业内引起极大的轰动。它被认为是铁基超导材料从实验室研究走向产业化进程的关键一步,在美、日、欧等国家的铁基超导线制备还处于米级水平的时候,我国已走在世界最前沿。
这一切,与中科院院士、物理学家赵忠贤八年前在铁基高温超导研究上实现的突破是分不开的。
半个世纪以来,赵忠贤的名字一直与我国超导发展紧密相连。他在我国最早提出要探索高温超导体,最早建议成立国家超导实验室,他在高温超导研究出现的两次重大突破中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代表中国站到国际物理学界的大舞台……
相关链接:
(1)他常说:“中国的科技实力花钱买不来,白送更别想,只能立足于自己咬牙攻关,知识报国,把个志趣与国家命运结合在一起。”“我们做科学研究,其实就是一滴水,汇集到人类文明的长河之中。古代中国曾为人类文明作出很多贡献,今日的中国人依然有这个志气和能力。”
(摘自《忠诚超导终成贤》)
(2)数十年如一日的工作,从未让赵忠贤感到枯燥。“科研工作者,最幸福的就是每天都在逼近真理”赵忠贤说。他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理想和生计成为一体,一辈子干着自己喜欢的恶业。同样让赵忠贤觉得幸运的,还有数十年来他能够遇见诸多优秀的合作者。
(摘自《超导斗士赵忠贤:国际物理学界代表中国的符号》)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赵忠贤自称是一个普通人,认为大家说“这个老头还不错”就觉得很高兴,这说明他是一个不摆架子、平易近人的人。
B。赵忠贤认为自己很幸运,干着自己喜欢的事,有很多优秀的合作者,由此可以看出,兴趣爱好与团队合作精神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
C。赵忠贤受欧洲科学家柏德诺兹和缪勒所发表论文的启发,自己通过实验验证了这篇论文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推翻了传统的理论。
D。赵忠贤在2008年实现了高温超导研究领域的第二次突破,也打破了“青年科学家超过自己的创新高峰期之后就会趋于沉寂”这一说法。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是(4分) ( )( )
A。上个世纪,中国的科研基础非常薄弱,在超导被人类发现后40年中,中国的低温物理学家洪朝先生才开始带领团队进入这一领域。
B。赵忠贤到现在仍能记起先生们在黑板上写教案的情景,还能记起大师们的悉心指导,可见,这段求学经历对赵忠贤的影响是巨大的。
C。文章是从“艰苦岁月,埋头苦干”“一举成名,蜚声学界”“老骥伏枥,再创辉煌”“转化成果,服务社会”这四个方面来刻画传主的。
D。赵忠贤认为,古代中国为人类文明作出很大贡献见证了中国人的能力,现在中国人更要有志气。这种朴素的想法让他立志从事超导研究。
E。文章在刻画传主这一人物形象时,不仅有正面描写,如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还有侧面描写,如别人对他的评价以及国家对他的奖励。
9。“忠诚超导终成贤”化用了赵忠贤的名字非常贴切地总结了他的科研成果及成就。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刘放,字子弃,涿郡人。汉广阳顺王子西乡侯宏后也。历郡纲纪,举孝廉。遭世大乱,时渔阳王松据其土,放往依之。太祖克冀州,放说松曰:“往者董卓作逆,英雄并起,阻兵擅命,人自封殖,惟曹公能拔拯危乱,翼戴天子,奉辞伐罪,所向必克。以二袁之强,守则淮南冰消,战则官渡大败;乘胜席卷,将清河朔,威刑既合,大势以见。速至者渐福,后服者先亡,此乃不俟终日驰骛之时也。昔黥布弃南面之尊,仗剑归汉,诚识废兴之理,审去就之分也。将军宜投身委命,厚自结纳。”松然之。会太祖讨衰潭于南皮,以书招松,松举雍奴、泉州、安次以附之。放为松答太祖书,其文甚丽。太祖既善之,又闻其说,由是遂辟放。建安十年,与松俱至。太祖大悦,谓放曰:“昔班彪依窦融而有河西之功,今一何相似也!”乃以放参司空军事,历主簿记室,出为郃阳、诩、赞令。
魏国既建,与太原孙资俱为秘书郎。明帝即位,尤见宠任,同加散骑常侍;进放爵西乡侯,资乐阳亭侯。太和末,吴遣将周贺浮海诣辽东,招诱公孙渊。帝欲邀讨之,朝议多以为不可。惟资决行策,果大破之。近爵左乡侯。放善为书檄,三祖诏命有所招喻,多放所为。青龙初,孙权与诸葛亮连和,欲惧出为寇。边候得权书,放乃改易其辞,往往换其本文而傅合之,与征东将军满宠,若欲归化,封以示亮。亮腾与吴大将步止骘等,骘等以见权。权惧亮自疑,深自解说。是岁,俱加侍中、光禄大夫。景初二年,辽东平定,以参谋之功,各近爵,封本县,放方城侯,资中都侯。
其年,帝寝疾,欲以燕王宇为大将军,及领军将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共辅政。宇性恭良,陈诚固辞。帝引见放,入卧内,问曰燕王正尔为放对曰燕王实自知不堪大任故耳帝曰曹爽可代宇不放因赞成之。又深陈宜速召太尉司马宣王,以纲维皇室。帝纳其言,即以黄纸授放作诏。放既出,帝意复变,诏止宣王勿使来。寻更见放曰:“我自召太尉,而曹肇等反使吾止之,几败吾事!”命更为诏,帝独召爽与放惧受诏命,遂免宇、献、肇、朗官。太尉亦至,登床受诏,然后帝崩,齐王即位。以放决定大谋,增邑三百,放并前千一百。嘉平二年,放薨,谥曰敬侯,予正嗣。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问曰燕王/正尔为放/对曰/燕王实自知/不堪大任故耳/帝曰/曹爽可/代宇不放/因赞成之
B.问曰/燕王正尔为/放对曰/燕王实自知不堪大任故耳/帝曰/曹爽可代宇不/放因赞成之
C.问曰/燕王正尔为放/对曰/燕王实自知/不堪大任故耳/帝曰/曹爽可代宇不/放因赞成之
D.问曰燕王/正尔为/放对曰/燕王实自知不堪大任故耳/帝曰/曹爽可/代宇不放/因赞成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举孝廉,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教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值”的意思。
B.天子,古时臣民对于帝王的称呼。历代帝王一直鼓吹自己是“君权神授”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称帝王为天子。
C.檄,指檄文,古代文书、文告的一种。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现在也指战斗性强的批判和声讨文章。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不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曹操攻克冀州后刘放劝说王松审时度势,并学习黥布放下虚荣,趁早制造曹操以免最后被消灭。
B.刘放擅长起草书信檄文,皇帝诏书中有关招抚的谕旨,大多是刘放所写,刘放因此得到皇帝信任而不断被加官进爵,直至被封为方城侯。
C.刘放曾经篡改孙权的书信,并设计把书信传给了诸葛亮,以致孙权担心诸葛亮怀疑自己,因而不得不反复加以解释。
D.魏明帝卧病不起,刘放极力推荐太尉司马宣王来维护皇室,最终得到明帝许可。明帝死后,刘放因此功劳而被再次加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黥布弃南面之尊,仗剑归汉,诚识废兴之理,审去就之分也。(5分)
译文:
(2)放为松答太祖书,其文甚丽。太祖既善之,又闻其说,由是遂辟放。(5分)
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问题。(11分)
早夏寄元校书
司空曙
独游野径送芳菲,高竹林居接翠微。
绿岸草深虫入遍,青丛花尽蝶来稀。
珠荷荐果香寒簟,玉柄摇风满夏衣。
蓬荜永无车马到,更当斋夜忆玄晖①。
注:①玄晖:南朝谢眺,字玄晖,善为诗,后常以此指有文采的人,此处借指元校书。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题目中的“早夏”点明此诗写的是早夏之景,同时从诗中的“花尽”“夏衣”两处也能够看出。
B.首句中的“芳菲”描写了早夏的美景,作者借景抒发自己因年老而一事无成的伤感之情。
C.“高竹林居接翠微”是说种着高大竹子的居所紧挨着青翠的山峰,写出了居所环境的清幽。
D.“绿岸草深虫入遍”一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因草深看不到虫子的踪影,却听到虫鸣的情形。
E.“玉柄摇风满夏衣”中的“满”字,将扇子摇出的无形凉爽的风化为有形,写出了风入衣襟之态。
15.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劝学》中说 , 。
(2)《离骚》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的句子是: , 。
(3)《三峡》中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