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总结网 > 考试 > 学历类考试 > 中考频道 > 中考经验 >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时间: 丽菲 中考经验

【方法点拨】

(1)用语准确。体会修饰性、限定性词语的作用,运用替换、删除等方法辨析。

(2)表达简洁。注意具体语言环境中某些模糊语言的作用。

(3)说明通俗。把抽象的概念说得更具体、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更浅显、把专业性很强的知识说得生动些。

题型10:判断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例:2008年《深层海水的利用》根据文意,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C。

A、海洋宝藏包括丰富的生物、矿产及深层海水等资源。

B、人工制造“涌升海面”是为了充分利用深层海水资源。

C、深层海水中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微量元素都被保存下来。

D、单位面积涌升海域的鱼类生产量是外洋海域的数万倍。

(先对应题目在文本中找到相关信息,然后比较对错。对照文本,你会发现文本中对于选项“C”的表述是——使作为“肥料”的氮、磷、钾等微量元素大都被保存下来,主要区别是“都”和“大都”,故答案是“C”。 )

发散创新,答好开放性试题

【方法点拨】结合实际,结合原文,根据知识库存,发散思维,大胆想象。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进行解释。对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这种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查的是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情况。做好这类题首先要让学生对所给材料有准确的把握,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迁移到文段中来。开放性试题,虽然没有规定唯一的答案,可以各抒已见,但在答题时要就材料内容来回答问题。

通过总结这三年来中考说明文的答题实例,我们找出历届考生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了解了他们的失分原因,自然会避免今年中考自己发生类似错误。

记顺口溜助答试题

想要解答好说明文阅读的试题,我们先记住这句顺口溜:“先读原文通大意,再读题干做标记,找出范围对应句,比较选项看差异。 ”

首先读原文,完成三个任务:一是了解文章大意,即说明的对象及特征;二是给段落标上序号;三是划出重要句子(中心句)和关键词语。

其次,读题干很重要,要给重要词语做上标记。

再次,找出答题的范围和对应句。一般来说,答案的范围应在命题点的附近,找对应句更重要了,找到了对应的句子,就基本上找到了答案。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②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③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②、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③、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④、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②、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记叙文阅读规则

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4.运用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启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5.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引起下文,承上启下

6.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7.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9.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11.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2.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3.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

14.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

15.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小技巧

①文章读三遍:阅读质量的高低往往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中考语文的现代文阅读共有三个课外语段,对于任何一篇课外阅读,考生都要至少读三遍。

第一遍略读,整体把握。第二遍精读,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第三遍更换角度,检查试卷。如果考生只草草地把文章读一遍,就下结论写答案,那么很容易中途受挫,或扭曲自己的思考方向,而且也容易忘记自己想表达什么。

②画重点词句:考生在阅读语段时,可以在重点地方(说明文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首括句、尾结句,文中的设问句、过渡句;记叙文开头和结尾句、议论抒情的句子、景物描写的句子、人物描写的句子、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议论文中标志中心论点的词语,如“我认为”、“所以”、“总之”、“可见”、“综上所述”等)用铅笔画线,以利于了解、分析问题,同时也节省了再次整体阅读的时间,提高答题效率。第三遍阅读可根据画线部分快速浏览,检查回答是否准确。

③换角度审题:很多考生对答案检查了很多遍,也没有发现错误,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有些考生只检查答案,而没有再看看问题。二是一直用同样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的同一个角度,当然只能得出同样的结果。防止这种错误出现就要更换角度,重新审题思考,避免答题的片面性,使错误能及时得以纠正。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方法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埋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

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整理

一、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二、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三、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四、句子比较分析题

★常见题意:原句换成改句行不行?或原句与改句哪个好?

★答题方法及步骤:

1.表明观点(行不行,哪个好);

2.分析原句优点;

3.分析改句缺点。

五、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六、文段中主人公的判断

原则:必须依据本文的主题。

例如:《社戏》--“我”。

散文(包括杂文、通讯、一般记叙文)中的“我”等于作者本人;而小说中的“我”不等于作者本人,而是作者在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虚构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

七、评价作家作品

1.应以对作家、作品的进步性作肯定性评价为主;

2.对作家、作品的局限性应点到为止,重点在于历史局限性。

八、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九、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十、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

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3.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十一、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十二、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

十三、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十四、给文段拟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

①文章读三遍:阅读质量的高低往往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中考语文的现代文阅读共有三个课外语段,对于任何一篇课外阅读,考生都要至少读三遍。

第一遍略读,整体把握。第二遍精读,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第三遍更换角度,检查试卷。如果考生只草草地把文章读一遍,就下结论写答案,那么很容易中途受挫,或扭曲自己的思考方向,而且也容易忘记自己想表达什么。

②画重点词句:考生在阅读语段时,可以在重点地方(说明文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首括句、尾结句,文中的设问句、过渡句;记叙文开头和结尾句、议论抒情的'句子、景物描写的句子、人物描写的句子、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议论文中标志中心论点的词语,如“我认为”、“所以”、“总之”、“可见”、“综上所述”等)用铅笔画线,以利于了解、分析问题,同时也节省了再次整体阅读的时间,提高答题效率。第三遍阅读可根据画线部分快速浏览,检查回答是否准确。

③换角度审题:很多考生对答案检查了很多遍,也没有发现错误,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有些考生只检查答案,而没有再看看问题。二是一直用同样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的同一个角度,当然只能得出同样的结果。防止这种错误出现就要更换角度,重新审题思考,避免答题的片面性,使错误能及时得以纠正。

43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