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总结网 > 考试 > 学历类考试 > 中考频道 > 中考试卷 >

语文九年级上册期中试卷答案

时间: 文轩 中考试卷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1)□□□□□□□,□□□□□□□。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分)

(2)苟全性命于乱世,□□□□□□□。(诸葛亮《出师表》)(1分)

(3)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王磐《朝天子 咏喇叭》)(1分)

(4)《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表现太守年愈高而志弥坚的句子是“□□□,□□□?”(2分)

(5)把白居易的《观刈麦》默写完整。(4分)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

□□□□□,□□□□□。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1)他们媚上欺下,俯伏于国王之前,líng jià于人民之上.

(2)读书时不可存心jié nàn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3)过不一会,暴风雨就xiē sī dǐ lǐ地开始了。

(4)原来香菱苦志学诗,jīng xuè chéng jù,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妈妈在抽屉里翻来覆去好几遍,可还是没有找到自己的身份证。

B.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C.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D.虽然他们脸上的神情看来已随和许多,但是从他们的眼睛里依然淡淡地流露出一贯的顽皮狡黠。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老年人发生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是劳累、用脑过度、精神紧张、食盐过多、感冒等诱发的。(去掉“诱发的”)

B.今日的珠海令每个到过这里的人感到惊叹和赞赏,使每个珠海人感到骄傲和自豪。(删去“使”)

C.我们顺利地按照老高画的那张简图找到了深山中的那位猎手。(将“顺利地”放到“找”的前面)

D.在教育部向社会公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中,对44个汉字的字形进行了微调。这一改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将“在……中”删去)

5.根据语境,仿照划线句子,接写句子,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4分)

我们应该心存感激,感激生活对我们的厚爱。我们没有捕鱼耕种,却能品尝到美味佳肴; , 。心存感激,是一种明朗的心境,一种人性的光辉。多一份感激,就少一份贪婪与抱怨; , 。

二、阅读(46分)

(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0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 舜发于畎亩之中( ) (2) 空乏其身( )

(3) 入则无法家拂士( )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8.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本文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达到“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目的。

B 第一段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再推及与此相似的“是人”,从个别到一般分析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

C文章多用短句,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作扼要的论证,句式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文辞简短,但理据充足,说理透彻,增强了说理的气势,使中心更鲜明突出。

D 本文叙述了担当大任的人必须先后从思想、行为、生活三个方面经受磨难,方能成就大业。

(二)(9分)

李勉①埋金

天宝②中,有书生旅③次宋州。时李勉少年贫苦,与一书生同店。而不旬日④,书生疾作,遂死不救,临绝⑤语勉曰:“某⑥家住洪州将于北都⑦求官于此得疾且死其命也。”因出囊金百两遗勉,曰:“某之仆使,无知有此者,足下为我毕死事⑧,余金奉⑨之。”勉许为办事,余金乃密置于墓中而同葬焉。后数年,勉尉⑩开封。书生兄弟赍⑾洪州牒⑿来,而累路⒀寻生行止,至宋州,知李为主丧事,专诣开封,诘⒁金之所。勉请假至墓所,出金付焉。(选自《尚书读录》)

【注释】 ①李勉:唐朝人。 ②天宝:唐玄宗时期的年号。 ③旅:寄旅,客居。 ④不旬日:没过多长时间。 ⑤临绝:临死。 ⑥某:指自己,“我”。 ⑦北都:今太原。 ⑧毕死事:处理后事。 ⑨奉:送。 ⑩尉:县尉。此处用作动词,做县尉。 ⑾赍(jī):携带。 ⑿牒:证件。 ⒀累路:沿路。 ⒁诘(jié):诘问,追问。

9.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有书生旅次宋州/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B.临绝语勉曰/此中人语云

C.因出囊金百两遗勉/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D.勉许为办事/安陵君其许寡人

10. 请用三条“/”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3分)

某家住洪州将于北都求官于此得疾且死其命也

11.请简要概括本文所写的故事,并写出你从中得到的一点启示。(3分)

(三)(10分)

让讲规矩成为新常态

①钱穆先生写过一篇《做人的规矩》的文章,说“诸位将来离开学校踏入社会,谋到了一项职业,应该各有各的规矩,各有各的模范。人有人的样子,也便是有规矩了,这是人生最高的艺术。”诚哉斯言,讲规矩的确是人生的最高的艺术。

②一个人应该讲规矩,一个讲规矩的人,为人处事才会有礼有节,不卑不亢,有君子的气度,有“人的样子”。这样的人,有操守,识分寸,知进退,懂轻重,是一个靠谱的人,一个明白人,一个令人敬重和信任的人。现代社会是一个更加注重契约精神的社会,对个体的规矩意识有着更高的要求,如果不讲规矩,不但有损人品,有亏德行,而且寸步难行,注定一事无成。

③一个家庭应该讲规矩。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元,家庭的规矩串联起来,影响着社会风气,影响着全民的公德素养,影响着国家文化。不难发现,很多民间规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体现了文明、和谐、诚信、友善等美好理念。我们的家庭不但应该践行规矩,保持对规矩的敬畏和重视,让规矩在家庭教育管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而且应该承担主要的传承责任,通过言传身教把有价值的规矩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④一个政府也应立好规矩,维护规矩。“依法治国”“法”即规矩,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先立规矩后办事应是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依法行政、科学决策的重要原则,也是社会和谐、有序的基础。自古以来凡制定良法者,必定要考虑到它的可操作性和试试效果,故需谨慎研判,反复论证。今天我们的政府在立规矩这件事上理应有更严谨的态度,更专业的精神,令规矩有前瞻性、现实性。

⑤政府和政府官员须带头守规矩。手握公权力的人,坚决按规矩办事,不仅体现了一种品德和修养,更表现了一种政治上的清明与成熟。须知规矩是紧箍咒,更是护身符。朱元璋曾问群臣:“天下何人最快活?”有言位居显赫者最快活,有言金榜题名者最快活,有言富甲一方者最快活……朱元璋不满意。唯有大臣万钢答道:“天下守法度者最快活”。朱元璋大悦。法度就好比我们的规矩,守规矩者,不越法纪“雷池”,绝无“暗室亏心之优”,自然能坦坦荡荡,光明磊落。

⑥清代画家沈宗骞有一句名言:“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时代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我们不但要懂规矩,守规矩,还要有勇气和智慧破除陈腐的旧规矩,创建与时俱进的新规矩,让讲规矩成为中国的新常态。

12.下列对本文的中心论点概括更恰当、最简明的一项是( )(3分)

A.讲规矩确实是人生的最高艺术。

B.一个人应该讲规矩。

C.个人、家庭、政府和政府官员,都应该讲规矩。

D.我们要创建与时俱进的新规矩。

13.下面对相关论据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可以用来论证规矩所起到的作用。

B.荀子《劝学》中的“木受绳则直”这句话可以用来论证规矩所起到的作用。

C.“商鞅立木”的事例可以运用到第④自然段中,论证立规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D.“东施效颦”的事例可以用来论证不守规矩的危害性。

14.第①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②③④自然段的顺序是否可以调换?为什么?(4分)

(四)(17分)

西塘的水上清洁工

小河丁丁

①那年八月下旬,我和六妹来到西塘,一个小小的江南古镇。

②黄昏,我们沿着临河的长街漫行。一条小船在彼岸酒家楼下微微浮动,船夫坐在船头悠闲地抽着香烟。此人三十出头,身瘦衣宽,脸长长的,胡须头发有些零乱。游客朝他拍照,闪光灯咔嚓咔嚓,他毫无反应,只把一条腿歪搭在船舷上,半低着头,默默享受那支短短的香烟。那条腿也瘦,裤管显得有些空荡,薄长的脚板蹬着千层底的黑布鞋。开始我以为他在候客,后来看到船上放着长柄捞网和垃圾篓,才明白他是清洁工。

③他扔掉烟蒂,用桨顶一下岸石,小船就离了岸,慢慢地顺水漂移。除非是给游船让道,他都懒得摇橹。摇橹也用一只手,有心无心,不愿意绷紧肌肉。世上哪有这么悠闲的清洁工!这边游人熙熙攘攘,对岸酒家正在呼喝划拳,而他充耳不闻。我注视着他,人世间的喧哗躁动就变得轻了,淡了,全都成为他的背景。

④上了石桥,我坐在石墩上,看着他和小船缓缓漂进桥孔。我又坐到另一边的石墩上,目送他和小船渐渐远去。水面漂过梧桐叶,他漫不经心伸出捞网,连屁股都不挪一下。河边泊着一座“水上餐厅”,船楼的霓虹灯在水中投射出大片光影,奇异,诡艳。他把小船摇到滟滟的灯影里,那一刻真是如梦似幻。

⑤我痴痴地望着他和小船消失在夜色里,不愿离去。过了许久,他和小船从暗影中再度出现,往这边漂过来。这边桥下有个小小埠头,到了这儿,他终于站起来了,小船被一种神奇的力量推着向埠头靠近。他一个跨步上了岸,动作飘逸,恍若仙人。我担心小船因为他的蹬力离岸,小船却继续往前,轻轻触到石阶,好像能按主人心意行事。他拴好小船,上岸去了,我兀自望着小船出神,那把长橹在水中半浮半浸。

⑥“你又在想什么……”六妹似问非问。我没有回答。

⑦吃过晚饭回旅店休息一会儿,我们出来欣赏河街夜景,发现水上清洁工换了一个。这人身如铁塔,头大颈粗,登台唱戏李逵张飞非他莫属。那条小船载着他摇摇晃晃,好生吃力,似乎随时都会覆没。他叉开柱子般的双腿站在船上,膝盖绷得直直的,一只大手将长长的捞网牢牢夹在腋下,另一只大手掌着橹把将小船摇得飞快。

⑧正是放河灯的时候,好几家铺子在卖河灯,有莲花灯、船灯和心灯,还有一种是长方形,都用各色彩纸做成,十分精致。这些河灯点燃了,烛光从里面映着彩纸,漂在水中又映着波光,在黑暗中多么动人啊。可是游客们刚刚把河灯放下去,壮汉就匆匆赶到,“波”的一声用捞网将河灯扑灭,捞起来用力倒进垃圾篓。他那么粗鲁,对寄载各种心愿的小灯不带丝毫怜悯,简直就是“河灯杀手”。

⑨大家七嘴八舌地说:“灯还燃着你就这样……”“你回头再捞也不迟!”“至少等河灯熄了才能捞。”“不要捞了,河灯多漂亮呀!”

⑩壮汉却振振有词,声音像打雷一样:“我是打工的!我不干活人家不给我钱!”

⑪一个小姑娘含着眼泪向一位卖河灯的老太太投诉,老太太操着吴侬软语无奈地说:“跟他说也没有用,他呢……等他过去了就好了……”

⑫六妹很想放河灯,又不甘让自己的河灯遭遇灭顶之灾,就在那儿磨磨蹭蹭。

⑬等了好久,终于等到壮汉驱驭着小船离去。六妹买了一盏小小的莲花灯,下到濒水的台阶,在牵挂与侥幸的目光里,很小心地将莲花灯放到水面。莲花灯畏畏葸葸躲在河堤下,没有漂向河心,这儿有台阶挡着,不到近处发现不了,它是害怕那个壮汉杀回马枪吧。

⑭夜渐渐深了,街市渐渐冷清、寂静。我们走过幽暗的长巷回到旅店。我在露台上坐了很久,半分睡意也没有。 (选自《文汇报》2016年5月2日,略有删改)

15.文章主要写了两位清洁工,处处形成对比。根据文章内容,把下列表格填写完整。(4分)

人物

内容

第一位清洁工

第二位清洁工

外貌

身瘦衣宽,脸长长的

摇橹

不愿意绷紧肌肉

捞垃圾

匆匆赶到捞起来用力倒

16.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4分)

①上了石桥,我坐在石凳上,看着他和小船缓缓漂进桥孔。

②等了好久,终于等到壮汉驱驭着小船离去。

17.第③段写清洁工,为何又要写“这边游人熙熙攘攘,对岸酒家正在呼喝划拳”?请简要分析。(4分)

18.文章结尾:我在楼台上坐了很久,半分睡意也没有。读完全文,你一定也有很多思考,请写下你的阅读感悟。(5分)

三、作文(50分)

19.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着美好的期盼。我们期盼学业的成功与进步,彼此的理解与宽容,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请以“期盼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④不少于5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写作45分,卷面书写5分)

附加题(10分)

当下又吃过了五七杯酒,却早月上来了,照见厅堂里面,如同白日。柴进起身道:“二位教头较量一棒。”林冲自肚里寻思道:“这洪教头必是柴大官人师父,不然我一棒打翻了他,须不好看。”柴进见林冲踌躇,便道:“此位洪教头也到此不多时,此间又无对手。林武师休得要推辞,小可也正要看二位教头的本事。”柴进说这话,原来只怕林冲碍柴进的面皮,不肯使出本事来。林冲见柴进说开就里,方才放心。只见洪教头先起身道:“来,来,来!和你使一棒看。”一齐都哄出堂后空地上。庄客拿一束棍棒来,放在地下。洪教头先脱了衣裳,拽扎起裙子,掣条棒,使个旗鼓,喝道:“来,来,来!”柴进道:“林武师,请较量一棒。”林冲道:“大官人,休要笑话。”就地也拿了一条棒起来道:“师父请教。”洪教头看了,恨不得一口水吞了他。林冲拿着棒,使出山东大擂。打将入来。洪教头把棒就地下鞭了一棒,来抢林冲。

两个教头在明月地上交手,使了四五合棒,只见林冲托地跳出圈子外来,叫一声:“少歇。”柴进道:“教头如何不使本事?”林冲道:“小人输了。”柴进道:“未见二位较量,怎便是输了?”林冲道:“小人只多这具枷,因此,权当输了。”柴进道:“是小可一时失了计较。”大笑着道:“这个容易。”便叫庄客取十两银子,当时将至。柴进对押解两个公人道:“小可大胆,相烦二位下顾,权把林教头枷开了,明日牢城营内但有事务,都在小可身上,白银十两相送。”董超、薛霸见了柴进人物轩昂,不敢违他,落得做人情,又得了十两银子,亦不怕他走了。薛霸随即把林冲护身枷开了。柴进大喜道:“今番两位教师再试一棒。”洪教头见他却才棒法怯了,肚里平欺他做,提起棒却待要使。柴进叫道:“且住。”叫庄客取出一锭银来,重二十五两,无一时,至面前。柴进乃言:“二位教头比试,非比其他,这锭银子权为利物。若是赢的,便将此银子去。”柴进心中只要林冲把出本事来,故意将银子丢在地下。洪教头深怪林冲来,又要争这个大银子,又怕输了锐气,把棒来尽心使个旗鼓,吐个门户,唤做把火烧天势。林冲想道:“柴官人心里只要我赢他。”也横着棒,使个门户,吐个势,唤做拨草寻蛇势。洪教头喝一声:“来,来,来!”便使棒盖将入来。林冲往后一退,洪教头赶入一步,提起棒又复一棒下来。林冲看他步已乱了,便把棒从地下一跳,洪教头措手不及,就那一跳里和身一转,那棒直扫着洪教头臁儿骨上,撇了棒,扑地倒了。柴进大喜,叫快将酒来把盏。众人一齐大笑。洪教头那里挣侧起来?众庄客一头笑着扶了。洪教头羞颜满面,自投庄外去了。

1.上文选自 第九回,原文回目是:柴进门招天下客, (2分)

2.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文中的洪教头及林冲的性格特点。(4分)

3.文段也显示了作者语言的艺术特色,请你结合选文赏析。(4分)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及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纤绳 (qiān) 烽烟(fēng) 阎罗(yán) 淤滩(yū)

B、隧洞 (suí) 呻吟(shēn) 舵手(tuó) 笑涡 (wō)

C、干瘪 (biě) 绯红(fēi) 迷惘(wǎng) 旌旗(jīng)

D、簇新 (zú) 驳船(bò) 捷报 (jié) 飞 窜(cuān)

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装饰 苍茫 蠢笨 伤痕累累

B、海鸥 熏黑 疲惫 血雨星风

C、熄灭 蜗行 翡翠 取意成仁

D、蜿蜒 喷簿 高傲 长夜漫漫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物学能有今天如此辉煌的成就,离不开众多科学家倾其一生孜孜不倦的研究。

B、“一带一路”的建设不仅涉及众多国家和地区,还涉及众多产业和巨量的要素调动,不可能一蹴而就。

C、他们从小感情深厚,自搬家分离之后,十多年未见,近日再聚首,两人怀古伤今,重逢之情溢于言表。

D、绿化工作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我们要继续发扬锲而不舍的精神,将这份工作做好做实。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使得不少消费者愿意为绿色优质农产品付更高的价格。

B、忧国家治理,养浩然正气,这是中央主流媒体的职责使命所在,是壮大和巩固主流思想舆论,培育“正能量”、唱响“主旋律”的题中应有之义。

C、在常规能源中,水电的优越性是无可比拟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再生能源。

D、在本次比赛中,四川男排为了一举夺得冠军,尽遣主力队员上阵。

5、下列关于传统民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腊八是古人祈求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的祭祀仪式。

B、某人生于甲戌年,属狗;他的弟弟生于丁丑年,属猪。

C、古代的寿诞礼有一定讲究,男性长辈做寿称椿寿,女性长辈做寿称萱寿。

D、成语“素车白马”指古代凶、丧之事所用的白车白马,《唐雎不辱使命》中“天下缟素。今日是也”的“缟素”指白色的丝织品,在此指穿丧服。

6、名著阅读(4)

(1)在《儒林外史》中, 成为作者揭露和讽刺的对象。这部小说的作者是出身于安徽全椒一个“世代书香”的名门望族的 。

(2)“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冲出来。”这句法国谚语,俨然成为当下人们调侃婚姻的流行语。这无疑要“归功” 于 (作者)的小说《围城》。

(3)小人国的人“身长不到6英寸”格列佛到了那里就成了一座大山;在大人国里,一切都颠倒过来,当地居民都是巨人,格列佛则成了小小的“宠物”。这些奇特的幻想就出自英国作家 的讽刺小说《格列佛游记》。

7、诗文默写(10)

(1)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

(2)取义成仁今日事, 。

(3)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4)塞下秋来风景异, 。(范仲淹《渔家傲》)

(5)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

(6) ,殊未屑!(秋瑾《满江红》)

(7)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苏轼《定风波》)

(8)忆昔午桥桥上饮, 。(陈与义《临江仙》)

(9) ,人道是,青光更多。(辛弃疾《太常引》)

(10)一抹晚烟荒戍垒, 。(纳兰性德《浣溪沙》)

二、阅读(56分)

(一)、诗词赏析(4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8、词中现实与梦境交融,其中写现实的词句是 。词句 有力的表现了报国有志志不伸的悲愤。

9、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

(二)、阅读《鱼我所欲也》和《万事莫贵于义》,完成10-13题(15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④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选自《墨子》)

注释:①予:给,送②子:你,代词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3)今谓人曰( ) (3)何故(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12、【甲】文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具体来说是用 这个比喻来阐述 的观点;【乙】文论证层层深入,首先论证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脚珍贵,其次论证了 ,然后论证了生命不如义珍贵,最后强调了 的中心论点。(4分)

13、【甲】【乙】两文都阐明了“义”的重要性,您认为“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3分)

(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3)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当余之从师也,负箧②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③,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④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注]①怠:懈怠。②箧:书箱。③舍:学舍,书馆。④媵人:服侍的人。

(乙)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③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④,削荆⑤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⑥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⑧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释: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或:有时。④庵:茅草小屋。⑤荆:这里指荆的枝条。⑥麻蒿:一种植物,点燃后可照明。⑦悦:敬佩。⑧易:交换。

14、请用“/”为下面两个句子标明朗读停顿。(2分)

(1)手 指 不 可 屈 伸 (2)夫 人 好 学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媵人持汤沃灌 汤: (2)以衾拥覆 衾:

(3)负笈从师 负: (4)编茅为庵 为:

16、翻译下列两个句子。(4分)

(1)录毕,走送之。

(2)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17、〔甲〕〔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有哪些共同点?(3分)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1分)

拓展人生的宽度

郑伟钦

①沈括《梦溪笔谈》载:“古人藏书辟蠹用芸草。芸,香草也。”古人用芸草来保证藏书不被蠹虫蛀坏,还能留有幽幽清香,“书香”一词由此产生。古人如此藏书,体现了对书的珍爱。书是美好的东西,读书是一件美好的事。

②那么,为什么要读书?因为,读书让人知不足。

③知定力不足。“三天不读书,自感面目狰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本。事务繁忙心情烦躁之际翻开经典,能从里面感受圣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信念。这一对比,更能发觉自己的渺小。现代生活忙忙碌碌、紧张劳累,这时候,书的“精神食粮”作用便得以体现。

④知才具不足。要加强读书学习。前进道路上,来自各方面的困难、风险、挑战肯定会不断出现,关键看我们有没有克服它们、战胜它们、驾驭它们的本领。”人的成长、成熟、成才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上升的过程。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应用期日趋缩短,更要求我们不断汲取新理念、新信息、新知识。

⑤读书无止境。勤于思考、善于解码,才能实现读得其所,学有所用。

⑥一贵在坚持,忌躁贵恒。一日无书,百事荒废。正如荀子在《劝学篇》中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读书是一个需要长期付出辛劳的过程,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而应当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水滴石穿。读书如锻炼,锻炼与不锻炼的人,隔一天看,没有任何区别;隔一个月看,差异甚微;但是隔五年十年看,身体和精神状态上就有了巨大差别。在坚持阅读中,我们能看到这个世界更多一点。

⑦二贵在系统,忌窄贵广,忌浅贵深。总有人说,读书到底应该注重量的积累还是深度的挖掘。在我看来,量的积累和深度挖掘不矛盾,可以并行不悖。我们既需要把书读厚,又需要把书读薄,前者就是“量的积累”,后者就是“深度挖掘”。初读一本书,免不了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见到一种观点,以点带面地联想,发散思维。这时就需要从古今中外寻找答案,一本书满足不了我们的求知欲,一类观点说服不了我们内心的想法。那么,书读多了,也就读广了。另外,也要兼顾深入挖掘。曾经有人在某名校进修时,每周都被要求阅读一本哲学著作,但到周末则要把哲学论文缩写成薄薄的两页,这样,渐渐地,所读过的哲学思想和意识理念自然会在脑海里留下印象。这就是“读薄”,是直达事物的本质的过程。

⑧三贵在应用,忌虚贵实。要善于将书本中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实现学有所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真正的阅读具有两个必不可少的维度,即反思与行动。读《领导干部从政道德启示录》,要求我们立身用权、廉洁奉公、求真务实,那么我们就要带着这样的价值观在工作中勤勤恳恳,不断反思工作中是否有失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⑨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提升人生的质量。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1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

19、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A.第①段中“书香”一词表明书是美好的东西,读书是一件美好的事。

B.第②段的作用主要是启下,和③④两段是分总关系。

C.第⑦段中“把书读厚,又需要把书读薄”,一个是“量的积累”,一个是“深度挖掘”,它们并不矛盾。

D.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古今资料的使用,既有趣味性,又有现实性。

20、文章第⑥段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举出一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3)

21、 请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4)

(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2)

父亲是一盏灯

崔立

儿子与父亲在漫无边际的森林中行走。

原本,他们不该迷路。

看时间差不多了,父亲说:“儿子,咱们回吧。”儿子玩得兴起,说:“爸,我想再玩一会儿。”儿子14岁,正是贪玩的年纪。

直到天微微黑了,他们还是找不到来时的路。

微弱的月光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连黑,远方也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光。儿子害怕了。往日在电视里看到的一幕幕骇人的场景,都在眼前跳了出来。

儿子想哭,说:“爸,我害怕。

父亲拍了拍儿子的肩说:“别怕,我们一会儿就走出去了。”

父亲说着话,抬起头,激动地说:“快看,前面有灯光——”

儿子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

父亲说:“你个子矮,当然看不真切了。”

儿子其实也就比父亲差半个头的高度。

但既然父亲说着见了点光,儿子心头的恐惧瞬时就淡化了。

父亲在前面走、儿子在后面跟,黑于于的森林里,只听见两个人走路的脚步声。

走了好一会儿,儿子有点了,说:“爸,志么还没到啊?”

父亲说:“快了,你再坚持坚持,你看,前面就有灯光了。”

儿子顺着父亲指的方向看,黑于于的,什么也看不见。

继续走,父亲在前走着,儿子在后面跟着。

走在前面的父亲忽然跟跄了一下,差点儿摔倒。儿子说:“爸,你怎么了?”

父亲说:“没事、被了绊一下,赶紧走吧。”

儿子点点头,两个人继续赶路。

儿子又累又饿,但走在前面的父亲像是有使不完的劲儿。儿子看着父亲的身影,咬咬牙,硬着头皮继续往前走。

终于,儿子也看到灯光了。

一片树林里,有一间小木屋,屋里亮着灯。

父亲拍打着门,门1了,暖暖的灯光亮亮的,原来是森林管理员,一个老人家。

“你们是不是迷路了?快进来吧。”

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儿子看到,父亲走路一瘸一拐的,应该是那次被什么东西绊倒了,扭伤了脚踩。

那是儿子14岁时发生的事了。眼下,又有一件天大的事。儿子轻信一个朋友的话,以自己的名义给他贷款好几十万元。朋友生意失败,整个人消失得无影无踪。

儿子还不起钱。追债的上诉到法院,结果只有两个:儿子要么还钱,要么被判刑。

儿子在家里,像热锅上的蚂蚁走来走去。儿子反复说着:“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父亲说:“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

有办法!有办法!能有什么办法!”儿子忽然歇斯底里地朝父亲吼起来。

儿子被传唤去了法院。开庭半个小时,原告方突然说欠款已付,提出撤诉

儿子愣了半天,想,是谁帮自己付的款呢?

直到走出法院,儿子看到了在门口等着的父亲,明白了。

儿子问:“爸,那么多钱你是如何筹集的?”

父亲说:“不管了,咱们回家。”

出租车将儿子带到了另一个地方,一个陌生而狭小的地方。儿子明白了,父亲把他的房子卖了。

儿子的声音哽咽,说:“爸,……”

父亲说:“别想了,一家人住这里也挺好的。”

儿子突然想起了什么,说:“爸,14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光了吗?”

父亲没有说话,只拍了拍儿子的肩,像很多年前,在那片森林里一样。

(选自《2017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改)

22、小说主要写了儿子的两件事,请简要概括。(2)

23、请从描写的角度,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每小题2分)

(1)微弱的月光下、只能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漆黑,选方也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光。

(2)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24、文章结尾儿子问父亲“14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光了吗?”父亲没有回答。你认为父亲看到灯光了吗?请说明理由。(3分)

25、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2)

26、说说小说标题的含义。(2分)

三、综合应用(10分)

27、阅读下面一则启事,完成后面的问题(4)

本文在格式上有两处错误,请修改

(1)

(2)

28、(1)下列两副对联分别写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哪个节气?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出相应的节气填在横线上。(4)

备选答案: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白露 秋分

①、闻得春雷动,只是一声,虫醒桃开莺恰恰;

说来地气苏,正逢二月,牛耕日暖雨微微。

②、昼夜等长,旧巢又是栖玄鸟;

暑寒渐易,新柳皆来扭绿腰。

(2)下列诗句所写内容与传统节日无关的一项是( )(2)

A、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C、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四、作文(60分)

29、请以“那声音常在心田”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你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

(3)书写认真,卷面整洁;

(4)不少于600字。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

答案

一、1 、C 2、A 3、C 4、D 5、B

二、

(一)7、醉里挑灯看剑 可怜白发生 8、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难酬的悲愤。

(二)29.患:祸患,灾难 是:这、这样 谓:对……说 故:缘故、原因

30.(1)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2)送给你天下,却要你的性命,你愿意这样做吗?31.舍鱼而取熊掌 舍生取义 天下不如生命珍贵 万事莫贵于义(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32.“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1分,答到“正义、大义”均可得1分) 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所以我们应该坚持(2分)

(三)

10.(1)手指/不可屈伸 (2)夫/人好学 (画出此处即可)(每小题1分)

11.(1)汤:热水 (2)衾:被子 (3)负:背(背着) (4)为:做(做成)(每小题1分)

12.(1)抄完了,赶紧(或跑着)把书还给人家。 (2)人如果不好好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

(成就事业)?(关键词翻译准确,语言通顺。)(每小题2分)

13.都表现了人物勤奋好学(嗜学、勤学)和求学不怕险阻(艰辛)的精神。(答到一个方面给2分,答到两个方面给3分。只答“从师学习”给1分)

(四)

1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案】阅读可以拓展人生宽度,提升人生的质量。(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提升人生的质量。)

16.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第①段中“书香”一词表明书是美好的东西,读书是一件美好的事。

B.第②段的作用主要是启下,和③④两段是分总关系。

C.第⑦段中“把书读厚,又需要把书读薄”,一个是“量的积累”,一个是“深度挖掘”,它们并不矛盾。

D.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古今资料的使用,既有趣味性,又有现实性。

【答案】B

17.文章第⑥段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举出一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

【答案】示例:道理论证。引用荀子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突出论证这一段的分论点——贵在坚持,忌躁贵恒。让人易理解,易接受。

18. 请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首先,作者由“书香”引出读书是件好事,然后,用设问引出读书的好处——让人知不足的观点,并分层进行论述;接着,再自然过渡到怎样读书,用三个分论点逐层论证后,最后归纳出全文的中心论点:阅读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提升人生的质量。

(五)

1.①儿子(14岁时)贪玩(在森林中)迷路,在父亲带领下走出森林。(2分)②儿子无力还贷,父亲卖房帮助他走出困境。(2分)

2.(1)(自然)环境描写。(1分)渲染森林的黑暗和恐怖,烘托了儿子害怕的心理。(1分)

(2)动作描写。(1分)表现了父亲带领儿子走出森林后内心的轻松。(1分)(或:外貌描写。形象地表现了父亲带领儿子走出森林的艰辛。)

3.父亲没有看到灯光。(1分)理由:父亲说看到了灯光,不过是对儿子的安慰。①父亲的身高只比儿子高半个头;②从迷路到小木屋的漫长过程中,儿子多次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都是黑乎乎的;③父亲进小木屋时,“长舒了一口气”,表明他心里一直没有底。(写出两点即可,每点1分)

4.示例:①沉着镇定。面对困境,父亲并没表现出惊慌,而是一直安慰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2分)②充满智慧。迷路后,父亲用善意的谎言“前面有灯光”激励着儿子跟着他走出森林。(2分)(或:乐观坚强、有担当、对儿子有着深沉的爱……)(要求:答出两点,结合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5.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形象写出了父亲对儿子在成长困境中的引领作用,如一盏灯,照亮儿子一路温暖前行,(1分)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1分)

初三语文复习计划

一、明确目标,吃透考试大纲。

在总复习过程中,只有确立了正确的复习教学观念,才能有明确的思想来指导复习教学工作。因此必须紧紧围绕着《大纲》和《考试说明》中关于对初中毕业生的要求的内容,对考试范围、学生情况仔细研究,心中有数,使复习能抓住重点。及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反馈的意见不断调整和充实复习计划。

二、制定、实施严密的中考复习路线图计划。

(一)第一阶段的复习,应以“本”为主。抓纲务本,优化对学生各知识点的复习。尽管现在中考题大多来自课外,但这些题大部分是课文中基础知识的变形和延伸。因此,在这一阶段复习中,应遵循《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来复习。这也是命题者命题的依据。又因为整个中学语文知识系统分散和包含于各册课文之中,所以又存在着知识点零碎,覆盖面广和不系统等特点。复习中坚持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复习中引导学生把学过的知识重新进行整理归类,找出规律。可针对中考题型特点,进行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能力培养开展专题复习。

1、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就中考而言,语文基础知识是必考内容,考查的方式方法也灵活多样。复习中必须使学生牢牢掌握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语音、汉字、词语、句子、背诵规定的篇和段。务必使同学们把这些内容中容易记混、容易写错的,再强化记忆,力求不写错别字,保证这部分不丢分。

2、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的考查,基本源自课内,所以要紧扣课本,夯实基础。具体操作可分三步走:第一步,对《大纲》规定的文言文和古诗文,从字词句到文学

常识、思想感情艺术手法等,拎出要点,总结规律,逐篇过关。第二步,分项训练。可以借助《语文报》等资料,按实词、虚词、阅读、欣赏、文学常识等分项训练,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并形成运用能力。第三步,考试演练。学生能否考好,最终体现在对试题的解答上。所以,要结合模拟考试等,选择优秀的模拟试题,强化训练,解决好学以致用的问题,力争中考文言文不丢分。

3、现代文阅读。应该把握四点:1)、要把握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思路;2)、能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3)、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能有自己的心得,并提出自己的看法;4)、能够根据语言环境准确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含义。中考阅读题对不同文体区分也大,指导学生增强文体意识,不同文体的特点是很鲜明的。比如记叙文就是考语言、结构、思想等;说明文无非就是考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以及言之有序特点的体会。议论文则着重考察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的理解运用,近些年个省市加入了不少考察学生积累的题型,例如20__年黑龙江卷《成功》第4题:“请为本文补写一个关于勤奋的名人事例。”要答好这类题,需要平时留心生活,多读书多积累。

4、作文复习。连续这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题大多是话题作文加材料的形式。因为这一部分占的分值较多,所以在最后复习中不能忽视。若使作文能力得到提高,一是靠语言的积累,二是靠作文形式的创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语言的积累不能靠死记硬背,要采取有效的方法。1)读好文章。尽管复习时间短,还应该抽出一定的时间读好的文章和原来做过的读书笔记。2)熟读诗词名句。这些都是语言中的精品,恰到好处的引用和仿用,能使语言表达更精练,更巧妙。从而提升语言的品位。

3)作文的形式的创新。在内容上,要让我们的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社会中的热点,尤其是近段时间发生的国内外重大事件,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要对这些热点进行思索,体会,必要时运用到文章中去。4)将优秀的中考作文例文定期上墙,让学生找出制胜的根本,弥补自己作文的不足。

(二)第二阶段复习,主要从考试题型方面入手。现在的中考题型,一般由语言积累运用、阅读和写作三部分组成。语言积累运用部分,主要是对诗词和文学常识的掌握。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对课内外常见古诗词和名句的积累进行分类总结训练,查漏补缺。依据复习材料精选试题让学生充分熟悉中考的题型。

(三)第三阶段是模拟考试训练。最后阶段一定要克服以往语文复习中重讲授,轻视提炼与引申;重盲目运用模拟资料,缺乏针对性;现在的复习资料可谓是铺天盖地,但我们要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不搞题海战术,重视精选精练精讲。对于出现的问题必须及时的“回炉补火”。

三、重视教法,培养学生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初中语文总复习效果的`好坏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关系。由于复习时间短,内容多,因而课堂复习容量要大、频率要快,给教师备课、出题带来一定的难度。为了达到最佳的复习效果,我将继续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复习课所讲授的内容,不要只对过去知识和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重复、冷饭重炒。继续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法,理出知识系统,找出内在规律、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近年来,南平市语文试题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考查,记忆性概念性知识的分值不断减少,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教学中要把能力训练和培养放在至高的位置上。同时在重要的知识点和能力点的训练上,必须做到重点突出、难点浅出,成效突出。

初三语文复习计划

1、梳理字词法。同学们可在老师的引导下将所学过的生字词进行筛选。着重对九年级下册到七年级上册教材中的生字词与常用词进行归类,用作文本抄写并听写。做到“正确、规范、美观”。词语理解,

要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进行,形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灵活运用的能力。

2、诗文默写检查法。每册教材复习时古诗文默写都是重点,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防止死记硬背。应在背诵全文或全诗的基础上,对重点句作理解性的背诵,同时要勤于动笔以求准确,还要加强书写的规范和工整。抽时间进行小测验以加强巩固。

3、文言文阅读指导法。古诗文的重点篇目复习要做到“字字过关,句句过关,篇篇过关”,循环检测,逐一落实。课外文言阅读篇目浩如烟海,实在难以把握,只有用课内已有知识解决课外问题,因此对于非基本篇目也要通读一遍,然后重点掌握常用实词和虚词,这样夯实基础,可以为课外文言文阅读找到解读的钥匙。

4、现代文阅读指导法。复习时采取划分文体归类的方法,以教材课文作载体,对其相应的知识能力点逐点复习。首先将课本中现代文有代表性的讲读课按文体大致归类,教师先教学生掌握这类文体相关的阅读常识,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每篇文章确立一个阅读方法的切入点,精练内化,融会贯通。

第二阶段:专题突破,强化训练(4月21日—5月20日),明确中考语文130分的分值分配,按照我们语文中考试题的板块进行复习:

1、语言积累与运用:

①字音、字形及书写;

②词语(包括词语的理解、词语的运用);

③标点;

④修辞;

⑤句子(含语病的辨析与修改、仿写、补写、续写);

⑥文学常识、名著;

⑦古诗文积累;

⑧语言运用:信息提取、语意理解、品联写对、标语广告、图表漫画、口语交际;

⑨综合探究。对这一版块的复习采用以练促讲的方法。

2、对现代文阅读的复习,我们首先给学生明确考点,然后进行专项训练。散文复习、小说复习、议论文复习、说明文复习、文言文复习、古诗复习,抓住每种文体的性质,从特点、修辞、词语、句子分析等方面结合文章讲解复习。

3、作文复习:作为语文的半壁江山,作文训练应贯穿整个复习过程的始终。中考作文从形式上有: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半命题作文和命题作文等等。作文要得高分,不仅需要解决表达技巧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积累。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多读美文,拓宽视野,厚积而薄发。我们要求学生每天抽出饭前饭后和睡前时间多次反复读一篇文质兼美、短小隽永的好文章,进行积累。

(2)让学生从读报中搜集新鲜的写作素材,激活思维,深刻思想,同时也保障考场作文有鲜活的时代气息。

(3)写结构提纲。为训练学生立意构思,每周我们保障一篇作文,要求只写文章开头、结尾,中间内容列提纲或概述。另外,还要注重时代的敏感性,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综合创新。

第三阶段:综合模拟,提升能力。(5月21日——6月13日)多做几套中考模拟题,多点评几种题型,多总结答题技巧,多见识中考范文,着力培养学生的中考得分意识。

再者,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卷面整洁的文章肯定会让评卷老师赏心悦目,会多给一点“印象分”。因此,考场作文的文面显得尤为重要,不可等闲视之。

62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