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总结网 > 考试 > 学历类考试 > 中考频道 > 中考科目 > 中考语文 >

2017成都中考语文练习试卷及答案

时间: 漫柔2 中考语文

  2017成都中考语文练习真题及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共12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静谧(mì) 贮藏(chǔ) 自力更生(gèng)

  B.澎湃(pài) 腼腆(tiǎn) 生意盎然(àng)

  C.和煦(xù) 怠慢(dài) 销声匿迹(nì)

  D.档案(dàng) 诧异(chà) 惟妙惟肖(xiào)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当《少林寺》风靡全国时,他也学会了一套足以乱真的醉拳。

  B.黄山松针叶短粗惆密,顶平如削,干曲虬枝,苍翠奇特。

  C.浏览新鲜的景物,探求未知的天地,这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物。

  D.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教育系统新春茶话会上,市局领导雨教师代表们谈笑风生,其乐融融。

  B.城乡医疗制度改革需要循序渐进地推进,操之过急只会适得其反。

  C.市博物馆用一组栩栩如生的蜡像生动地展示了柳州多民族聚居的风貌。

  D.辩论赛上,李明引经据典,夸夸其谈,最终毫无悬念地夺得“最佳辩手”称号。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柳州市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让公立医院逐步回归公益性,切实减轻了患者。

  B.2016年底,龙新村完成全村脱贫摘帽任务,成为柳江县扶贫“样板工程”。

  C.广西居民纸质图书的阅读率偏低,手机阅读将成为了广西居民最倾向的阅读方式。

  D.为了防止各类地质灾害不再发生,广西地址海洋灾害应急指挥所发布了应急防治方案。

  5.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商务印书馆创始人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而朴素的话:“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

  ①从个人角度而言,腹有诗书气自华。

  ②从国家层面来说,倡导全民阅读提升整个民族的素质。

  ③历史证明,全世界一步步从野蛮走向文明,无不是建立在知识的积累之上。

  ④的确,读书可以明理,阅读铸就灵魂。

  A.①④②③ B.③①②④ C.④①②③ D.④②③①

  6.下列有关文学名著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一路走过了女儿国、大人国、飞岛国、慧骃国等多个国家,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去到西天,取得了真经。

  B.《水浒传》最伟大的贡献是塑造了大批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如足智多谋的吴用、谦逊深沉的宋江、粗鲁豪放的李逵、粗中有细的鲁达。

  C.从《朝花夕拾》的《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鲁 迅先生明明赞扬长妈妈,却从他的缺点说起,这是欲扬先抑的手法。

  D.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以充满率真童趣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人类最美好的心灵图画。

  二、现代文阅读(一)(共6分,每小题2分)

  侗族大歌——千年绝美如天籁

  吴练勋

  ①侗人有三宝,鼓楼、大歌、风雨桥。“大歌”就是指侗族大歌,它以神奇的多声部合韵名扬世界,被誉为绝美的“天籁之音”,堪称世界民歌艺术的珍品,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②侗族大歌是侗族多声部民间歌曲的统称,在侗语中称为“嘎老”(“嘎”就是歌,“老”则含篇幅长大、人多声多和古老之意),是由多人合唱、集体参与的古老歌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便是其主要特点。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大自然之音,是大歌编创的一大特色。

  ③侗族大歌历史悠久,已经有千年的历史,早在宋代就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宋代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就记载了“仡伶”(侗人自称)集体做客唱 歌的情况:“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至明代,邝露在《赤雅》一书中更加明确地记载了“侗人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首摇足”的情景。这是数百年谦侗族大歌演唱的重要文献。

  ④说起侗族大歌的形式,有一个美丽传说。古时候,一群侗族青年男女在山上耕种。他们休息时坐在一个大树下相互逗乐,欢声笑语引来了山上百鸟齐鸣、昆虫欢唱。那些声音有高有低,此起披伏。他们被迷人的鸟鸣虫唱所吸引,于是模仿起来。这样年复一年,优美动听、气势宏大的蝉歌、昆虫歌等多声部侗族大歌形成了。

  ⑤大歌通常在节日里又男女歌队坐在鼓楼或围在火塘边进行对唱,以此来讲述人生哲理,传授生产生活知识。按音色,侗族大歌可分为男声大歌女声大歌、童声大歌和男女混声大歌几种。按体裁,分为鼓楼大歌、声音大歌、叙事大歌、童声大歌、戏曲大歌、社俗大歌和混声大歌等七种。侗族没有文字,大歌全靠“桑嘎”(歌师)口头教唱,世代相传下来。

  ⑥侗族大歌是一种“众低独高”的音乐,需要3人以上的歌班(队)才能演唱,每个歌班包括至少一个领唱,一个高音和若干低音。演唱时,常在歌曲后半的“拉嗓子”部分运用以长音方式构成的持续音。为了突出高音部的旋律,即在低音部的基础上运用向上的支声方法进行变唱,一个人的变唱较为自由,旋律容易清洗。旧《三江县志》(卷二)中有着这样的记载:“侗人唱法尤有效……按组互和,而以喉佳者唱反音,众声底则独高 之,以抑扬其音,殊为动听。”

  ⑦大歌的分部合唱形式是领唱与众唱相结合。侗族大歌的主旋律在低声部,高声部是派生的。低声部是众唱的,声 音大;高声部由一个或两三个歌手在低声部旋律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即兴变唱。但有时高声部也可为主旋律,即当低声部唱一个漫长的持续低音时,唱高音部的歌手以自己较为鲜明的旋律线,形成相对独立的变体,它虽源出低声部,但都超过了低声部的地位,而形成了主旋律。

  ⑧侗歌讲究押韵,曲调优美,歌词多采用比兴手法,意蕴深刻。侗族大歌一般由若干句构成,若干段组成一首。每首歌开始有一个独立性段落,作为序歌,中间部分由若干句组成,然后有一个尾声部分,形成首尾呼应的结构。

  ⑨侗家人常说:“饭养身,歌养心。”他们把歌当作精神食粮,用它来陶冶心灵和情操。他们世代都爱歌、学歌、唱歌,以会唱歌、会歌多为荣,用歌来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歌与侗家人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不可分割。

  ⑩“汉人有字传书本,侗族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大歌以其独特的演唱方式和特殊的组织形式传承着侗族的历史和文化,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社交礼仪等都靠着优美的歌声一代代往下传。侗族大歌不仅是音乐的艺术,而且是侗族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史、婚姻史、思想史、教育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选自《柳州日报》,有改动)

  7.下列关于“侗族大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侗族大歌是侗族多声部民间歌曲的统称,其主要特点是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

  B.侗族大歌历史悠久,在侗语中称为“嘎老”,其歌词内容在陆游邝露的著作中均有记载。

  C.侗族大歌是一种“众低独高”的音乐,由3人以上的歌班演唱,每个歌班包括至少一个领唱,一个高音和若干低音。

  D.侗族大歌是侗家人的精神食粮,它倾诉侗家人的喜怒哀乐,向人们讲述人生哲理,传授生产生活知识。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侗族大歌被誉为“天籁之音”,其编创的一大特色是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大自然之音。

  B.侗族大歌按音色和体裁,可以分成不同的种类,全靠歌师口头教唱,世代相传。

  C.侗族大歌的主旋律是在低声部,高声部是派生的即兴变唱,有时也可成为主旋律。

  D.侗族大歌结构首尾呼应,讲究押韵,曲调优美,歌词都采用比兴手法,所以意蕴深刻。

  9.下列对文章内容或写法的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按照逻辑顺序从形成、类别、声部、结构等方面分别对“侗族大歌”做了介绍。

  B.第④段叙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说明侗族大歌的形成,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第⑥段摘录旧《三江县志》的记载来说明侗族大歌的唱法,这是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D.第⑩段通过介绍侗族大歌在社会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凸显其价值。

  三、文言文阅读(共12分,其中第10~12小题,每小题2分,第13小题6分)

  【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乙】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诗》云 :‘人而无良,相怨一方。’民怨其上①,不遂亡者,未之有也。”——(选自刘向《说苑》)

  【注】①上:君王

  10.下面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道不通,度已失期 上使外将兵

  A.度 B.将

  先自度其足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今或闻无罪 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C.或 D.亡

  而或长烟一空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1.下列选项中“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扶苏以数谏故

  A.君人者,以百姓为天。

  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12.下列对【甲】【乙】两段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陈胜假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目的是表达对二人的思念,推翻统治,为她们报仇。

  B.【乙】文通过齐桓公与管仲的对话,表 现管仲的民本思想。人民是国家的基石,只有巩固基石,国家才能安宁。

  C.【甲】文中陈胜以“天下苦秦久矣”揭示起义的根本原因,正是【乙】文管仲所说的“民怨其上”。

  D.【甲】【乙】选文都是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了陈胜、管仲卓越的洞察力。

  第卷(非选择题,共96分)

  13.把“文言文阅读”【甲】【乙】两文种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4分)

  。

  (2)王者何贵?

  。

  >>>下一页更多“2017成都中考语文练习真题及答案 ”

30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