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故事是否是完全遵照真实历史
电影整体剧情都是遵循历史走向的,但历史也有空白的部分,我们会在符合史实的基础上去填补这些空白,对这些空白的部分进行艺术设计,但我们并没有胡编乱造,而是根据已有的史实进行推测,合乎情理的想象,其目的是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和生平,以符合故事的需求。
《长安三万里》的结局是什么
相比追光以前的几部作品,这部作品的题材终于是脱离了神话传说,而是转向了现实历史人物传记。故事以唐明皇开元天宝年间为时代背景,以高适、李白、杜甫等大唐著名文人为主要角色,通过高适、李白两人二十多年的情谊交往,讲述了他们以及同时代各色人物的人生际遇和人生悲欢。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潜在的暗流和危机。
这部作品基本上可以看做是历史正剧,某些情节有演绎和演义的成分——例如郭子仪的那段情节,不过基本上是忠实于历史的。特别是剧中的道化服设定比较好的还原了唐代的模样。特别是一些路人角色基本上就是按照出土的唐代仕女俑等造型设计的。唯一我觉得有点失误的地方是片中黄鹤楼中使用的酒壶等器皿,其天青釉的颜色按照目前的考古研究,应该是五代到宋代才出现,需要往后一百年左右。
这个故事,一方面是在写高适、李白这样的出色人物的怀才不遇,写他们有心报效国家而没有进阶的门路。另外也是写在这样的情况下,高适和李白不同的选择——是隐忍修身还是走终南捷径。李白在片中是个悲剧角色,在历史中也是这样被书写的。不过片子并没有按照常规,将李白塑造成一个叫高力士脱靴,藐视权贵的谪仙。反而是有些将李白和高适做对比——李白是积极入世、走门路、渴望功名而最终走向了歧途——正所谓可怜人有可恨之处。当然了,故事并非是在颠覆传统的李白,而是赋予了一个新的视角来解读。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对于李白的解读,并非是无中生有和断章取义。李白的悲剧,大的方面确实是那个时代的大环境造就的,同时作为文学造诣超凡的他,在政治上是幼稚的。后来的李后主和宋徽宗都是艺术成就高,但是作为皇帝他们是不合格的。对于李白来说,他渴望建功立业,出将入相。但是他具有这样的政治能力吗?不说和诸葛武侯相比,和同时代的李林甫甚至是杨国忠相比,他的实干能力能比得上吗?我认为是比不上的。因此,李白的怀才不遇,或许本就是没有那一份才能而已。他的才能就是诗歌,就是文学上的。他是独一无二的诗仙。
《长安三万里》有哪些看点呢?
《长安三万里》与追光以往的作品相比,技术上又实现了新的挑战和突破:有着最多的人物不同状态版本、最多的二级角色、最多的场景、最多的同一场景气候变化和天气变化,以及制作层面灯光的高复杂度。此外,除了观众认为的高难度动作戏,技术人员告诉记者,其实电影中的大量文戏反而更考验动画的精度和表演的功底。
《将进酒》这场戏是影片中的高潮之一,从故事板、设计,到动画表演,再到特效、配音,整体都很有挑战:众诗人在硕大的鲲鹏伴随下从黄河畅游至银河,天宫中的众仙向他们举杯致意,整幕剧以“李白式”的超现实主义在瑰丽绚烂的光影中给观众以极佳的视觉享受。尤其是《将进酒》的诗情感饱满、豪放无比,为了能从视觉呈现上匹配这首诗,主创反复尝试了很多次,光“黄河之水天上来”这句话就做了很多版本。且这场戏是在李白念诗的声音里完成的,台词、音乐、画面都需要做到和谐,非常考验视觉想象力。主创表示:“我们留下了视觉化的《将进酒》。很多年后大家提起这首诗,不只是名家的解读,不只是戏剧的演绎,还有一帮人用动画的形式呈现了这些千古名句。”
《长安三万里》李白入赘是真的吗
是真的,封建时代讲究人按照“士农工商”来分等级,商人是身份最低的一等,甚至无法参加科举考试,靠婚姻来提高门第是一个比较快捷的方法。
李白两次入赘,分别是:宰相许圉师的孙女许氏、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氏。另还有两次婚姻:嫌弃李白的寡妇刘氏、东鲁某氏。
从高适视角回顾李白的一生
《长安三万里》真正的主角是李白,但电影却从另一位诗人高适的视角出发,回顾他与李白的一生往事。谢君伟解释,李白是天才,是“谪仙人”,而高适更像传统意义上的普通人,更接近大众,他的视角更容易让观众进入影片。
在角色设计上,因为电影时间跨度大,涉及人物不同年龄段的形象,影片共呈现了25个版本的高适,15个版本的李白。“比如高适,他从8岁到60岁,换衣服、长胡子、皮肤纹理都有变化,连他的马都有很多种,不同时期骑的马不一样。”谢君伟说。
片中的中年李白,贴近教科书上大家熟悉的形象;而青年李白,影片主创希望他是潇洒的,所以给他设计了散发,而且因为史载李白剑法出众,所以片中他的形象很像一个剑客。“电影里李白、高适穿的都是唐朝的圆领袍,但我们根据两人不同的性格,对服饰进行了不同的设计,高适是比较坚韧、中规中矩的,李白更潇洒,所以他的圆领制式会有一些变化,与其性格相匹配。”谢君伟说。
在人物故事上,《长安三万里》剧本遵循历史走向,但对于历史的空白部分,主创会在符合史实的基础上对这些空白进行艺术想象和设计,突出人物生平和性格。比如,片中展现了李白和高适的三次相扑。“唐代的社会风气尚武,相扑在当时比较流行,所以我们设计了李白会相扑,并且还教会了高适。电影里的相扑发生在他们人生的不同时期,青年时两人都身强体壮,到了中年身体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但是他们的精神还在。”该片导演邹靖说。
长安三万里故事是否是完全遵照真实历史?




